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敦煌遗书中现存8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皆演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其中演绎《文殊问疾品》的共有两篇:罗振玉贞松堂藏本《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一卷)》及国家图书馆藏BD15245号(新1445)《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本文从这两卷讲经文之间的关联、写作年代以及其尊崇文殊的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两卷讲经文内容大致相接,属于同一大部维摩诘讲经文内前后相接的两卷,产生于中唐时期.与原始经文相比,这两卷讲经文都呈现出尊崇文殊的特点,这与当时唐代敦煌地区民间盛行的文殊信仰有直接关系,记载文殊降诞时有“十般瑞相”之说的《文殊吉祥经》是其源头,它影响到维摩诘讲唱文学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2.
圣凯 《法音》2002,(7):3-7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3、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犤2犦。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尔时,…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7,(2)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珍藏的一部宋代用金银书写的《妙法莲华经》,最近通过了国家级鉴定,有关专家称之为“希世国宝”。这部金银字《妙法莲华经》系用磁青纸蘸着金、银泥书写绘制而成,长度在11—15米之间,宽为31厘米,每卷卷首绘有说法图和佛教故事,装帧精美。  相似文献   

4.
从中亚地区对佛教典籍的接受情况来看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的特色日本国际文化研究所所长汤山明序言试图将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译成“可读的”英文,是畏友久保继成和我二人首先开始的。开始的正确年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是在一九八0年前后。因为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5.
丰子翔 《法音》2022,(2):16-22
<正>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要籍。鸠摩罗什的中译本因为“深会经旨”[1]、文笔流畅,一经译出,便被广泛传播。[2]上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晋以来的佛经写卷,其中《妙法华经》总数约有五千件,是所有佛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3],而有关法华一经的注释之作,也已达134件[4]。这些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不但佐证了传世典籍中对于《妙法华经》以及其他法华著作重要地位的记载,还提供了大量的新文本,  相似文献   

6.
在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数万份文献中,道教讲经文仅仅有四个卷号、三种文本,分别是BD.1219号(列19/北8458)<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拟)>、BD.7620号(皇20/北8469)<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拟)>与P.3021+P.3876号<道教中元金箓斋讲经文(拟)>.  相似文献   

7.
可潜 《法音》2008,(3):16-21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留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此法华偈,每天诵持《法华经》前所诵。《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云:"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于《妙法莲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1]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中的《法华经》注疏方广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译出的经典浩如烟海,其中,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不过十来部,《妙法莲华经》就是其中之一。该经叙述佛陀出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给众生开显人生之实相。因而宣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一(佛乘)之微...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3)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立教,以慈济群生为本愿。释迦尝教弟子云:“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六)。又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妙法莲华经》卷六)。是知佛徒实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职志。  相似文献   

11.
简讯一束     
《法音》1986,(1)
圆瑛法师遗著再版发行本刊讯圆瑛法师遗著《楞严经讲义》等八种重印发行后,请购者甚为踊跃。为满足广大信众需要,上海市佛教协会将再版印行《圆瑛法汇》中的六种著作:《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佛说八大人觉经讲义》、《妙法莲华经弘传序讲义》、《住持禅宗语录》,约于—九八六年第一季度出书。欢迎广  相似文献   

12.
古印度摩揭陀国,领域大体相当于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方。国都王舍城五山环绕,五山中耆阇崛山最高,位于城的东北部,峰峦秀丽。据传山中多鹫,又山顶酷似鹫,因得名鹫头山,或称鹫峰、灵鹫山。此山正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说法之地,《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云:  相似文献   

13.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14.
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东晋以还,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系。紧那罗王、乾闼婆王皆属帝释之执乐神,所奏乐为法乐,主要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三乘教行之内容,至唐开元以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观之明辨雅郑、从社会政治角度对音乐认识的影响,《法华经》注疏者将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视为“清歌雅乐众”和“胜芳烈乐众”,而将供养音乐分为真正之乐和邪淫之乐,并将之与中土所谓邪乐(郑卫新声等乐)与正乐(大夏、大韶等古乐)作比。造成此种现象缘于中土净土宗、禅宗所推行的佛教通俗化趋向和唐代俗乐之兴盛对佛教“歌咏颂法以为音乐”理论的冲击和影响。出于对唐开元前后讲经唱导师因对民间歌曲之广泛利用而致使佛教音乐“雅正全乖”、渐失纯正性之忧虑,天台宗尤为强调出家僧众音乐供养者的自身素质,并在法华注疏中予以讨论。此种表现于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影响到变文或讲经文的撰作,俄藏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可为代表,其崇尚佛国诸天伎乐,排斥世间郑卫...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伯二四一八《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欲得来生:相周圆”句,前贤多有发明。本文从文献学和佛学的角度重新作了探讨,认为“:”乃校勘者所加,表示重文;“生相”指出生之后肢体健全和相貌超群,与同卷后文“十相”的含义迥异。  相似文献   

16.
达照 《法音》2012,(1):13-22
一、前言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  相似文献   

17.
释果也 《法音》2021,(1):22-27
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论典,其内容主要由《妙法莲华经》而来,因援引上百本佛经以证其教理,同时又与实际禅修相结合,使天台宗有"教观双美,解行并进"之称。  相似文献   

18.
略谈五逆     
子开 《佛教文化》1994,(1):10-10
五逆与忤逆,读音虽同而意思迥异。忤逆在汉地讲法中指不孝顺父母,比如《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弃德背恩多忤逆,惟行不孝从痴咍。”俗世用这个词也挺频繁,如《水浒传》卷二二:“(宋江)又恐连累父母,教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 而五逆,又叫五无间业,佛教则用以称五种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罪恶之大。  相似文献   

19.
释佛慧 《佛教文化》2013,(5):124-125
《普门品》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阔那崛多翻译的《添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20.
在藏经洞所发现的数万份文献中,道教讲经文仅仅有四个卷号、三种文本,分别是BD.1219号(列19/北8458)<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拟)>、BD.7620号(皇20/北8469)<道教布施发愿讲经文(拟)>与P.3021+P.3876号<道教中元金篆斋讲经文(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