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谈谈紧缩句     
许多语法论著都认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来的,所以又称之为“紧缩复句”,一般都放到“复句”里去讲。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样处理的。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在《浅谈语法分类中的“中间环节”》(《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二期)一文中曾经说过,在句子分类中也有“中间环节”存在。比如在单句和复句之间就有“连锁  相似文献   

2.
紧缩句蠡测     
关于紧缩句,语法学界众说纷云,这给语法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人主张紧缩句是单句;有人认为是复句;有人认为既不是单句,又不是复句,而是一种特殊句型;有人认为紧缩句中既有紧缩的单句,也有紧缩的复句。我们认为要统一对紧缩句的认识,有几点必须首先统一看法。其一,对句子要坚持二分法,即句子分单句和复句。不要在单复句之外给紧缩句另立一个门户。其二,紧缩句只能属于单句或复句,不能“骑墙”,也就是说,不能既是单句,又是复句。  相似文献   

3.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4.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6.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并列,递进、条件和选择复句的理解水平。被试为4、5、6岁儿童。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还”和“不是……而是”的复句,6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不但……而且”,“只有”,“如果……那么”的复句。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连接词的复句,6岁儿童尚不能理解。理解的次序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和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句来表达,这不同形式的复句可相互变换。因果复句也可变换,这种变换可分为同型变换和异型变换两种。所谓同型变换,是变换前后复句类型相同,都是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有三个小类:说明式(因为……所以……),推论式(既然……就……),目的式(……以便……,……以免……)。这三小类可作同型变换。例如: (1)A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高中语文第一册《蝉》)—B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因为门还未开。 (2)A既然是红军游击队,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初中语文第五册《潘虎》)—B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因为他们是红军游击队。例(1)是说明式和说明式相变换,例(2)是推  相似文献   

8.
含有“…犹…,况…”关联词语的复句(以下简作“犹况”复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型,这种复句形式简练、富有论证力。现在的语法学者都将“犹况”复句归入递进复句,这是无可非议的。为了表明它和“…不但…,而且…”句子的区别,也有人提出“犹况”句含有“反问语气”,这也是对的。但是如果要弄清这种复句的逻辑意义,就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必须作更细致的分析。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9.
多重复句是包含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在多重复句中,“重”即“层”,“层”是指一个结构的直接成分连同它们的语法关系。“层次”的“次”,指层的排列次序。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载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形式》),觉得邓玉冰同志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将“尚且……何况……”一类连接词联系的递进复句当作“一种新的推理形式”,笔者却不敢苟同。这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新形式》全文列举了六个递进复句的例子,我们只要分析其中、两例就可概括全部。许多老年人尚且坚持体育锻炼,何况青年人呢?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除非”与“除了”》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提出:“除非”与“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认为“除非……才……”与“除非……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除了……才……”与“除了……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些句式中的“除非”和“除了”都可以用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而停顿与复句的关系,又是这个叫人挠头问题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怎么看停顿?停顿与复合句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笔者在学习前人成果、学习专家们的科学论述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谈点体会。一、从句法结构上看“停顿”性质作为语法单位之一的句子,其内部结构关系不论多么纷纭复杂、变化多端,归结起  相似文献   

13.
如果多个并列从句之间又有连词“又”“而且”关联的,从句后置更明显地受到这种限制: (49)假如这样,又假如突围后的领导稍为聪明一点,情况便将有很大的不同。 (《毛泽东选集》219页) (50)如果这个被遗忘了的辩证法从“纯粹思维”的观点出发就已经得出这样的结果,而且,如果它轻而易举地就结束了过去的全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那末,在它里面除了诡辩和烦琐言辞之外一定还有别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1页) 八、受到多个假设复句并列使用的限制: 多个假设复句并列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假设复句的从句,都不可单独后置(但可一并后置): (51)如果把相同的主语消去,剩余部分意思不  相似文献   

14.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15.
紧缩复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但其内部结构却比较复杂,里面包含有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相互之间不存在动宾、并列、修饰或被修饰关系,一句话,它们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一种非语法的纯逻辑的前后排列。例如:  相似文献   

16.
张金桥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1):230-232
本文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假设条件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假设条件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一假设条件”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假设条件→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假设条件复句是一个按照“假设条件→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五十一篇古文中,“也”是常见的一个虚词,据初步统计,出现达201次之多。这个数字反映了一般文言文中使用虚词“也”的普遍性。因此关于“也”的意义和使用,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基本概念,使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诚然,关于虚词“也”的意义和使用,课本文内注释中曾分散地作过介绍一:是在句中(包括单句的成分间、复句的各分句间)表示停顿,二是在句尾表达某种语  相似文献   

18.
(一) 请比较下列两个假设复句: ①假如你同意,我们明天就出发。②如果地球的质量只有月球那么大,地球上的空气早就飞走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假设复句均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然而也有不同之处。从例①,我们既看不出“你”是否“同意”,也看不出“我们明天”是否  相似文献   

19.
“否则”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里的连词“否则”,有“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用来作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联词。本文主要探讨“否则”的逻辑特征,分析用“否则”作关联词的复旬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否则”类复句有三大类型。每一大类型中又可区分出若干小类型。一、A,否则B [I型]在“A,否则B”中,A、B具有假言关系。例如: ①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否则就会脱离实际。②特种钢原料必须尽快解决,否  相似文献   

20.
分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只要讲到复句,就离不开分句。然而,到底什么是分句?迄今语法界对于分句的概念还是不明确的。这样,在复句分析中,就往往自相矛盾,而难以自圆其说。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我们先来看几部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著作关于分句的表述是怎样的。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做分句。”该书举的例子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和“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认为前者有两个分句,后者有四个分句。张静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意见与上述基本相同:“每个单句形式只是整个句子的一个半独立的分句。”该书的例子是:“我们有五百多斤茧子呢,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