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芳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3,26(5):928-929
1 前言  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Thompson把情绪调节既视为一种结果又看作是一种过程 ,认为它是“既有先天固有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一些过程 ,负责对情绪反应 (特别是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性 )进行监控、评估和修正 ,以实现个体的目标”。尽管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会采用emotioncontrol,但它和emotionregulation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 ,Cole和Michael(1994 )等人把调节定义为对情绪行为的“动力排序和调整” ,即情绪调节涉及的不仅仅是降低或减少情绪 ,有时它还会涉及到情绪…  相似文献   

2.
姜媛  白学军  沈德立 《心理科学》2008,31(6):1308-1312
情绪调节策略近年已成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年级、性别、学业水平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性别差异,有年级差异,有学业水平差异,高年级较低年级、高学业水平较低学业水平更倾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在表达抑制策略上无年级差异,无学业水平差异,有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倾向采用表达抑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对170名儿童(实验组:101人;对照组:69人)进行为期两学年的追踪,旨在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状态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以前测成绩为协变量,后测时实验组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对照组;2)实验组在“积极重新关注”、“计划”两维度上的情绪调节策略得分增量(后测-前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及其调节策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两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实验室中对148名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观察,通过聚类分析,根据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特点将儿童分为积极活动型,中间型和安慰型.同时,父母报告儿童问题行为.结果发现,在外显问题行为上,三组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在内向性问题行为上各类型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具体来说,安慰型儿童的内隐性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儿童.  相似文献   

5.
邓欣媚  桑标 《心理科学》2015,(3):594-599
从青少年早期到成人早期,个体情绪调节等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情绪调节的需求也日趋增长。情绪调节的发展是青少年情绪社会化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学会采用有效的调节策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众多关于青少年社会行为研究中,对负性情绪调节能力的探究最为成熟与深入。以往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对负性情绪的体验激活和调控失败都是导致其非适应性行为的原因,情绪调节方式的错误选择会与其外化行为问题和和内化行为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青少年适应性行为的习得是多种社会性发展指标的重叠和交叉作用的体现,我们无法完全理清其中的复杂交互作用,因此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效应发展入手探讨个体的适应是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可行手段。 以往研究者认为,成熟且有效的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的激活和唤醒以达到情绪性、生理性和社交的适应,最后达成个人的目标。情绪调节的发展也可被看作是从被动式的、有他人参与的调节(例如,社会性参照)逐渐进步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根据外部线索进行的情绪调节(例如,根据指导语提示调整自己情绪状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被试(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晚期、成人早期)在按照不同指导语提示要求下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选取上海市初中生被试35名(22男,13女;M = 14.06岁,SD = 0.42 岁, 年龄范围:13-15岁)、高中生被试37名(13男,24女;M=16.56岁, SD=0.56岁, 年龄范围:16-18岁)以及成人被试35名(9男,26女;M = 23.60岁,SD = 1.96岁, 年龄范围:20-29岁),采用3(年龄:初中生、高中生、成人,被试间变量)? 3(情绪刺激:正性、中性、负性,被试内变量)? 3(调节策略:增强调节、减弱调节、不调节,被试内变量)混合实验设计,使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Image Task,REAR-I Task)对不同年龄被试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效应量进行考察(Carthy, Horesh, Apter, Edge, & Gross, 2010)。 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情绪调节策略的效应发展呈V型发展趋势。当不同年龄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其情绪体验进行主动调节时,成人被试的调节效应是最大的,初中生次之,而高中生的调节效应则最低。情绪调节的V型发展趋势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情绪调节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另外,与增强调节策略的使用相比,减弱调节策略效应的发展是最大的。这可能与中国背景下减弱调节的适应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6.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288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不同类型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乐情绪的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情绪,快乐情绪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情绪。(2)表达抑制策略下,词汇与图片的再认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策略下,词汇的再认反应时短于图片;对词汇和图片的再认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3)快乐材料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材料;快乐情绪下快乐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材料,悲伤情绪下悲伤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快乐材料。  相似文献   

7.
2岁儿童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莉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98,31(3):289-297
该研究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2岁儿童在实验压力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及特点。对140名21-27个月的儿童进行实验室录像观察,压力情境有五种:陌生人情境、玩具延迟任务食物延迟任务,分离-单独情境,分离-生人情境。  相似文献   

8.
邓欣媚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9.
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儿童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对以后社会行为的预测。对 176名儿童进行 2年追踪 :2岁时 ,观察他们在陌生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 4岁时 ,对他们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自由游戏活动进行观察 ,评价其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退缩性。在儿童完成分车票任务和收拾玩具过程中对其任务坚持性进行评价。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预测 4岁时社会行为上早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 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能显著地预测儿童 4岁时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桑标  王振 《心理科学》2007,30(3):758-762
本研究采用故事情境法探究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随机抽取60名小学儿童(2、4、6年级各20名),研究他们对五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识别、情绪原因认知、情绪外在行为表现认知以及对情绪后继调节方式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情绪认知在小学不同年级有明显发展;基本情绪认知最好,其次是积极自我意识情绪认知和冲突情绪认知,对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认知最差;情绪识别和情绪原因认知明显好于情绪行为认知和情绪调节认知;对情绪表现者的情绪认知明显好于对情绪接受者的情绪认知。  相似文献   

11.
以285名幼儿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婚姻冲突对权威教养和专制教养的差别效应以及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幼儿父母的婚姻冲突能显著负向预测其权威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其专制教养,婚姻冲突对两类教养的预测作用大小无显著差异;(2)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对婚姻冲突与权威教养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且这种调节作用不存在家长性别的差异:较少使用认知重评或较多使用表达抑制的家长,其婚姻冲突能显著负向预测权威教养;经常使用认知重评或较少使用表达抑制的家长,其婚姻冲突对权威教养的影响不显著。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对婚姻冲突与专制教养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s relied on the 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PMER; J. J. Gross, 2007 Gross, J. J. (2007).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Google Scholar])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abilities to regulate their emotions and to assess how distinc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re used by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In Study 1, 180 parents of children aged between 3 and 8 years old reported about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ir child had been able to change what she or he was feeling. In Study 2, 126 children 3–8 years old answered 2 questions about how they regulate their own emotions. Results from both studies showed age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reported emotion regulation abilities and the strategies they used. As expected, strategies such as situation selection, situation modification, and cognitive change were used more frequently by 5–6- and 7–8-year-olds, whereas attention deployment was mainly used by 3–4-year-olds. No ag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response modul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exist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emotion regulation by adding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for each specific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The role of maternal behavior and children's early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reactive control, specifically behavioral impulsivity, and later effortful control was examined in a sample of 435 children. HLM analyses indicated significant growth in reactive control across the toddlerhood to early childhood period. Emotion regulation at age-2 positively predicted initial levels of children's reactive control abilities while maternal overcontrol/intrusiveness predicted lower levels of reactive control growth. Maternal behaviors at age-2 predicted 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 abilities at age-5.5. Emotion regulation did not predict effortful control abilities. Maternal behavior and children's early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may differentiall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active and effortful control abilities.  相似文献   

14.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青少年在情绪体验及情绪调节上发展迅速。文化价值以及社会规范是个体情绪调节及策略使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关于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的结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以西方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然而,中国文化中关于情绪调节的价值和要求均与典型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近年来,研究者对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发现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以减弱调节策略的运用为主导,并形成了非享乐主义的调节模式。  相似文献   

15.
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20年来,情绪理解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一个的研究领域。作者认为情绪理解可以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情绪状态的理解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混合情绪理解等,情绪过程的理解涉及情绪原因的理解、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的理解等。作者系统介绍了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提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在方法上有必要对研究材料的文化适用性进行标准化,对问题和情景进行严格设计,降低对儿童语言能力的要求,还可以补充自然语言分析等方法;在内容上有必要深入探讨情绪理解过程及其作用的内部机制,开展情绪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加强对情绪理解的个体内部影响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以540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的母亲为对象,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考察了母亲元情绪理念及其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母亲情绪教导和情绪紊乱理念对儿童情绪稳定性的发展具有直接预测作用,且以其高冲动性为中介对儿童情绪稳定性的发展具有间接预测作用;(2)母亲情绪教导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性的发展具有直接预测作用,且以其情绪调节策略缺乏为中介对儿童情绪调节性的发展具有间接预测作用。因此,母亲情绪教导理念有助于其不良情绪的控制和更加灵活多样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对自身不良情绪的有效控制和更灵活的情绪应对策略,将有助于促进其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Emotion regulation is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at begins at an early age. However, working with clients experiencing highly emotionally charged situations may challenge a counselor's skills in this area. Therefore, emotion regulation capacity seems to be pivotal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 counselo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al concept of emotion regula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counselor development an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coping with strong feelings toward clients and oneself.  相似文献   

18.
刘颖  翟晶  陈旭 《心理科学》2016,39(1):109-115
情绪调节是依恋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托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和相关认知神经证据,阐述了三种依恋风格者的情绪调节特点。焦虑型依恋调节负性情绪时存在注意分配的优势和表达抑制的不足;调节正性情绪时还采用了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策略。回避型依恋调节两种效价情绪均使用了表达抑制,调节正性情绪时还使用了认知重评。安全型依恋使用认知重评、注意分配和情景修正策略,效价差异不突出。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改善非安全型依恋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