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美学理想在模特儿的造型审美中运用非常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在新的社会背景、生活实践、美学环境和美学基点上,吸取和运用西方古典美学有关理想范畴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教育理论水平,为模特的造型、姿势创新及设计等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美学"在中国美学界长期被忽视,这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中国美学界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二分天下格局的制约。事实上,少数民族美学可以从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和事实形态的美学事象两方面,赋予中国美学——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特质和多元智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自王国维等前辈学人将美学概念引入中国后,我国的美学研究路径似乎并未严格遵循柏拉图、康德的方式,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者们面对潮水般的国外美学思潮,一边努力汲取,一边结合中国实际和古代美学思想资源进行研究。而正是文学界、美学界等众多人文知识分子,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以变革其时的僵化意识形态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以超越现实的人性为理想,诉诸于审美意识形态,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第三次美学热潮。但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和第三次美学热潮之后,美学研究回归自己的园地:既有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又有对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继承,从而开始美学研究领域的转向与拓展,从抽象思辨回归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在西方近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基础上形成的两大美学思潮,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影响,它们共同完成了从西方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的转型,促进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将西方美学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是,在我国过去的西方美学史研究中,对上述两大美学思潮缺乏全面、系统、综合、比较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彭立  相似文献   

6.
胡功胜 《孔子研究》2011,(3):114-122
由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东西方古典美学,体现了中西审美差异的源头特征.在审美思考上,表现出礼治思想和个体意识的不同向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出缘情与叙事的不同倾向;在审美思维上,表现出直觉感悟与理性思辨的不同方式;在审美心理上,表现出温柔敦厚与情感宣泄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盛唐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既主动吸收改造佛教美学思想,又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和光同尘、对社会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盛唐以后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嬗变提供了基于传统的内在动力。研究盛唐道教美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价道教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认识盛世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反思历史,指向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振斌 《学海》2001,4(1):35-41
在20世纪,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及寄托在艺术中的文人情怀的谈论获得了"美学"的名称,这个学科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取向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更新集中表现为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美学理论的构建与论争,两者互补又竞争.新的世纪里,中国美学有待创新.这种创新将更多地与西方美学及文化展开对话;也将在创新中重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9.
<正>以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的文本解读为范例,有助于审美观与时间观之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时间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形成更为正确的时间观,由此才能更好地解读道家典籍中的审美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时间问题为视角,以哲学美学关系为中心,在注重历史考据、典籍文本与义理思想相结合的同时,运用还原语境和纵横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诠释文本思想,试图从审美与时间的角度来诠  相似文献   

10.
许洪淦 《美与时代》2014,(4):116-116
一、西方美学史研究状况综述 我国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是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自20世纪初到30年代形成了一股较大的热潮,但此后多有沉寂;至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的问世,标志着对西方美学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到了80年代以后,以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为代表,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10余部有关西方美学思想史著作。综观20世纪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可以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两大阶段。西方自然美观念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西方美学思想的变革。纵观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自然"的解释中人本主义逐渐成形并凸显出来。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实质是一部关于西方人本主义完美蜕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张奎志 《哲学动态》2012,(4):99-105
中国古典美学是否有体系,这是理解中国古典美学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人们的认知里,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论都是感受性的,缺乏逻辑性。这一点前人有过不同的论述:叶维廉认为,"中国传统的美感视境一开始就是超脱分析性、演绎性的",它是"点到即止"的[1];钱钟书则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则指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点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2]。但现在人们更乐于谈论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或体系性,论证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体系性或潜体系性特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王国维写《红楼梦》评论开始算起,那么中国人对西方美学的研究和介绍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把西方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它的历史发展、人物  相似文献   

14.
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召开第五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文艺美学既可作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作历史上的研究。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家,或就文艺某个门类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或干脆称美学应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把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王国维,也用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古典诗词和戏曲;朱光潜在这方面的力作是《诗论》。总结研究中西美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5.
曾繁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研究,视角遍及美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学基础理论、西方美学史、审美教育、文艺美学和生态美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繁仁先生在国内美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曾繁仁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则是其力求使中国美学走出困境、求得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有益尝试。曾繁仁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诗性魅力,他致力于在审美批判中实现审美救赎,以人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极高的治学境界。在多年的美学探索中,曾繁仁先生形成了严谨不苟与纵横捭阖、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历史反思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治学风格。曾繁仁先生成一家之言,在中国美学界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李颖 《现代哲学》2001,(4):148-150
“雅”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的艺术风格作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一直是美学家和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雷小鹏  石琼 《中国道教》2001,4(5):18-21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承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而发展出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根抵全在道教”。其美学思想不仅融汇进中国古典美学的洪流之中,而且其美学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的特色,反映了中华古典美学的源远流长,和与西方美学显著不同的民族特色。从道教美学人手以点见面,不仅可使我们更深刻完整把握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而且在今天现代人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真、善、美的呼唤越发强烈,…  相似文献   

18.
章辉 《学海》2005,(3):169-172
一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时候,西方美学研究可谓西学东渐的重要一支。80年代以来,在50-60年代朱光潜、汝信等先生的辉煌大著《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等的基础上,西方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开拓,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除了美学史教材和论著外,柏拉图、康德、席勒、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的著作都在不断出版。原因很简单,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开端和源头,它奠定了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人们自然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不同于西方美学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它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在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追溯中可以发现,其意与象的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12,(1):191-199
在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中,形式和光辉是美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元素。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光辉是一种垂直维度的无限深度,形式是一种水平维度的有限延伸,二者垂直相交形成美(荣耀)。美是形式与光辉结合的产物,这一古典美学思想源自中世纪神学美学,巴尔塔萨继承过来加以新的发展——在其神学美学视域中,形式与光辉只有在基督中才能完满结合在一起,生成无与伦比的至美——上帝的荣耀。由之,巴尔塔萨建构起一种神学美学基督论或基督论美学。 张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