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涩的茶     
祖母喜欢喝茶,父亲喜欢喝茶,他从小被迫着,也喜欢上了喝茶。 起初,他觉得茶真是太难喝了,特别是那时家里穷,所能喝的,也只是极便宜的茶。入口极苦,也并没有品呷到那种口角生香的感觉。可是,就这样苦涩的茶,后来却成了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正我喜欢茶,不过都喝得非常随意,直到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间获悉: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悠闲日子,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沏上一盏茶,也学学文人雅士细细地品一回茶,去体味一下茶的另一种喝法。文人喝茶,盖碗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看似常见的茶具其实蕴  相似文献   

3.
茶能提神,茶能生津。受佛教思想影响,中国人在喝茶的过程中,逐步加入了佛教修行的理念,即思想放空、抛开世俗的纷扰、追求身心的愉悦。佛与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元素,长期以来,相互浸润,互融互通,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道奇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智慧》2002,(8):9-9
由校方出资,让教授们来喝下午茶,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神来之笔。所谓喝下午茶,说白了就是一种休闲形式。大家坐在一块喝茶吃点心聊天……可别小看了这下午茶,还真的喝出了价值连城的成果。70年代末的一个秋日下午,坐在剑桥校园那红褐色砖楼里悠然地品着下午茶的F·桑格,一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在寂静的雨夜,泡一壶清茶,独坐窗前,观万家灯火, 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嗅着淡淡的茶香,涤尽一切疲惫与落寞。历代文人雅士,把喝茶谓之品茗。一个“品”字真是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6.
乡间熬茶     
正南方茶乡的茶叶到了北方的村庄,村庄人觉得用开水泡出的茶味道太淡了,太寡了,不够味,唯有经过慢火熬出来的茶才过瘾。村庄的清晨,上了点年纪的人,每天起个大早,熬茶、喝茶似乎成了他们每一天的头等大事。待屋子烟熏火燎地萦绕着茶香,早饭也快做好了。饭熟端到炕头上,茶香搅和着饭香,男人喝下几杯熬出来的浓茶后,再给女人接几杯,茶后吃了饭,就准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在西园寺里与法师喝茶.我们正在探讨不同茶的不同作用肘,一位信众以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做这些分别没有意义,要学习无分别.随后她甚至用很认真的态度说,喝茶时可以通过观想,喝到想喝的各种味道.我当时有些吃惊,难道是这样认识佛家的无分别吗?  相似文献   

8.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9.
心佛     
朋友信佛,我相信,这与迷信无关。    一日,朋友大老远地跑来看我。现实社会,事务繁芜,久未见面的我们一边喝着故乡山野里采摘自制的本地茶,一边闲淡地交谈着古今世事。伤心处,自是一番感叹:高兴时,难免大笑两声。    临别,朋友小心翼翼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尊铜佛送我,其佛高两寸,重过百克,是一尊在莲台上打坐的观音。我生性好洁净,心自喜佛,朋友有这么贵重的礼物送我,自然无比高兴,爱不释手。朋友说:“送你一尊铜佛,只愿她能唤醒你的心佛,从而带给你安宁和快乐。”朋友还说,人们自古就喜欢在天下众多的灵山秀水间,供奉各种…  相似文献   

10.
慢饮茶     
正生活中,我崇尚慢饮茶。我觉得,慢,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慢饮茶,得风雅。茶乃风雅之物。喝茶也叫品茶,一个"品"字,揭示了喝茶的本性。一口茶分三次咽,慢慢地啜一口,啜一口,啜一口……理想中的饮茶,当如知堂老人所言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清闲,可抵十年的尘  相似文献   

11.
三杯茶的热度顺序是"温、热、烫",杯子是"大碗、中碗、小碗",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古代的禅门高僧们总爱在禅修之余喝茶论道,赵州禅师开示学人总是以"吃茶去"代替"道",让学子当下体悟禅意。 吃茶,吃出了什么?体悟了什么?现代人喜爱喝下午茶,因喝下午茶有人喝出了诗词文藻著作,有人喝出了是非,喝出了不当的婚外情,影响家庭,有人喝出了对于大地环保的  相似文献   

12.
《六祖坛经》是唯一一本由僧人而非佛菩萨所著却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在笔者看来它的经典性不仅由于法门精妙不可思议,而且在为人说法的高明,不可恩议而不无思议。本文选取六祖自悟、为众人说法合集的《机缘品》之前六品,考察《坛经》叙事次第,对其字字珠玑环环相扣的经说风格略作解读。  相似文献   

13.
巩志 《福建宗教》2002,(1):34-35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茶宴的目的还是为了僧人修行服务的,茶融入到僧人的整个生活当中,是跟僧人的修行息息相关的。径山茶宴可以说赴失传了,但并不是说消失了,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形式发生了变化。只要有径山寺,有僧入在喝茶,禅茶的内涵和精神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1,(3):106-107
今年“五一”是在四川过的,学生小石和她男友赶到宜宾看我。下午大家在金沙江、岷江汇合处的江边茶摊上喝茶,又去李庄古镇吃饭,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下着雨,俩人却不肯告辞,坚持要同我喝茶,尽管我有些累了,看到这爱茶的年轻人,估计他是有问题要问,便愉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6.
泡茶     
正泡茶,其实泡的不仅仅是茶。这话说得似乎有些玄乎,虚张声势,不过一句大实话而已。一晃,喝了几十年茶。近年来,眼瞅着周边写茶文的,出茶书的,做茶讲座和茶培训的,很多,像早春茶园的茶树上冒出的数不清的嫩嫩的茶芽,在做着很雅的茶香工作,光大着茶文化这棵大树的宏伟事业。咱并不想凑这个热闹,沾其一缕茗香,分其半杯茶羹。咱上  相似文献   

17.
正下午茶时光总让人联想起美好。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当下午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停止。"现实中的英国人是否真如此生活,我不确定,但我自己倒是爱喝下午茶,最喜欢携两三知己,小桌围坐,喝喝茶,聊聊天,吃吃茶点,度过一段悠闲自得的时光。新春时节,我去参加了一个音乐下午茶沙龙,主题是"当红  相似文献   

18.
苏志明 《中国宗教》2017,(10):80-81
茶文化和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平民布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体现着茶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喝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品茗则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是修身养性的文化,是清心和谐的象征。茶兴盛世,盛世品茗。茶文化因着与儒释道文化的关联,形成了不同内涵的茶道哲学和茶道美学;同样,茶文化也可以与基督教文化相关联,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因素与基督教文化内涵的茶道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修,才能成就佛果。在这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初心学人,由于对佛法的理解不深入,没有足够的修行体验,因此往往难以入门。在初心学佛的许多障碍中,有四个障碍比较突出,即:任务观点、执功德相、执着名相、执着仪规。由子有这四个方面的执着就不能离分别而悟证佛道,也就不可能从缘起法入手全性起修了。  相似文献   

20.
红酒与清茶     
杨晔 《思维与智慧》2014,(11):56-56
有人青睐红酒,有人独爱清茶。而红酒与清茶就如两个女子,风格迥然不同。陶醉红酒的人不会喜欢茶的清冽,而慢品清茶的人也不可能去追慕红酒的奢华。红酒在高脚杯里旋转,宛若夜上海的女子妖娆妩媚,充满诱惑,让人心旌摇曳,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