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在苏俄存在着两个马克思及其理论的神话:一是英雄的神话,二是观念的神话。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尚被看作是改革的一般思想基础;90年代初开始,则被列为批判的对象。到了今天,这种潮流已经减缓,人们开始讨论马克思理论遗产的现代意义。在当今俄国,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可以分为五个流派。本篇文章介绍了“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当前关注的一系列社会哲学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对过去的这些或那些事件做出客观评价。30年前,即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形成了新的一代研究者,他们要克服斯大林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障碍和恢复在过去的年代中被毁坏了的专业哲学工作的形象。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是在党的二十大带来变化的时期完成高等教育的。赫鲁晓夫的解冻削弱了对哲学的生硬的意识形态控制,尽管不是在所有哲学领域。看来,对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来说,这点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前,苏联正在从社会主义“停滞”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其哲学理论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1985年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斯捷贝提出哲学研究的改革任务,到1988年10—12月苏联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单位进行的重大人事变动,显示了苏联哲学改革的坚定立场。这场哲学改革体现着苏联全部社会生活的“新思维”,日下,改革的征兆已经从几个方面萌生了出来。政治与哲学。这几乎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主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过去,苏联哲学界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的联系,实际上将哲学看作为政治的“婢女”,仅仅赋予其政策和决议的宣传、论证职能。现今苏联哲学界却倾向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是意识形态,但不能归于意识形态。另一些学者走向极端,主  相似文献   

4.
盘古之谜的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话,早已成为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普遍意识到:神话中包含着真正的信史。在早期人类的活动痕迹中,似乎也保存着理解今天人们行为与意识的钥匙。神话也在成为哲学——不论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或原始思维的研究,还是中国哲学史或比较哲学的研究——所要揭示的对象。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细致,中国神话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也更多地被涉及、被谈论。 为此我们选登两篇从不同角度讨论神话的文章,以期引起哲学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古典哲学遗产,在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中起很大的作用。资产阶级哲学家们为腐朽思想去寻找历史论据,越来越多地去重新考察、修正早已逝世了的思想家的哲学学说,因为其中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其现实性。花费在斯宾诺莎学说上的工作特别多。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只探讨共中最重要的、最鲜明地反映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的某些特点。关于斯宾诺莎的著作,如同外国其他哲学作品一样,表现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基本特征。美国哲学家G·克拉恩(G.L.Kline)把苏联哲学家主要在20年代发表的关于斯宾诺莎的某些论文,译成英文,于1952年以单行本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西方的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不仅对研究苏联哲学中的斯宾诺莎有用,  相似文献   

6.
"颠倒说"一直占据着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核心位置。阿尔都塞认为,"颠倒说"无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变革的真实内涵,应该用"结构的改造"即从把黑格尔的"简单内在本原"改造为"多元决定"来看这种变革。这一点被拉克劳、墨菲等后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颠倒说"应该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清算"或者是"重新退回",否则,将一种意识形态颠倒终究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由此带动了当代激进政治哲学对"回到政治事物本身"的积极倡导。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变革还蕴含着"矛盾的不平衡发展的法则",这一点被导向成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围绕着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大多数学者已经比较一致地否定了过去那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方法。为了避免重蹈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覆辙,人们特别注重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其他早期著作中的一些宝贵思想,并使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从而揭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马克思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张一兵过去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研究忽略了两点:一是关于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二是关于人类的自我解放、政治解放和最终全面解放──共产主义的问题。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相似文献   

9.
1989年4月末5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苏联东欧哲学研究者云集湖南,热烈而集中地探讨了改革中的苏联哲学,对苏联哲学向人学主题的转向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西德和美国的学者,他们对苏联和苏联意识形态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分析,引起我国研究者的浓厚兴趣。苏联和苏联哲学当前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有些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是与会的中外苏联研究者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唯心主义问题,在1957年举行的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上,曾是大家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到现在,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我们觉得这个问题仍然有提出和讨论的必要。因为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证明,我们在评价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方面,问题是很多的。简单地说,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用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了一本引人注目的、由美国人写的有关苏联当代哲学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对当代苏联思想的批判性述评)》,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教授J.P.斯坎兰。西方历来重视对苏联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的重点却放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方面。对苏联文化的研究也主要侧重在其意识形态作用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对苏联的哲学并不重视,甚至抱着简单化的蔑视态度。西方对苏联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屈指可数,人们的印象是J.鲍亨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到1965年,苏联哲学界出版了六卷集七本的《哲学史》,这部由敦尼克领衔主编的著作在当时引起了世界轰动,而且迄今在世界文化中仍是对哲学史过程的唯一完整的研究,它顾及了全世界各个大陆的哲学发展,因此被译成九国文字,我国也出版了中文译本。现在,近三十年过去了,苏联哲学界又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呢?奥伊则尔曼院士最近在《哲学的发展是世界历史过程》一文中谈到了这方面的一些看法,这在苏联是具有代表性的。奥伊则尔曼院士认为: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优点,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系统批判,并对印度、中国、东阿拉伯哲学成就作出了具体的分析。由于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这场讨论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哲学争论,但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的争论何以能够产生如此重大的社会影响呢?进一步说,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有何关联,这种关联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确有普遍性,那么它又是怎样的呢?在哲学史上,认识论的学说和历史的联系不但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其联系还非常之紧密。从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关注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和道德的学说转向时开始,认识论的思想就包含着社会学的含义。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命题把认识认与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1930年12月9日“斯大林与哲学和自然科学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委员会就哲学战线上的形势的谈话”,是苏联哲学和苏联意识形态彻底“政治化”的重要标志。68年前的这场“谈话”给苏联思想发展史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影响了整个苏联哲学存在和发展历程,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和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当然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具启示意义的教训。斯大林1930年12月9日“谈话”的内容和精神,是通过1931年1月2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决议这种形式首次披露给公众的。苏联人第一次从这个决议中读到了“孟什维克化(或‘式’)的唯…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约夫楚克是六卷本《哲学史》(现已全部出版)的主编之一,近年来他曾写过几篇关于哲学史方法论、哲学史分期的文章,这篇文章则专门谈论哲学史科学在苏联发展的阶段问题。作者把苏联的哲学史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文章分别阐述了这三个时期的哲学史研究工作。整篇文章贯穿着明显的修正主义观点。作者的主要意图之一,就是想把哲学史变成为一门纯客观的、非阶级性的科学。作者在论述苏联哲学史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大肆攻击斯大林,列举了他在哲学史问题上的一系列“罪状”,说他“片面地有时甚至虚无主义地对待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说他在评价德国古典哲学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作用上犯了严重错误,说他毫无根据地批评了恩格斯的一些著作,等等。他们认为日丹诺夫在1947年的哲学讨论会上关于哲学史的对象的定义的提法是“片面的”,“没有揭示出哲学史过程的认识本质,也没有赋予哲学史中的继承性以应有的意义”,说日丹诺夫的定义会“引起对一些唯心主义思想家在哲学史上的作用估计过低”。作者认为,在现代的哲学史方面的著作中,主要是研究哲学学说、体系和思想家的观点,这在哲学史研究的第一阶段上是必要的,第二阶段则应当研究哲学问题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解决,研究哲学范畴和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他们就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对立世界观的阶级斗争从哲学史中抽掉了,把哲学史变成只研究哲学范畴和概念发展的历史了。鲍格丹诺夫是哲学副博士、苏联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夫楚克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博士。  相似文献   

16.
异化、哲学人本学和“马克思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对于马克思所做的批判,是围绕着异化概念做文章。自从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发表以来,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中,还没有任何其他概念,被马列主义的敌人——资产阶级分子和修正主义者,进行过如此详尽的“研究”。这个事实清楚地告诉人们,首先必须联系到当代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所展开的深刻斗争来看待关于异化概念的任何解释。因此,异化概念所涉及的,不是狭义上的语言-历史问题,即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多大程度上还受费尔巴哈或黑格尔的影响,或者摆脱了他们的影响的问题,而首先是阶级的意识形态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围绕对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哲学的认识,俄罗斯哲学界产生严重分歧,争论焦点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霍鲁日称赞宗教哲学,但对苏联哲学即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其他多数学者否定米丁、尤金等人所代表的官方哲学,同时肯定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还有人提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哲学都是俄罗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争论双方的共同缺点是没有把苏联哲学放到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修正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大肆鼓吹“人道主义”,他们把科学共产主义的概念和“人道主义”的概念等同起来,说什么“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最人道的意识形态”(《苏联共产党纲领》)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完全的人道主义”(加罗迪),有的人把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人的哲学”(沙夫)。但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关于“人道主义”的“理论”谈得越多,也就越左右支绌,他们内部的意见越来越分歧混乱。今年法共刊物《新评论》上所展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论争,暴露了这种情况。正如M·西蒙所说,许多参加讨论的人虽然用的是同样的词句,引证的是同一文献,所参加的是同一运动,而说的却不是共同语言,实际上也没有站在共同立场上。这场论争是由阿尔杜赛尔所引起的。阿尔杜赛尔在意共刊物《马克思主义评论》1964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这是他准备在美国出版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论文集中的一篇)。《新评论》杂志于今年三月号重新发表了这篇文章,同时发表了J·桑普伦和F·戈昂的文章,在四月号上又发表了M·西蒙的文章,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论争。阿尔杜赛尔的主要论点是: 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个词中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是严重地不相称的,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而“人道主义”则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非科学的)概念。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个以“人的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时期,这又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由自由派的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阶段,第二个是由费尔巴哈的“共性的人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阶段。但是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就与“人的哲学”彻底决裂,批判了任何哲学上的人道主义的理论观点,而把人道主义规定为“意识形态”。三、从严格的理论观点来看,1845年以后的马克思的理论是“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里面,可以看出关于人的世界本身及其实际变革的(肯定的)认识所必须的(否定的)绝对可能性的条件,只有在把哲学上(理论上)关于人的神话化为灰烬的绝对条件下,才能认识与人有关的某些事情。但是马克思的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并不取消任何人道主义的历史“存在”,并且承认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的必然性。四、十年以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只在一种“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形式下存在,现在则有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阶级的人道主义”,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仍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如中国等)的“人道主义”形式;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个人人道主义”,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已经消亡的国家(苏联)的“人道主义”形式。它们是适应于两个必然的历史阶段的两种形式。“阶级的人道主义”必将发展到“个人的人道主义”。阿尔杜赛尔说,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时期,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滥川”、“非人道的东西”——恐怖、镇压、教条主义等联系起来。现在苏联虽然已经进人无产阶级专政消亡的时期,本来应当直接从新的意识形态上提出人道主义的问题,但是苏联的哲学家们却纠缠在“人的哲学”的那些概念上,求助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那些概念(如“异化”概念)。他认为这是过去的“理论条件”(包括“斯大村主义”时期的教条主义)的遗产所造成的。他认为现在应当以严格的科学概念去阐明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的策略意义。桑普伦的文章根本反对阿尔杜赛尔的意见,逐条予以驳斥。他对所谓“斯大林主义”时期进行了更恶毒的攻击而为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辩护。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从1843年以后就一直贯彻着“现实的人道主义”。戈昂的文章主张从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的总体中去把握社会主义。他对“个人迷信”时期的具体分析同其他的人有所不同,反对把这个时期的一切全盘否定,他肯定了那个时期的促使人类进步的方面,并认为当时的消极现象有它的经济基础上的原因,他反对有一种本来就有,后来丧失而终于被“恢复”的人性。西蒙的文章,大量地引经据典,论证了阿尔杜赛尔所提出的各个问题,他也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哲学上的“人道主义”,但又认为“人道主义”所表示的某种事实对于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实践的共产主义都是主要的东西。这几篇文章翻译时都作了删节,西蒙的文章只译出了两个片段。  相似文献   

19.
哲学向来被认为是无前提的科学,而要解读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包括宗教思想),无论如何是不能脱离该民族根源性的神话传说,也曰故乡的经验。这主要是因为,在经验的范围内所理解的神话传说,不仅培育了我们的存在、与我们的现在存在着联系,,而且它还将在我们之中继续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庞蒂也曾明确指出:“传说的历史,它可用一篇哲学论文的深度来看世界。”①应该说,在别无他途的情况下,神话的历史功能为现代人们全面“体验”、“理解”本民族当时的生活,确实提供了某些比较可信的依据。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哲学思维,就其本质来说,需要同神话的…  相似文献   

20.
序言徐敬德是十六世纪朝鲜的一位卓越的唯物主义者,他是关于“理气”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者,在朝鲜哲学史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说明本文之前,让我首先在这序言里简单地概述一下徐敬德前后时代的朝鲜哲学发展的梗概。日丹诺夫同志说: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既然唯物主义是在与唯心主义潮流的斗争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末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