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反社会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反社会及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相似文献   

2.
当个体认为内群体为外群体受到的不道德伤害负有责任时会体验到群体内疚。该情绪常见的触发情境包括过往历史的伤害事件、当下的群际冲突、不公正的社会关系及未来的伤害事件。群体认同、内群体责任和不当性评估是影响群体内疚产生的三大心理机制。群体内疚会导致施害群体对受害群体表现出积极行动,如友善态度,冲突和解、群体补偿及群际支持。通过群体肯定、自我肯定、促进共同认同、强调内群体责任及展现已有补偿行为等干预策略可以引发施害群体的群体内疚。未来的研究应澄清群体内疚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探索群体内疚与补偿行为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4.
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7名5、7、9岁儿童探讨儿童对违规行为的道德评价对其内疚情绪理解的影响。以期揭示儿童在同伴条件下,对内疚情绪的理解特点。结果发现(1)5~9岁的儿童对违规行为都给出了消极的道德评价,他们已经具备了产生内疚情绪的认知能力,但尚不能进行道德情感推理,即不认为违规者会产生内疚情绪。(2)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大部分对于内疚情绪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更多地是从行为产生有利于违规者的结果来理解违规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对不公正历史事件的情绪反应—— 群体内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个体把自己归于施害群体, 并且承认所属群体对不道德的行为负有责任, 而无需自己参与其中, 就会体验到群体内疚, 它是一种自我聚焦的情绪。内群体责任、伤害行为的正当化、知觉到的补偿困难等认知因素都会影响群体内疚程度, 而个体的优先价值观和国家认同等会造成成员间群体内疚体验的个体差异。群体内疚的体验会促进施害群体对受害群体的道歉和补偿支持。将来伤害行为的群体内疚, 以及与其他情绪的综合考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面对不同群体身份成员给我们造成的客观损失相同的伤害,我们是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还是外群体成员?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最大差异化群体间囚徒困境范式创造来自内、外群体成员客观程度相同的侵犯行为,考察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面对客观损失等价的侵犯,被试报告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认知评价在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但有利于人际和群际水平宽恕研究的整合,而且对丰富有关宽恕发生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成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7~15岁儿童对"集体可交流责任"的心理反应特点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4,27(6):1310-1313
编撰不同内容、背景和投射情境的故事为刺激材料.以173名7-15岁儿童为被试,探究他们在集体可交流责任问题上的认知、情感、承担倾向的反应。结果表明:我国7-15岁儿童也具有Piaget发现的集体可交流责任观;对它的理解接受在7-9岁之间有明显的变化;对它的情感反应均为消极的体验;对它的承担倾向上7、9岁比11、13、15岁儿童更为明显;一般和角色的两种投射情境、不知道犯过者和不揭发犯过者两种故事背景对认知反应、承担倾向反应有明显影响;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人身伤害三种内容对认知反应、情感反应会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了96名3~5岁幼儿依据允许性、可变性、权成依赖性以及规则依赖性四种判断标准对同伴、以及成人主人公的道德行为判断及其归因。结果显示,多数学前儿童都能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主人公行为做出符合道德规则的判断,表现出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且这一意识在3~4、5岁之间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权威依赖性标准上。归因分析显示近1/4的幼儿明确采用相应的道德规则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些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揭示出学前儿童很早就发展起来的道德责任,这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09,41(10):947-957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似文献   

11.
段蕾  莫书亮  范翠英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2,44(12):1607-1617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试图考察5~9岁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测查了5岁、7岁、9岁各36名共108名儿童.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想梦到或不想梦到某事物.其中两个故事情景带有正性或负性情绪色彩,其余两个故事情景带有中性情绪色彩.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梦到该事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研究结果发现:(1)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梦是不受个体意愿控制的心理过程;(2)5岁儿童倾向于认为负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较中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更容易被控制,而7岁、9岁儿童则不这么认为.这些结果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而且5岁儿童认为负性梦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以160名中国儿童和133名加拿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7岁时的资源获取行为对其11岁时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轮流规则行为对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消极的预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男孩的轮流规则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焦虑,女孩的轮流规则行为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态度;(2)请求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中国儿童攻击行为,加拿大儿童则没有发现该关系;(3)对于资源获取失败次数少的儿童,求助成人行为有积极的适应意义;(4)儿童资源获取行为的结果在儿童7岁时资源获取行为与11岁时学校适应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对于资源获取成功次数少的儿童,请求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攻击行为;对于资源获取失败次数少的儿童,请求行为则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攻击行为,求助成人行为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知觉线索(临近性和共同命运)来操纵社会群体信息,探究了人们能否以及如何利用社会群体信息进行行为预测。结果发现,当被预测对象的行为与组内其他成员一致时,被试对其行为(指向性或动作形式)进行辨别的速度,快于当此成员与组内其他成员行为不一致的条件;但,当被预测对象来自组外以及群体信息不存在时,上述效应消失。该结果提示,观察者基于知觉线索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信息,建立了群体成员行为具有一致性的预期。  相似文献   

17.
通过情景故事法,探究了7~12岁儿童对不同身份(老师、同伴)说谎者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人际信任程度。结果发现:(1)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在7~9岁逐渐增加,而9~12岁逐渐降低。(2)相比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3)相较于同伴,儿童对老师实施互惠和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信任程度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儿童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并为研究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向社会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归纳了小学儿童(一至五年级)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环境中经常出现的7个方面的向社会行为,编制了家庭和教师的儿童日常行为报告问卷.7个方面包括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合作行为,观点采择和侵犯行为.问卷按照该行为在家庭和学校、班级出现的频率分为没有一偶尔一有时一经常一总是五个等级,由家长和教师分别打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同时抽取了大城市、县城、农村三类地区的小学生被试.结果显示:①儿童的向社会行为诸方面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行为有显着增强;③儿童向社会行为的评价得分有性别差异;④儿童向社会行为的评价得分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9.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对偶故事让5至11岁的64名被试进行道德判断,以此考察儿童的意向性认知的发展。实验发现5岁的被试已经可以使用一些意向性的特征,如:有意或无意;以及不同的动机等,去进行道德判断。而7岁,9岁和11岁的儿童可以依据更多的特征,如:主动和非主动去进行道德判断。这一发现被解释为儿童认知意向性特征时出现的认知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