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社会投资理论,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我国新婚夫妻的婚姻类型,并采用BCH法检验不同婚姻类型与夫妻双方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夫妻的婚姻可分为:“幸福”型、“平淡”型和“妻子痛苦”型;不同婚姻类型对夫妻双方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幸福的婚姻的确有利于个体自尊;不同婚姻类型对自尊的影响在夫妻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据1981年7月份对天津市河东区广宁路街两个居委会的抽样调查,发现主张“由父母作主”解决子女婚姻问题的老人仅占11.8%,其他的老人对待子女婚恋的态度分别是赞成子女“自由恋爱”、主张采取“经人介绍”方式和主张以“自由恋爱为主,父母意见为辅”。又据1984年6月份对天津市市区1098位老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对子女婚姻“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占18.2%,“有发言权但不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占57.3%,“不起作用”的老人占16.8%。两次调查表明,城市老人对子女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由父母作主”的态度或者“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数老人  相似文献   

3.
陈丰盛 《天风》2014,(9):31-31
在婚姻辅导的时候,辅导员与一对新婚仅一个多月的伉俪谈到吵架。由于夫妻两人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在生活中难免发生冲突。辅导员问:“你们在吵架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过:‘我真是瞎了眼,怎么嫁给/娶了他/她!’”两位都很诚实地回答说:“有!”姊妹回应说:“其实,我不只想过,还说过。”说完,她面红耳赤,尴尬与羞愧全写在脸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社会支持观察研究范式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41对新婚夫妻进行提供支持、接收支持以及婚姻满意度测量,探讨提供支持与配偶接收支持之间关系的性别效应及婚姻满意度的情感覆盖效应.结果显示:①妻子提供的支持可以预测丈夫接收到的支持,但丈夫提供的支持不能预测妻子接收到的支持.②妻子接收到的支持与丈夫提供的支持之间的不一致受婚姻满意度的情感覆盖效应的调节,而丈夫则没有这种效应.结论:妻子在对丈夫的支持行为进行解码时,更多受到婚姻满意度的情感覆盖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的美学目的论,是我们对他一系列思想的总结。它由三条线索组成:哲学上对“我”的图腾崇拜般的强调;美学上对情的价值和作用的尊崇;政治历史学上对人才的重视——对戮杀人才从而盛产“百不才”的专制制度的批判、把人才作为实现改革的力量等等。三者都体现着一个主题:对人的价值的弘扬。有一个共同特征:以主体为本体、为目的。这是一种主体哲学的草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当前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给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就青年的婚姻道德观来说,也出现了更新的趋势。第一、婚姻目的,由“传宗接代”型、“养儿防老”型向“爱情型”转化。在我国,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婚姻目的一直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婚姻“将会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改革,观念更新,青年的婚姻目的正在向“爱情型”转化。据抽样调查统计,青年以爱情为目的建立的婚姻关系,一般说在城市占30%左右,在农村占15%左右,并在日益增多。就是原先经济发展比  相似文献   

7.
以41对新婚夫妻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与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夫妻冲突和支持、依恋安全性和婚姻质量之间的相互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显示:(1)妻子的婚姻质量更受到问题解决情境中(而不是社会支持)夫妻的积极行为(而不是消极行为)的影响;丈夫的婚姻质量更受到社会支持情境(而不是问题解决)中夫妻的消极行为(而不是积极行为)的影响;(2)妻子的依恋安全性显著预测妻子的婚姻质量,但丈夫的依恋安全性不能显著预测丈夫的婚姻质量;(3)妻子的依恋安全性在丈夫和妻子的问题解决积极行为对妻子婚姻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丈夫的依恋安全性在夫妻问题解决、社会支持行为与丈夫婚姻质量的关系之间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视域下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婚姻伦理本质在于夫妻双方个别性的人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婚姻持存的精神基础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婚礼和一夫一妻制确证婚姻伦理的崇高与神圣.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解决当前我国婚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缔造“有精神”的婚姻,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丰盛 《天风》2014,(4):9-11
有人将婚姻比作“围城”.有人将婚姻比作“坟墓”,也有人将婚姻比作“鞋子”……而美国基督徒作家汤盖瑞则将婚姻比作“强力探照灯”,它是”无形的揭发者”.能够“直穿人性幽暗死角”。神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  相似文献   

10.
陈丰盛 《天风》2014,(4):9-11
有人将婚姻比作“围城”.有人将婚姻比作“坟墓”,也有人将婚姻比作“鞋子”……而美国基督徒作家汤盖瑞则将婚姻比作“强力探照灯”,它是”无形的揭发者”.能够“直穿人性幽暗死角”。神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  相似文献   

11.
幸福钥匙     
沙莲娜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最年轻的讲师,比尔是加州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新婚还不到一年的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爱情被婚姻包围住以后的枯燥和无奈。但他们都还记得他们浪漫的新婚之夜:  相似文献   

12.
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文本的性情说,实质上是持“生之谓性”的立场。由此,郭店儒家简书突出地强调“情”的主要特征在于实然性的“信”,即真实、真挚。简书对于“信情”的崇尚,是儒家思想内在理路的发展和“情”之语义学历史演进双重影响的结果,它体现了先秦思想家由神本转为人本的致思趋向。而且,提倡“信情”,也是孔、孟之间一般思想家(主要是儒、道)的共同的德性诉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婚姻,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组建的婚姻。它有两种形态,一是双方通过网络结识并结合的婚姻;另一种是真实的婚姻以外的一种虚拟的、只存在于网上的,精神上的所谓“婚姻”。与一般的网恋不同的是,这种精神爱情具有排他性,就是说当事双方认定彼此就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或“青衫之交”,认定这种爱情能弥补真实婚姻所存在的种种不足。那么,网络婚姻到底是前卫呢,还是危险的情感“魔鬼游戏”,听听记者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5.
当城市的伤痛浮现于繁华,当女人的幸福脱离于享乐,你是否发现一种属于城市的“心”流感正在蔓延……症状一:同居的越来越多,爱情却越来越少描述:小区的高楼大厦栖息着一对对故作老成的小鸳鸯,似乎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们可以和许多人有感觉,然而却越发恐惧婚姻,不能踏实笃定、心甘情愿地只爱一个人;有能力营造千万种浪漫,却没有信心营造一份平实的生活;可以肆无忌惮地同居,却不敢用心用情地谈谈爱情……分析:“只爱一点点”的现代爱情宣言一下子把甜蜜局限在情窦初开的青春岁月,有了情、有了性、有了模拟的婚姻——同居,…  相似文献   

16.
寇绍恩 《天风》2013,(1):51-51
首先。让我祝福单身的你们-享受“恋爱”,期待“婚姻”。其次.我要提供几样你们交友、恋爱、婚姻的“武林秘笈”:  相似文献   

17.
在我进行一组有关婚姻与家庭的调查与采访过程中,猛然发现,在婚姻遇到挫折的女性里,容貌出众的女人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理说,这些漂亮的女人应该更容易得到美满和幸福的婚姻,她们的丈夫对她们更应该是宠爱有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她们的婚姻受“伤”呢?通过与她们中几个人的交谈,我发现恰恰是她们的美丽惹的祸,由  相似文献   

18.
加灵 《天风》2014,(3):36-36
<正>在教会的许多夫妻营会和小组聚会中,都能听到很多美好婚姻的见证。会众用诗歌赞美神的创造,牧者用讲道证明神在创造之初建立婚姻,新婚伉俪更是用庄重的誓言许下承诺,向所有人见证爱情的美好和婚姻的神圣。今日社会和教会中都有很多到了婚嫁年龄的单身青年。他们有些忙于事业,有些高不成低不就,有些交友面不广,有些则心理上恐婚,种种原因使他们延误或错过了婚恋的时机。因此,眼看着身边一对对佳偶步入婚姻的殿堂,单身青年有时不免感到孤独,感叹"良人何在","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我丢失的那根肋骨",常常陷入心灵的困境。尽管我们常以"单身贵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是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产物,其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亦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性欲即罪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封建性糟粕。主张对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严肃慎重态度;强调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女性珍视自己的贞操,则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道德精华。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优秀道德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用 《周易研究》2007,(3):77-82
本文以朱谦之《周易哲学》中“情”这一概念为中心,梳理其对《周易》中“情”的本质、特点和方法的考察,阐明“情”的丰富内涵,评析其本于《周易》而建立和倡导的唯情哲学的意义。朱谦之试图以“情”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并使古老的《周易》不断涌现出现代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