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若璩,字百诗,清初著名汉学家,所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了千余年来处于经典位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成为清代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连《四库提要》都说:他的“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本文不拟全面论述阎氏的《尚书古文疏证》,只想就阎氏对“虞廷十六字”辨伪的意义及相关问题谈点看法。所谓“虞廷十六字”,宋明学者称为“虞廷传心”,这就是《尚书·大禹谟》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阎氏认为,“虞廷十六字”并非三代圣贤所言,而是后人拼凑伪造的赝品。他说:“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此语不知创自何人,而见之《道经》,述之荀子,至魏晋窜入《大禹谟》中”,“遂尊为经,久而忘其所自来矣。”(《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247—249页。以下简称《疏证》)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8,(2):171-176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鷟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相似文献   

3.
<正> 一、中道与道统我中华文化,其基本精神,就是中道。中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的道统。《论语》载: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据此,则知尧之命舜,舜之命禹,其要只在“允执其中”一句。其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辞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后世所谓“十六字心传”。此十六字仍归重于“允执厥中”一句。《中庸》引孔子之言,称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相似文献   

4.
<正> 一伪古文《尚书》之《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句,宋儒赞为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用朱熹的话说,是“上古圣神继天立极”,“传有自来”的“道统”(《中庸章句序》)。后人以为《大禹谟》晚出,“心传”、“道统”云云不过是虚浮之辞,不足为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一以贯之”就是有“统”。“道统”一词虽为韩愈受佛家佛统启发而移植过来的,但用在儒家身上也未尝不可,不可谓儒家无“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种“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便是儒家的“道统”,它的内涵即“允执厥中”,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字。  相似文献   

5.
在治《尚书》上,朱熹既以对古文的考辨疑黜,影响后世的《尚书》辨伪甚大,又通过阐发《大禹谟》“十六字心传”,对理学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这两个突出的方面又共存于朱熹的尚书学思想体系里,既体现了朱熹经学重考证,以探求经文之本义的特点,又表现出朱熹经学断之以义理的时代特征。其经学与理学相结合,治经为理论创建作论证,显然不同于为考据而考据的清代汉学家。虽遭到后来学者的批评,然亦不可完全否定其思想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选本系统同样具有篇数按年代递加的合理性,即与战国所传《尚书》篇数的现实比例相合。由《墨子》引《尚书》我们还可看到:流传至今的伏生今文《尚书》确为战国古本;孔壁古文《尚书》仅是战国所传多种《尚书》选本中一种流传很不广的思孟学派的选本;梅赜古文《尚书》不但与《墨子》之《尚书》引文不同,而且与16种先秦文籍中163次《尚书》引文也不同,所以“梅赜抄袭前世古籍中《尚书》引文而伪造古文《尚书》”的传统观点应重新研究;或许梅赜古文《尚书》是一个民间所传古文《尚书》的真实传本。  相似文献   

7.
<正> 一、天文学与天道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天道概念起于何时?不易详考。《古文尚书》有“天道福善祸淫”(《汤诰》),“天有显道”(《泰誓》)。但不见于《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不少人力辨其伪,不足为据。《周易》有几处:“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但均见于《彖传》。易大传一般认为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能视作天道概念的源头。《礼记》中  相似文献   

8.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9.
子夏与《春秋》的传授孔祥骅《公羊疏》引《孝经》说:“孔子曰:‘《春秋》属商’。”《公羊疏》又引《闵因叙》说:“昔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春秋纬》说:“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  相似文献   

10.
朱子对于《尚书》并未有专书论之,但他对这部经典却有着精深的理解,对《尚书》思想的诠释是深刻的。朱子在治《尚书》的过程中,不仅重考证,而且重义理。训诂考证方面,在朱子的《尚书》学中主要是对伪《古文尚书》及《孔传》、《书序》的考证辨伪;在义理阐发方面,朱子提出治《尚书》要"求圣人之心",并强调重在以义理解之,通其所可通,毋强通其所难通。可以说,重义理阐发而又不废章句训诂是朱子对《尚书》经典诠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证古文《尚书》是西汉以来长期流传的真古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古文《尚书》珍贵的学术价值 ,如补充许多历史事实、订正旧籍引文之讹和纠正旧注之误等 ,用确切事例给予具体说明 ;同时也指出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 ,被缀补、改动和增益的不恰当之处。本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古文《尚书》进行全面评论 ,提出了许多突破传统观点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2.
杨简《五诰解》是陆九渊心学一派《尚书》学的代表作,其借解《书》批驳《孔传》,阐发"道心不动于意"、"心本静"、"三才一贯"的心学思想,提出"不起意"静悟本心的修养方法,以此反对程朱一派道心人心之人性论及格物致知之修养论,带有鲜明的学派特色。梳理杨简《五诰解》的训诂及义理阐释,可以发掘时代思潮的论争。  相似文献   

13.
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忠信之道》校释1.不访不富,忠之至也;不是、弗智(知),信之至也:“宫”字疑为从、告声文字,当释为“造”,训同“狡诈”之“狡”。战国文字中“造”字有写作“造”者(见高明《古文字类编》,其右旁所从与此相近。《诗·兔》毛传:“造,伪也”。《周礼·大司徒》  相似文献   

14.
姜太公“圣”名之辩的历史文化蕴涵陈青荣一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圣人是指那些德智超群、出类拔萃者,他们都是历史上一些高不可攀的超凡人物.实际上,据学者考证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中的"圣"字,皆是普通的称美之词,毫无神秘意义.顾颉刚先生...  相似文献   

15.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100029)陈家旭导师杨维益一、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1.证的概念《玉篇》云:“证,验也。”《增韵》云:“证,候也。”《说文解字》中有“论”、“证”字。的本义为证实、验证;“证”通,为证据、证...  相似文献   

16.
刘宗周依傍经典诠释提出"慎独说",建构出一套颇有新意的心体学理论.他劝导儒士读书治学,将求吾心与读经典有机联结成一体,并因"得心"之故,将朱子设计的读"四书"次第进行了改变,且重释了"虞廷十六字".通过深入解读《大学》《中庸》等文本,刘宗周又将"慎独"发挥为"诚意",提出二者互为本体工夫,在"心性归一"的理路中,大力倡...  相似文献   

17.
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孙氏注疏《尚书》主要基于时代需要,江声、王鸣盛、段玉裁三家《尚书》研究尚存不足及其自身对《尚书》的浓厚兴趣与长期积累。该书采取自注自疏的诠释体例,运用网罗旧说、选择旧说、突破旧说、重组旧说的诠释方法,兼疏今古文,注取五家三科之说,疏取先秦诸子唐前旧说之涉《书》义者及时近人说,不取宋元明人之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乾嘉学派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倾向。  相似文献   

18.
<正> 汉魏之际,儒学又发生分化,其中的一派好讲义理,并且与老庄道家思想合流,形成新兴的玄学思潮。另一派则致力于经学内部的改造,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大经学派别合为一家,这就是“郑学”的出现。郑学,是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约108—201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便同郑兴、郑众父子相区别。早年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又向东郡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左传》、《周官》等古文经,最后又西入关中,向马融学古文经。东汉桓帝至灵帝年间,发生了党锢事件,郑  相似文献   

19.
后人说解《周易》时,常常从今古文的角度立论.其实,这当中多系误解:秦焚书而儒门《易》传之不绝,《周易》只有师法、家法之争,并无纯粹的今古文本之争;用扬雄之言证明河内女子所得逸《易》一事,则是对扬雄《法言》断章取义的误读;《汉书·艺文志》说《费氏易》与古文同,是说其字之多寡同于中古文,无脱缺,并不是说《费氏易》一直用古文字传播;许慎《说文序》中列出包括《孟氏易》在内的书目,是说他引用的这些书中的某些字的用法合乎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古文经,“皆古文”三字是针对《论语》、《孝经》而言,是说这二书用的是篇章、词句与今文本有不同(但字体可能都是今文隶书)的古文本.  相似文献   

20.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