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译出的是G.施梯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柏林科学院出版社1964年)第六章。作者首先就《精神现象学》的“感性确定性”和“主人与奴隶”讨论了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然后谈到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如何继承了这一学说,最后解释了对立面转化的昔干方面。作者只说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而没有指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根本对立;作者只谈黑格尔的这个学说的伟大贡献,而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学说的唯心主义与矛盾调和论的批判;作者只是抽象地谈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没有说出这种转化是经过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就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作者甚至于说什么“关于对立面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有任何成熟的理论”,贬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传记的著名作家、黑格尔的学生罗森克朗茨在《黑格尔传》中说过:“一个哲学家的历史就是他的思想史、他的体系的形成史。”(《黑格尔传》,1844年柏林版,第21页)这句话当然十分适用于黑格尔。黑格尔正是凭他的庞大的客观唯心论辩证法体系而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随着他的体系的诞生,他也就成为完全成熟的思想家。在产生《精神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对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及对历史哲学的贡献,他的哲学史讲演以及他对人类历史细节所作的综合性分析,均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常常加以探讨。在这些领域里,他提出的许多最具独创性的、最能引起争议的见解,其中大多散见于他那部卓越的、受益于无数详尽评注的《精神现象学》。但人们很少(尤其在二十世纪)注意到黑格尔的仅有两部真正著作中的另一部,即他的《逻辑学》。这种忽视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黑格尔本人经常声明,《逻辑学》是他的体  相似文献   

4.
张奎良 《哲学研究》2012,(10):26-29,34
<正>一、经济决定论的骚动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振兴,德国思想界中的唯物主义思潮逐渐抬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曲解和干扰。巴尔特是哲学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恩格斯称他为"平庸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家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8页)。他曾著有《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该书肆意歪曲、攻击马克思学说,其惯用手法是曲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一、1859年,恩格斯在他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说了这些话之后,恩格斯又接着说:  相似文献   

6.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马利坦最近倾向于研究道德哲学。1960年出版了他的《道德哲学》。他说,这一卷仅仅是对历代各哲学流派的道德学说的一般性论述,而真正的研究将留在第二卷。第一卷共588页,十五章。本书谈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噶、伊璧鸠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孔德、克尔凯郭尔、萨特尔、社威和柏格森等人的道德学说。本文译自该书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十二到第十四节。他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行了种种歪曲与伪造。  相似文献   

7.
解读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存在两重困难:其哲学背景的隐晦及其结构安排的变化。克服它们需要了解黑格尔在此与谁做怎样的斗争。所有这些斗争的关键都是给予性问题。通过斯宾诺莎,黑格尔找到了被给予者与给予活动的原初同一性,即本质活动,但他在此活动中引入了歧义性:一方面,本质活动要从被给予的幻相开始,另一面却要使之虚无化。黑格尔由此批评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对给予性问题解决不彻底,并将自己的本质论理解为一场彻底的虚无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主张法的基础是意志,从意志出发演绎出法哲学的全部内容。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自然法立场。但是,黑格尔的自然法不同于近代自然法,他批判了近代自然法的主观性特征,从而为自然法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并充实了伦理-政治内容。最终,黑格尔的自然法发展为他的国家学说,让自然法化身为具体国家制度,并获得了客观性内容。这一工作既巩固了自然法的学说,更具有明显的实践优势,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路 《哲学动态》2023,(8):82-92
贺麟先生很早就对黑格尔产生兴趣,开始研究黑格尔。他从1941年开始翻译和研究黑格尔的《小逻辑》,约十年后出版。该书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德国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贺先生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学,包括《逻辑学》《小逻辑》等著作,这部分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而自然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都是应用逻辑学。所以,贺先生推崇和强调《小逻辑》,体现了他对黑格尔哲学最核心部分的认识。而且,这不仅是贺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也是他对德国哲学的认识,是他对哲学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黑格尔,而在这些涉及到黑格尔的地方,表扬的话比批评的话更多。然而,就黑格尔辩证法而系统地、完整地分析和评价黑格尔的,要首推他的《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该文是海德格尔1942—1943年为他举办的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究班所做的报告,1950年被收入《林中路》在法兰克福(美因)出版,后编入《全集》第5卷。在该文中,海德格尔逐段地、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梳理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十六段文字,进行了一种表面看来严格按照文本、实际上是“六经注我”的诠释。这些诠释的一个最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对知识和理念问题所提出的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学说,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再到社会研究的释义唯心主义同宣布哲学终结的马克思的社会科学唯物主义之间的分歧点,这一历史的转变过程,同20世纪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分析哲学活动和科学哲学的某些主要哲学思潮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分析哲学活动发端于本世纪初罗素和穆尔对英国黑格尔主义的抨击以及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发展。罗素融合了两种思潮:沿着休谟、边沁和穆勒而延续下来的英国经验主义,和因弗雷格而复兴的19世纪的形式逻辑。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经验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则把它加以发展,使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成为意义的标准。维特根斯坦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逻辑学和逻辑哲学的学说。根据这一学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和普鲁士王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和普鲁士王国的关系到底如何,这向来是个激烈争论的问题。黑格尔到柏林后不久,有人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保皇的哲学家和哲学的保皇派”(《黑格尔法哲学》第1卷,伊尔亭格版,斯图加特1973年,第394—395页;又《黑格尔往来书信集》第2卷,霍夫迈斯特版,第297页),他和普鲁士的关系成了许多人攻击他的由头,人们据此把他宣判为普鲁士  相似文献   

14.
1962年下半年,意共《再生》周刊组织了一次关于辩证法问题的讨论。讨论是由意共中央委员、前《社会》杂志(已于1962年下半年停刊)社社长、佛罗伦萨大学教授 C·卢波里尼(Cesare Luporini)发起的,他在《再生》1962年第8期发表了《关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间的讨论的几点意见》一文,对意共党内哲学家中的“戴垃沃尔佩学派”的一系列观点提出了批评。《再生》周刊接着又在同年第11期上发表了“戴拉沃尔佩学派”主要成员之一 L·科莱蒂(L.Colletti)的反批评文章。在此之后,以卢波里尼和同意他观点的格鲁皮(L.Gruppi,意共中央委员)、N.巴达洛尼(N.Badaloni)等人为一方,“戴拉沃尔佩学派”为另一方,展开了热烈的论战、讨论持续了近三个月(1962年6月至10月),陆续发表了约二十篇文章(包括座谈会纪录和读者来信等)。这次讨论涉及的问题很广,但焦点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方法(亦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方法)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卢波里尼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批评说,“戴拉沃尔佩学派”为了以一种“伽利略方法”取代《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为了广泛否定恩格斯,“不仅过分强调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对立,而且将这种对立加以激化”。卢波里尼等人认为:“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建立在承认矛盾的实在的客观性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承认就是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的继承因素。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却是主要的因素”(参看《再生》1962年第8期)。但是“戴拉沃尔佩学派”表示说,他们是承认黑格尔遗产的,而不同意卢波里尼的论断,“因为,承认矛盾的实在的客观性,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来说,是有着绝对不同的理解方式的。……对于黑格尔来说,矛盾……仅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二重化……对于马克思来说,恰恰相反,矛盾是实在的,是处于生产活动史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上的人的生活的实在的因素的对立”(参看罗西[M.Rossi]《理论与实践》,《再生》1962年第17期)。关于什么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问题,“戴拉沃尔佩学派”的主将 G.戴拉沃尔佩(Galvano della Volpe)在他的《论辩证法——答同志及其他》一文(《再生》1962年第19期)中从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着手,提出了他的两个主要论点:1.《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方法是“具体—抽象—具体(或归纳——演绎)循环的方法”。2.唯物辩证法的“抽象的普通性和这种抽象的可以验证的正确性,表现在它们的历史实践之中,而这种历史实践性就是包含在《费尔巴哈论纲》中的、后来又在《资本论》中用以批判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伽利略主义’”。我们选择的这篇文章是卢波里尼针对戴拉沃尔佩的这些论点所写的评述。文章比较全面地摆出了争论双方的观点,提供了批判和参考的线索,并使我们可以窥见这场论战的一班。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对话关乎思想的历史性。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思想,还是黑格尔的思辨-辩证的哲学史,都以赫拉克利特为开端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为对话提供"中介"。黑格尔从辩证法与哲学史的统一出发,把赫拉克利特规定为哲学的开端,但这一"开端"尚未满足哲学的主体性要求。海德格尔则在赫拉克利特的开端性中看到了另一种"尚未",即我们尚未满足开端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理解哲学史提供了富有张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乃是哲学发展史的理论再现。这不就是说,黑格尔体系无非是历史-哲学过程研究的总结吗?但是为了做出这种总结,必须要有一种能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以后研究结果的哲学观点做主线。显然,这种哲学观点不可能是总结哲学史的结果,即使总结可以证明哲学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孰先孰后,是黑格尔体系先于他的历史-哲学研究还是  相似文献   

17.
李超 《道德与文明》2018,(4):142-147
黑格尔为了克服康德伦理学中的二元论以及"绝对命令"所带有的律法主义风险,曾提出一种"爱"的学说。在黑格尔早期的神学著作中,"爱"是一种使分离者和解的动力,它在耶稣与犹太人的律法主义的斗争中被展示出来。然而,黑格尔又发现,"爱"的动力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造就了耶稣在他的时代要遭遇的命运,即在圣俗二分的对立结构中与世隔绝,也就是说,仍然没有达成真正的"和解"。于是,为了达成那个"和解",黑格尔最终舍弃了"爱"的原则,转向"否定"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此文的题目是张慎博士《黑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一个标题,也是她在“结束语”中所表明的全书的主旨。此语出自黑格尔1816年IO月初到海德堡大学的开讲辞。张慎女士在书中诗意抄录了这篇开讲辞的全文,并在“结束语”的最后一段话里点明:“今天,我们生活的年代已不是黑格尔的年代,我们对世界的经历也不可与他的经历相比拟。但是我们可以把他的哲学当作一面镜子,经常照照,经常回顾一下历史,将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会也不敢再强求哲学恢复昔日的至尊地位,但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如果不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开山者老子,其学说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这听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20.
启蒙运动构成了黑格尔思想发生和形成的一个主要思想背景和语境。按照黑格尔的第一个传记作者罗森克朗茨的说法,黑格尔的教育结合了启蒙的原则和古典研究。(Rosenkranz,S.19-21)黑格尔著作的编纂者霍夫麦斯特也指出,启蒙运动的整个传统构成了黑格尔教育的背景。启蒙对黑格尔成熟的思想有更微妙的影响:“18世纪的思想不仅是他体系的原材料、主题———它是他继承的思想财产。”(Hoffmeister,S.ⅷ)这些说法当然不是想当然,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证据。启蒙运动还应区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它们彼此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但黑格尔却是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