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找快乐     
古人云:“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意思是说,快乐人皆有之,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说到底快乐在于寻找,在于开拓。人生在世,都希望生活得快快乐乐,而不是“凄凄戚戚”,没有快乐,就要想方设法寻找快乐。只要是理解了快乐的真谛,就有广寻找快乐的“秘方”。对衣食住行、名利权位“无欲”则快乐。“无欲”就能“知足”。常言道:“知足常乐”,古诗云:“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饮食起居上表现得处处知足,他曾写诗说:“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  相似文献   

2.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涌动致远     
正生命如水。好一个亘古的比喻。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善,善源其性。洌洌山泉,本为至柔之物,却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克制绝对的刚强;本来过而无形,却总能让万物为之留恋,塑造出一个个有形;本无方向所示,却仍能不迷茫于崇山峻岭,内里保持着涌向大海的趋向。生命如水,如水之生命。水的生命运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她含着苍山的赤诚,蕴着花木的灵动,映着天空的纯净,无欲无求,滋润万物。万物之灵,无不  相似文献   

4.
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这是人之常情。最近在报上看到:有位百岁老人在谈到自己的长寿之道时,总结了四十八个字,那就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叶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这就是百岁老人养生保健的秘诀。这四十八个字,使人颇受启发。若是每个人都能按照百岁老人的养生之道去做,“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知足常乐”,那么,人生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人生的岁月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平易的,又是艰巨的,我们谁都无法预测在自…  相似文献   

5.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源于老子《道德经》中劝人“俭欲”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个国家,小于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的欲望。通俗讲就是劝人知足常乐,凡事顺应自然无为之道,尽心力去作为,不要妄为,即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道教认为,人不在于个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贵德、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准则,整个社会风气将大大好转,思想素…  相似文献   

6.
知足享清福     
正我有一件玛瑙的挂件,是一只佛足上面趴着一只蜘蛛,玛瑙主体是乳白色,温润爽滑,那只小小的蜘蛛却带着绛红色,雕刻精细,细长腿和头部都清晰可辨,它的喻意是"知足"。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蔡志忠的《漫画心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熊在溪边苦等了一天,终于捕到一条小鱼。鱼  相似文献   

7.
《老子》四十六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这就是成语‘知足常乐’的来历。知足者,知道满足之谓也;常乐者经常快乐之谓也。‘知足’能够‘常乐’,然而,‘不知足’确实也是一种快乐,而且在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前些日子是杨绛女士逝世一周年,许多人又忆起那些充满人生大智慧的话语:"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老人的"淡定"和"知足常乐",受到不少人激赏,大有"相知恨晚"和"人生顿悟"之感。亦有人云:"杨先生努力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分立的格局逐渐向内在义理层面的融合转向。这种融合充分体现在唐代汉语景教文献中。三教强调人为主体以及回复本性修为的思想转向将注重绝对天道的景教本真逐渐消解,将其解读为一种以迷施诃为教主的为善、求安乐之学。在这种宏大的义理融合的背景之下,基督教所本有的超越教理只能显现为一种小众之教,最终融于劝人为善、因果报应、无欲无为、无德无证的精神脉络之中。边缘之教的存在地位,加之罕见本土信众的现实,随着武宗"会昌灭法"这一偶然事件的到来,本来根基不牢且无传教意愿的景教在中原地区销声灭迹也就具有其必然性了。  相似文献   

10.
戴震对儒家"仁"学进行了细致且系统的考辨。在戴震看来,"仁"合于"道",根于"人伦日用",合本体、准则、德性于一,表现为:形上之"生生"、人伦之"欲无私"与人伦之"遂欲通情";"生生"是"欲无私"与"遂欲通情"的形上根基、"欲无私"与"遂欲通情"表现且确证"生生""遂欲通情"又是"欲无私"的推己及人;由"生生"而"欲无私"再"遂欲达情"乃"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三者圆融一体。这在发扬原始儒家"生生"之仁的同时,实现了原始儒家以"仁"统贯诸德的初衷,并通过对欲、理、仁关系的厘清和爱人、忠恕的新诠完成其对宋儒之仁的批判与孔孟之仁的超越,从而还"欲"于"仁",将伦理根植于生活,倡导了一种事实与价值合一、德性与幸福一致的伦理生活,开启儒家"仁"学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1.
王同章 《天风》2005,(12):32-33
一、知足常乐常言道:“知足常乐”,这是真诚之理,人们也多有此种体会。一个人无论在钱财、物质、地位、权势等各方面能够知足,就能心态平衡,不贪、不奢、不淫、不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心安理得,平安稳妥,心  相似文献   

12.
王弼继承了道家的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的方式去因顺百姓的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的"物失其真"、"物不俱存"的弊端。百姓自然状态的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的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关键。王弼认为,万物自己而然的世界是有条理的,万物在相互的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的成就。人的自然之性中包含着欲望,王弼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的欲望。而且,在王弼看来,人的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的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韵诵道德经     
体道章 :道可道  何为道者能成立 ,阴阳未判始无极。虚无之为本体 ,宇宙起源信无疑。天地本始万物根 ,造化枢机由此生。有物混成先天地 ,无所不在满乾坤。无形无情又无名 ,至虚至实且至灵。万物之始天地母 ,不生不灭永恒存。何为可道非常道 ,有形有名万物造。混沌初开阴阳判 ,清浊乾坤从此肇。天布三景日月星 ,风雨阴晴气象新。八卦九州地舆奠 ,飞潜动植山水分。如此万物非永恒 ,有生有灭毁与成。所以称其为可道 ,谓非常道亦是名。何为无欲观其妙 ,先天本性无上道。至虚至寂常无欲 ,杳冥洞观造化奥。徼属有欲后天存 ,虚无发动有性情。六…  相似文献   

14.
《论语·里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句,牵涉到“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可是,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解释清楚了。汉代以来的各家注解,虽算不上歧说纷纭,却也有些不同的说法。现在知道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西汉时的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汉书·杨恽传》引用作:“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董氏说的正是“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后人在解释“君子喻…  相似文献   

15.
"欲"是否应当得到满足,满足至何种程度,这是人们一直讨论的问题.<老子>提出"无欲"的思想,并且认为"无欲"是人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无欲",则需要采用"应"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大公无私”一语,是由大公和无私两个词组成的。最早分别见于儒家和道家的典籍。《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话,儒家这种兼,济天下的抱负,就是大公。《说苑·至公》篇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楚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憋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合、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宫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  相似文献   

18.
觅友之道     
正交友之道写在各种生活指南中,从古至今,讲的几乎是一个路数。高朋满座、往来无白丁,说的是结交的朋友都是高大上。老百姓话说得直白:鱼找鱼,虾找虾。圣贤孟子讲得文雅,成了名言:"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讲来讲去,交友之道,讲品格性情,讲身份地位,还讲  相似文献   

19.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四大阿訇之一、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哈德成教长曾说过:"伊斯兰一词训顺从、训安宁、训和平。质言之,即顺天命、爱人类、以求世界之和平。顺天命则无私,爱人类则互信。无私则不妒,互信则合作,不妒、合作,则人不争而和平现。"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