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本质”成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副标题一样,《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或许也能成为海德格尔“未写出”的《诗学》的副标题。下面我将要指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在纳粹时期充当了海德格尔“未写下的”《政治学》的副标题。 为了使这一论断得以成立,应当对《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发表的一些事实加以澄清。这篇海德格尔于1936年4月在罗马意大利日尔曼文学研究院作的讲演,首先刊登在1936年12月的《内在世界》这本杂志上。当海德格尔1944年发表《荷尔德林诗的解释》时,他把《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包括在内,并将这篇文章附在他的另一篇讲演《还乡——致亲友》之后一同印出。这本书的第二版于1951年发行,它保持了这样的次序,即将1936年的演讲置于1943年的那篇演讲之后,扩充版包括两篇附加的文章,即1939年的讲演《当节日的时候》以及1943年的一篇短文《思念》,它们被排在这一版的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海德格尔晚期主要的研究,而诗是最纯粹的语言;语言是存有之屋,解明语言之存有即开显道之存在。海德格尔是透过诗之言说,来指向道的超越性。对海德格尔而言,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其作品《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以荷尔德林及其诗作来讨论诗与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的诗之理论可分成三点:1.诗是所有艺术形式之本质,但并不意味所有的艺术形式均可化约为诗。2.诗是所有艺术形式之本质,此一事实乃建立于语言本质之上;即真理的兴发及无遮蔽。3.诗包含了语言与艺术作品之显现。以诗与思的本质作为出发,解明诗的语言即是真理的生发,诗作为语言最高的艺术形式,真理的语言即是诗,而诗则是作为语言艺术最高的真理本质。  相似文献   

3.
夏可君 《现代哲学》2002,65(1):96-106
1936年左右是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即是其思想转折完成的时机,于是弄清楚这一转折(跨越30年代前期)的过程就相当重要了。随着《存在与时间》之后的一系列演讲的出版,其中尤其是海氏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可以使我们准确地理解他如何借助艺术与诗歌把存在的真理与美的显像关联来实现这一转折。本文主要通过重新阅读《艺术作品的本源》,并把它置于与荷尔德林的诗歌的关系中来讨论这一转折,从而使海德格尔这一阶段的世界理论更为明确,并为理解后期海德格尔以及第65卷对Ereignis的阐发提供了指引与路标。  相似文献   

4.
"兴"在孔子《诗》学里,主要是一种祈向己意的、不同于《诗》之原旨的解诗方法。作为"第一读者"的孔子,在《诗》学理论甫一架设之际就为后代规定了超越《诗》之本义的接受取向。概言之,孔子以"诗可以兴"为说《诗》者拓宽了理解与阐释的自由空间,但又非常聪明地用"思无邪"给这个空间划定了相对的界限,既赋予读者一定的生发自由,又明确指出了这种自由所必须前往的域限——儒家道统。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孔子在他的"述而不作"论中将"述"和"作"也同样规定了继承与更新、原旨与创生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诗意地栖居     
正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有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貌似和"诗意生活"沾不上边。一天天,忙于生计,辛苦劳碌,不自觉陷入对名利的追逐当中,与世沉浮。过的是烟火人生,哪有什么"诗意"可言?其实,诗意地生活,与贫富、忙闲、贵贱没有必然关系。它是一种心灵的富足,灵魂的怡然,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研究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难题,即如何理解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一方面肯定了身体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又回避了对两者关系的主题化探讨,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本文试图证明海德格尔对空间问题持续数十年的探讨中始终隐含着一种身体视角。身体视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统贯的线索来追寻海德格尔空间思想前后期嬗变的内在逻辑,也成为理解其空间观念存在论涵义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最大秘密和内在动力就是身体模棱两可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7.
"孔子删《诗》"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乃完全予以否定。这样的学术趋尚显然值得深思。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问题、"《诗》三百"与"季札观乐"问题、"思无邪"问题、"删《诗》"权力问题,以及"孔子删《诗》"史书无载问题,对"孔子删《诗》"的历史真实性作了进一步论证。综合这五个方面的论证,并得出结论:"孔子删《诗》"是完全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矇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相似文献   

9.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10.
任蜜林 《现代哲学》2020,(1):134-140
西汉今文诗学分为鲁、齐、韩三家。三家《诗》虽然都属于今文诗学,但其思想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而这些思想特征的不同,与它们思想来源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鲁《诗》与荀子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在解《诗》的时候突出了礼的地位;齐《诗》源自以《公羊》为代表的齐学,有着浓厚的阴阳五行思想色彩;韩《诗》同时受到荀子与阴阳家两方面思想的影响,这也是其既有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又有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的原因所在。从保持先秦《诗》义的原貌来看,鲁《诗》的贡献最大。但从汉代经学的发展来看,齐《诗》无疑最能反映西汉今文诗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进展都被社会大众顺其自然地理解为人类福音,而诗、诗人以及一切和诗有关的事物则似乎同样顺其自然地被"边缘化"。有人认为科技同诗歌的关系是载体与内容、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可利用,无冲突,事实并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的本质乃是"反诗"的,科技与诗或许根本就是人类脚下偶有交叉但目的地根本不同的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12.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又使人产生了种种异化,处于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在其哲学中揭示了当下人们的精神贫乏与沉沦,并试图使人们重新复归到心物二元统一的本真存在。在21世纪的当下社会,海德格尔的哲学仍有其现实意义,为人们的迷惘生活找到了精神归家的道路。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但人生不可能永远都在快车道上,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我们终归要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生活。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人  相似文献   

15.
《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对话关乎思想的历史性。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思想,还是黑格尔的思辨-辩证的哲学史,都以赫拉克利特为开端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为对话提供"中介"。黑格尔从辩证法与哲学史的统一出发,把赫拉克利特规定为哲学的开端,但这一"开端"尚未满足哲学的主体性要求。海德格尔则在赫拉克利特的开端性中看到了另一种"尚未",即我们尚未满足开端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理解哲学史提供了富有张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其《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中精辟地论述了绘画与诗之间的互补关系,提出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与作为时间艺术的诗可以突破各自的局限性而互为补充。这一见解有助于理解圣经故事插图的审美特征。千百年来各种圣经插图层出不穷,构成世界美术史上的壮丽景观,究其  相似文献   

19.
汇总《左传》《国语》所载春秋人在28次赋《诗》活动中所涉71篇《诗经》诗句,可分析出春秋人赋《诗》的"断章取义"、"诗旨共识"、"赋篇取首"、"赋诗不刺"四大规则,这些规则的形成,乃是春秋外交形势需要、《诗》社会功能转变、官学教育结果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