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7,1(6):41-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对一个哲学家思想的真正考验。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当我们缅怀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做出的学术贡献时,有许多内容可以述说。本文谨略述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上的两个重要贡献,在我看来,这是经受了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两个重要贡献。一道德之“变”与“常”1933年4月27日,张岱年先生在《大公报·世界思潮》发表《关于新唯物论》。他在此文中提出:“新唯物论或辩证的唯物论,实为现代最可注意之哲学。”“唯以新唯物论与现代他派哲学对较,然后乃可见新唯物论之为现代最可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唯物论合理形态”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其主流可以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两种不同思维倾向的争论。就这场讨论所涉及的理论基核而言,实质上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再认识。因此,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上去探讨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有效地解决“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所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认识二者在理论内核上的内在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名唯物论哲学家颜元(1635—1704年),以他对宋明理学的猛烈抨击和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颜元在哲学认识论上,坚持“见理于事”,“因行得知”的唯物论反映论观点,对宋代以后成为认识论上重要问题的“格物致知”这一命题作了唯物论的独创性的解释,丰富了中国哲学史上认识论的内容;在知与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强调感  相似文献   

4.
据1963年12月1日出版的日本《唯物论研究》第16期报道,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定在1963年12月7日在东京明治大学大学院举行第二次研究大会,讨论“和平共处和意识形态”问题。“日本唯物论研究会”的研究大会,是由“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的研究大会发展来的。“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的研究大会举行过两次。第一次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6.
日本唯物论研究会机关刊物《唯物论研究》季刊近两年来陆续刊登了不少有关控制论的文章,在一九六四年的夏季号中还刊出了“控制论和逻辑”特辑。自一九六四年起刊登的这方面文章有: 一九六四年春季号: 花崎皋本:“关于克劳斯论控制论的哲学问题的近著”。一九六四年夏季号: 岩崎允胤:“符号逻辑、控制论、符号学”。杉四元宜:“从生物学来看控制论”。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第一小组:“控制论和认识论”。平林康之:“思维和控制论——关于格卢什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     
一种哲学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观的基本范畴是“人”的概念,并断言唯有从“人”的概念出发,才能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人本主义的拥护者有的站在唯物论方面,有的站在唯心论方面。唯物论人本主义的杰出代表是克·爱尔维修、路·费尔巴啥和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的著作阐明了人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应是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从物质出发理解世界的统一性(物质统一性)的唯物论,还是一种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主体唯物主义争论结束后,日本唯物论研究自50年代下半期起转入低潮,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于1957年解体。札幌、大阪、东京等地相继组织地方研究会,1960年结成各地方唯物论研究团体的联络机构,“日本唯物论讨论会”,发行会刊《唯物论研究》(共发行23期)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影响,日本唯物论研究会于1965年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70年代,唯物论研究又逐渐复兴,1973年创办全国性刊物《唯物论》(半年刊),  相似文献   

10.
日本名古屋经济大学哲学、社会思想史教授铃木正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邀请于6月3日至12日访问了我国。在访华期间,他与我国学者就战后日本唯物论哲学进行了学术交流。铃木认为近代日本唯物论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以中江兆民为代表的明治唯物论,其二是以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中心结成的“唯物论研究会”为代表的战前唯物论,其三是战后唯物论。在谈到战后唯物论时,铃木说,作为思想史家,我在把战后唯  相似文献   

11.
(一) 在印度,哲学唯物论早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一点在吠陀经典、奥义书以及纪元前四世纪的乔谛梨耶(Kautilya)的著作中是有确凿的证据的。唯物论尽管被唯心论者们视为“伪说”,加以迫害,然而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唯物论都有很多的信徒。因此唯物论常常不得不隐藏起它的真实面貌。赫·奥尔登贝格在他的“印度哲学”一书中说,就连在佛教兴盛的时代,通晓唯物论(路伽夜陀-斫婆伽的体系)也被认为是学识渊博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日本唯物论哲学家户坂润(1900—1945)的《科学论》(1935年)中的最后一部分“科学世界”,首先用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从“科学世界”引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来,并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 在户坂看来,所谓“科学世界”就是“科学”认识(模写、反映)实在的最后阶段,即“总结果”。它是“科学诸世界的统一”,是  相似文献   

13.
陈云同志专门的哲学著述不多,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存在于他的领导工作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中.现将近年来理论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一、“只唯实” 的唯物论思想1.对“唯实”原则的理解 有的论者认为,“唯实”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又一具体表述形式,它鲜明地反映了我党一直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立场.陈云以他在思想路线方面的主张和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宝库,为广大干部努力掌握正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实践中对于“危险犯”的认定存在着一些疑难复杂问题,笔者试图对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危险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危险犯”如何认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对我国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16.
哲学本体论规定着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有三个特性:即辩证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因此,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唯物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特质的正确表述,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三者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补关系.在开展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既要坚持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作用,又要重视实践唯物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唯物论特色有:尊重规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理论精髓;尊重实践?以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群众,以群众路线为开展各方面工作的根本路线。  相似文献   

18.
在人面前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物质现象,“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马克思语)。人为的当然就是实践的,天然的也就是自然的。这两种现象与人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所以它们曾经分别被确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被理解为不同的哲学学说的基础。见解的分歧和对立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学术主张都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思索。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论的基础,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容纳自然和实践于一身的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以辨证唯物论指导中西医结合,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来指导经络的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我国的经络现象研究中,它体现为如下的十六字方略:“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晚近发表的被称为“季五点”的“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5点看法”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天、地、人和万物起源诸问题的探讨,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派是宗教唯心论的解释,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的化生,由于至上神的意志和力量所创造;一派是朴素唯物论的解释,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的化生,由于精微的“原始物质”自身变化的结果。我国汉代(包括前汉和后汉)关于原始物质的理论,对于天、地、人和万物起源的解释,这里根据一些片断的记载,总括来看,它的基本观点是属于朴素唯物论的。其所以基本上会是唯物论的,大抵因为从先秦的时候,唯物论的自然观跟神学的自然观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