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555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控制与儿童心理适应的关系,以及儿童自我控制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六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且情绪症状显著多于四、五年级;男生多动−注意缺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行为控制对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消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儿童消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母控制(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儿童多动−注意缺陷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在父母控制与儿童情绪症状关系间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市三至五年级464名小学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亲子冲突量表、努力控制问卷和儿童焦虑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焦虑的影响,以及亲子冲突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儿童焦虑,与父亲心理控制相比,母亲心理控制对儿童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强;(2)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相应的父子/母子冲突(主体效应),母亲心理控制同时还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父子冲突(伴侣效应);(3)只有母子冲突在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即儿童高水平的努力控制缓冲了母子冲突对儿童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 采用纵向设计, 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 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 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 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 (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 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 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 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 (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 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 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 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 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660名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父母心理攻击与学龄中期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潜在情绪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1)父亲心理攻击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外化问题行为,母亲心理攻击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内化问题行为;(2)儿童愤怒失调在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和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悲伤失调在母亲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愤怒应对在母亲心理攻击和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攻击影响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情绪机制因儿童自身情绪类型与管理策略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 《心理学报》2007,39(6):1063-1073
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亲子间性话题沟通风格与青少年性行为、性态度的关系,并考查了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两个关于性别、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男生与女生在与父亲和母亲的性话题沟通开放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与父亲和母亲性话题沟通的舒适感上有显著差异。男生与父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母亲的,而女生与母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父亲的。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青少年性别、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开放性对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舒适感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依恋对性话题沟通和青少年的性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完全安全依恋的家庭相比,在与父母依恋都不安全的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中的340名有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症状的儿童及其158名班主任为被试, 收集了儿童自己填写的父母心理控制、自尊、抑郁量表, 班主任评估的儿童攻击行为量表, 用以考察父亲与母亲心理控制对ODD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不同影响, 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有ODD症状的女孩相比, 具有ODD症状的男孩人数更多, 抑郁、攻击行为问题更为严重, 自尊也更差;(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显著多于女孩, 而母亲对男孩、女孩的心理控制没有显著差异;(3)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攻击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且父亲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抑郁和攻击行为, 而母亲心理控制能显著的预测攻击行为;(4)自尊在父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抑郁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父母严厉管教、儿童自我控制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济南市两所公立学校的1097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及其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自我控制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儿童自我控制与其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母亲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外化问题行为;(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母亲心理攻击和父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中介作用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综上,本研究发现父母严厉管教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而且会通过降低儿童自我控制水平间接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父母严厉管教、儿童自我控制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济南市两所公立学校的1097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及其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自我控制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儿童自我控制与其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母亲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外化问题行为;(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母亲心理攻击和父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中介作用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综上,本研究发现父母严厉管教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而且会通过降低儿童自我控制水平间接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父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亲协同教养问卷、父子依恋问卷和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对892名9~11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积极协同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2)父亲消极协同教养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反社会行为;(3)父子依恋在父亲积极和消极协同教养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法和教师评价法对上海、河南、山东、甘肃四地共173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旨在考察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集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集体责任;父亲集体取向和母亲个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友情;父亲个体价值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超越进取;仅母亲个体取向正向预测青少年时尚潮流;(2)父母集体取向均能通过青少年集体责任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个体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能通过青少年超越进取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3)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同伴友情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时尚潮流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亲子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并强调了代际效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间隔两年的三次测量点追踪设计,分析了上海公立中学六年级477名随迁儿童的教养方式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父亲、母亲温暖与随迁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负向的交叉滞后效应;父亲行为控制能够正向预测随迁儿童内化、外化问题行为,母亲行为控制对儿童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揭示了家庭系统中父母因素与儿童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促进随迁儿童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亲子依恋、抑郁量表对从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筛选出来的246名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进行施测,并由被试的班主任填写儿童攻击行为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ODD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ODD儿童中男生人数更多,且男孩的抑郁和攻击行为更严重;(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更强,而母亲在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上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均呈显著相关,但只有父亲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相关;(4)父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母子依恋在母亲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均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追踪设计对459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考察父母元情绪、情绪反应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复杂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前测儿童敏感合作后,父亲的问题关注反应在父亲的情绪教导和儿童的敏感合作之间起中介作用;(2)在控制了前测儿童社会适应后,母亲的鼓励表达在母亲的情绪教导和儿童的违纪攻击、害羞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的问题关注反应在母亲的情绪教导和儿童的敏感合作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的苦恼反应在母亲的情绪教导、情绪摒除和儿童的敏感合作、害羞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226名学前儿童和其父母为研究对象,从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采用父母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考察了父母心理控制及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发现:在预测外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均显著,同时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消极情绪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高消极情绪性的学前儿童更易受高父亲心理控制的不利影响,也更易受低父亲心理控制的有利影响,该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在预测内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消极情绪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说明无论是对高消极情绪性还是低消极情绪性儿童,父母心理控制对其内化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41名学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任务测查,考察了父亲情绪表达、儿童气质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亲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外显、内隐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2)儿童的积极情绪性对其外显行为问题与社会能力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情绪性对其社会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其外显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儿童的努力控制对其外显行为问题有较强地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社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父亲情绪表达与儿童努力控制、消极情绪性对儿童社会适应有显著交互作用,父亲情绪表达对不同气质特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六年间完成三次追踪调查的621名青少年及其父母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三者间抑郁情绪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T1、T2母亲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1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2女性青少年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父亲抑郁情绪,T1、T2父亲抑郁情绪对T2、T3母亲抑郁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青少年及其父母三者间的抑郁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家师关系是家校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对北京1366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连续两年的测查,旨在探讨师生关系在家师关系对小学生学校态度影响间的中介作用,并分析父母差异。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家师关系质量均能负向预测学校回避,家师联系频率均能负向预测学校喜欢;(2)母亲报告的家师关系质量能正向预测学校喜欢、家师联系频率能正向预测学校回避,而父亲报告的这两条路径均不显著,存在父母差异;(3)师生关系在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家师关系质量对学校喜欢和学校回避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78名小学生两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及其发展变化的影响。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的分析结果发现:(1)一年级小学生第一学期末(T2)的同伴关系、学校态度和学业行为表现都较好,随着入学时间延长,同伴关系和学业行为呈上升趋势,而学校态度呈下降趋势;(2)父亲学历正向预测T2时的同伴关系和学校态度;家庭收入负向预测T2时的学校态度;权威教养方式正向预测T2时的学业行为;专制教养方式负向预测T2时的同伴关系和学业行为;(3)母亲学历显著正向预测同伴关系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权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同伴关系和学校态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以605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家庭亲密度在父母严厉管教(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焦虑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性别对这一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与家庭亲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亲密度在父亲心理攻击、母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3)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