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丁凡 《学海》2014,(3):95-102
孟德斯鸠是西学东渐过程之中的一座重镇,其影响之大自不待言。然而其崇高的思想地位与其充满矛盾与纰漏的理论体系之间却形成了令人难解的反差,并且这一反差最终还是难以逃脱思想史研究者的注意。萨拜因、弗格林、柏林、史珂拉、潘格尔与墨农分别以不同视野、不同视角与不同方式对孟氏作出了不同的解读,但是问题意识的差别导致前四位仍然难以回答孟氏崇高理论地位的来由,而古今视野的引入则使得后两位的研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孟氏的根本问题至少是难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为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提供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的美学中,崇高是与鉴赏相并立的重要概念,但由于审美分析中的独特性和涵义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得到明确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崇高和道德感三者的对照厘清崇高概念的逻辑层次和功能地位,揭示崇高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对象到展示主体内在超感性基底的反转,数学与力学维度交错、激动与静观并存的特性。本文通过比照康德对鉴赏判断四个契机的说明剖析了崇高判断四个契机的内涵;从崇高概念特殊的构架入手,对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之区分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崇高与道德感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展示了崇高概念中与断裂和反转并存的内在统一性,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结构使得崇高成为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孟庙是为奉祀孟子而建的人文景观,与孟子的命运息息相关。探讨孟子地位的变迁,不能不考察孟庙修建的情况。文章通过爬梳历代历次修庙碑记,考察宋以来孟子地位的变迁历程,认为孟子的地位宋以后经历一个曲折中上升的过程,其权威地位初步形成于宋,正式确立于元,至明清方彻底巩固下来;学者、皇帝、官吏、孟氏后裔和普通民众共同塑造了孟子的权威地位。孟子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中也是流变纷呈的。  相似文献   

4.
傅山是生活在明由衰而亡、清由暴至治的鼎革时期的一名重要的人物。他学识渊博,在儒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在书法实践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也占有崇高地位,历来为学者和书家称道,其人、其书、其理论颇有传奇色彩。傅山书法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崇尚古法"和"以人论书观",他在当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观,对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代对于"四宁四毋"的理解却引起了争鸣,以至后人对其褒贬不一,表现出书法美学认识方面的不同。文章就傅山"四宁四毋"说及其当代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拜物教和异化的联系 1984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举行多学科的综合会议,讨论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内涵和作用问题。与会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中占居什么地位。这就是说,要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加以理解,并对它的内涵加以规定。十位与会者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其中两位直接了当地反对把“异化”纳入马列主义哲学的“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两位哲学家一次"意味相投"的交谈和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浓厚兴趣,把我们的视野锁定在"不可说的"问题论域上。冯友兰要用"负的方法""讲"出"不可说的"形而上学世界,而前期维特根斯坦则以"沉默"的方式待之。我们认为,前期维持根斯坦的"不可说"论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客观实在"基础之上的,而冯友兰"负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国哲学传统的"体验的存在"之上的。这也意味着,是否承认"体验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合法地位,将决定着冯友兰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不同路向以及所彰显出的中西哲学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杜钢 《法音》2009,(9):25-30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综观印光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声望和地位.是与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深渊博的佛学以及卓越超群的佛法修持成就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对弟子们施教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得以确立和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马强 《世界宗教研究》2012,(2):126-135,194
泰卜里厄哲玛提是目前最大的跨国伊斯兰宣教运动,其以松散的组织化形式,以成员的流动性宣教而流布于很多地区。学术界主要从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视角,关注了其起源、背景、领导人、思想、组织、成员、工作方式、使用文本、本土化、与政治的关系、社会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活动等。研究者以西方学者为主,个别观点值得商榷。研究困难在于多学科知识、研究资料、语言三个方面。研究视野和范围仍有限,特别是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一运动在不同地域中的本土化问题关照不够,同时应该重视研究的伦理和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敏 《学海》2002,(1):104-107
不同的学科视野对不平等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本文分别阐述社会学视野中的功能主义与冲突论以及经济学视野中的自由主义与福利经济学的不平等观 ,以期丰富我们对不平等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有助于政府和社会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消减不平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一下《论语》中孔子对“子奚不为政”问题的回答,可知儒家认为为政的方式有两种:居位而为政与非居位而为政;这两种为政方式的区分,取决于儒者在政治与伦理秩序中所处之地位和所担当的角色;对居位为政与非居位为政的不同为政方式的区分,来源于儒家“思不出其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竹雨 《管子学刊》2007,(2):124-126
一学术探索的实践证明,无论何种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精神和物质等不同层面的客观存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任何单一的学科都难以真正探明这个复合体,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去研究这种客观存在。齐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复合体,随着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学科交叉和学科渗透现象越来越多,如何综合多学科的方法,以多维的视野来探讨齐文化这样的综合课题,是每一个齐文化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先生所著的《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就是以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将多学科的方法途经结合起来探讨齐文化的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12.
王雪辛 《天风》2004,(3):42-42
马老是我尊敬的一位老者,一位充满活力的老者;一位永不疲倦,勤奋工作,虔诚奉献,忠心事主的老者。马革顺教授已经90岁了,诺大的年纪,崇高的地位,也该好好休息了。但他不!他说:“一部机器,与其锈坏,不如用坏。”说的多好啊!作为中国知名的老一辈合唱指挥大师,作为中国知名的老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后序》将孟氏《易》与《周官》、《左传》等书并列,称其为古文,与传统说法不合,遂造成千古讼案。据《汉书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三家经”一书文字,可知孟氏《易》确为今文,而非古文。然而此节文字未提京氏,颇值得注意。《汉书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儒学思想价值的理解问题,不仅是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问题,更是一个经典文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诠释与传承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不同的解释视角、方法与情境往往使文本呈现不同的意义,得到新的诠释。多元化、差异化新视野与新方法上的儒学研究所展现的是一种儒学文化精神与走向的新气象和新方向,也由此形成了关于儒学意义的新理解与新把握,而这正是现代新儒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诉求和思维方式。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去看待、从最新的理论新思维中去理解和诠释儒学的多重价值和时代意义,应该成为儒学研究中的更高理论追求,也构成当代新儒学建设与发展的新方法论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田青 《佛教文化》1995,(4):14-16
在中国近代的文坛上,恐怕找不出一个诗人,象弘一法师这样享有如此崇高的宗教地位和精神感召力;同时,在中国近代的宗教界,恐怕也找不出一位高僧,象李叔同这样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文名了。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李叔同——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音乐、美术、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社会,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主教、神父)一向拥有崇高地位,但近年来在天主教会内发生的一连串令人惊呀的事情,如去年一位非洲的主教与一位韩国妇女宣布结婚,特别是2002年初在美国爆光的一连串神职人员娈童丑闻,继而在世界各国天主教会内掀起的阵阵丑闻波澜,着实让公众及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们感到惊呀,自然也使天主教会当局感到苦  相似文献   

17.
正一、马图里迪教义学的产生与发展公元9~10世纪,逊尼派中出现了三位颇具影响力的教义学家,分别是中亚的伊玛目马图里迪、伊拉克的伊玛目艾什阿里和埃及的伊玛目塔哈维。根据学术研究的需要,他们采用不同方式,对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一些关乎穆斯林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尤其是伊玛目马图里迪教义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德关于美的论述没有将"天国"拉回到"人间",但他的美学却揭示了一条理路,致使后来的大陆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依照这条理路反思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由于康德认为美让崇高变得有了意义,且崇高理论对回答康德哲学所逼出的"历史"、"时间"问题没有太多助益,所以其崇高理论远没有他对美的解释那么富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笛卡尔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开始走上一条张扬主体性的道路,至康德而大定。在作为康德哲学之构成部分的美学中,崇高分析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又尤甚:自然物的崇高本质被完全归结为人的道德主体性。事实上,在自然审美中,除了"人化"的方式外,尚有一种似乎更为本真的"非人化"方式。此种方式所展示的,不是主体性的张扬,而是主体性的收敛,在崇高的情形中,甚至是主体性的谦卑。与此同时,自然物也不再是彰显主体力量的消极手段,而上升为与主体平等相向甚而反过来对主体形成某种"压抑"的存在。中国诗人郭小川的《望星空》以了望自然星空始,以歌颂人造火箭止;以敬畏宇宙的无限神秘始,以赞美人类的无穷智慧止;以情感想象力受到压抑始,以理性主体性得到伸张止;诗人的经验走完了康德为崇高审美划定的内在理路,可以作为康德崇高说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20.
孟喜为西汉象数易的创建人,其易学后人称之为“卦气”。卦气乃结合“学”与“术”成一结构庞大的思想体系。就学而言,乃承受先秦伏、文、孔三圣的易学精神;就术而言,乃用于当时流行的占断灾异、吉凶及祸福。然而后世易学界受儒学重经思想的影响,多轻视象数,以“术家”视孟喜。作者兹特提出孟氏卦气中对于六十四卦卦序之排列。并详作象敷之解析,以见孟氏易学实具有学术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