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儒家经济伦理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经济伦理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功能赵春福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儒家思想,从不承认经济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而是把经济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儒家视君臣如父子,视他人为兄弟,视国家、天下如一家一族,主张通过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准则来调节人们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金翼》是人类学研究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通过对两个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中不同命运的描述,以独特的笔法透视了复杂社会中的家族制度。而其中关于家族制度的社会学分析也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君臣之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纲常伦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道是怎么变迁的呢?正如有学者研究的那样,在明末,"五伦"序列发生了新的变化,君臣关系的绝对性开始大大地松动,夫妇或朋友通常被置于五伦之首。在人伦之中特重师友,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亦出现了几乎同频而又别样的论述。对此,本文重点深入考察了澹归今释在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有关君臣之道的诠释与表达。研究可知,澹归今释认为师道超于君道,臣统高于君统。除此之外,澹归今释借助佛教世界观中的三界图谱,对五伦进行了排序,指出了五伦关系存在的各自限度,夫妇仅存于欲界,君臣之名停留在色界初禅天以下,自色界二禅天以上则仅有朋友而已。在澹归的论述中,朋友一伦最具有原始要终的普遍性,成为伦理纲常存在的文明保障。可见,澹归今释有关五伦的论述,是在熔铸儒佛的基础上作出的杰出努力,生发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观点。澹归今释的个性化声音表明,佛教文化观念对于儒家的伦理纲常固然有尊重和认可,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批判与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经意间已经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的特征。希望本文的写作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变迁、儒佛会通之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旻 《学海》2007,(6):212-214
对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的文化意蕴、个性色彩、和丰富意象进行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作家及其创作的理解,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整个文学时代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0,(3):91-91
五典,又称五伦,中国伊斯兰教的伦理概念之一,指穆斯林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个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清刘智等人将其列入《天方典礼》,在教法体系中,念、礼、斋、课、朝为"五功",属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内容则为"五典"。"五典"说依托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并改造了儒家五伦之教,为我国广大穆斯林确立了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6.
苏志明 《天风》2022,(10):12-15
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建构的"时代之思",具体指:将具有使徒性、圣洁性、大公性、普世性的基督教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使两者批判地关联与交流互嵌,来建构既属于基督又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元素特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我们要思考更深层次、文化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当从神学的、历史的、国际的、处境的、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和"中华优秀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家族主义的内涵及其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中国社会的家族主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强调家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性、严重性,并进而提出一个观点,即家族主义是儒家文化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或核心.[1]这种说法明显地沿袭了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中,“大一统”基础上的盛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贞观盛世是这种理想的最切近的实现.史论结合地看,唐初实现这盛世的实践经验主要可归结于君臣和谐、官民和谐以及民族和谐的三大和谐道德生活.君臣和谐具体地呈现为君臣职权和谐、君臣话语权和谐、君臣关系和谐.官民和谐具体呈现为亲民利民和限制特权两个维度.民族和谐可以被理解为官民和谐的特殊情形,三大和谐共同构成了贞观盛世的和谐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复杂,其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从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在《程氏易传》中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在解释《周易》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的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的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的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中的君臣关系。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曾指出"君臣共治天下"是北宋新兴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质,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氏易传》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对于《程氏易传》中"君臣共治"思想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程颐对于《周易》的解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实践则更显突出.正因为齐国有为君臣注重爱民、重民、富民,注重民众的作用,才使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梳理与研究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可使齐国治国思想的研究深入,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要将支持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与整个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结合起来,通过弘扬、学习、理解、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我们民族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宗教中国化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2016年4月,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为达成此目标,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弘扬中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方立天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为基本形态,在政治上是中央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在人伦上盛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突出嫡庶之分和长幼之序为特征的宗法制度。与这种封建社会相适应,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纲常名教,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就成为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伦理德目。印度佛教伦理反映了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又以超越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解脱为目的。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后,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和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形成中国和印度、…  相似文献   

14.
"五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友伦虽入列其中,但其地位的合理性却屡屡遭到部分儒者的质疑与否定。为了回应这一问题,可以从"五伦"观念在关系结构、伦理规范与道德成就三方面的道德意涵出发,对儒家友伦思想进行分析,证出朋友是一种以道相合、以信相维的人伦关系,具有责善辅仁的道德功效。这种人伦关系不仅体现着天理,更维持着天理;它是无数人伦关系中的一种,但却成就了所有人伦关系的和谐与圆满。在道德理想的实现过程中,友伦起到了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作用,故其重要性足以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四者相匹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内在关系的"韦伯命题",对世界近现代化发展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异端之辨的分析方法代表了西方学界的主流研究思路。这一思路虽细致精到,但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从而造成了理解认识的偏差。本文试图在找出韦伯这一研究的缺陷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性研究的介入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为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增强对中国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坚定与自信。  相似文献   

16.
浙江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是,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浙江传统学术文化与整个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问题之二是如何处理浙江传统学术文化内部的相互关系;问题之三是浙江传统学术文化研究与浙江当代发展的关系。思考这些问题,对未来浙江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由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发展,既不能与传教相混淆,也不允许假借文化之名进行传教活动,但亦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适当区分"宗教"和"文化"就十分有必要。宗教对信众有绝对的意义,文化则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基于此,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就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文化的佛教,其实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各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此,人们在许多场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太愿意甚至不敢明确地提弘扬优秀中国佛教文化的现象就能逐渐得到扭转,中国佛教文化在社会中被广为研究和传播,既不会有传教之嫌,也不会导致佛教的"泛文化"化而影响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穆斯林先贤刘智说:"同出为兄弟,别氏为朋友。"当今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家庭追求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兄弟"一词应该怎样理解?"兄弟情义"又有哪些内涵与外延?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一、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人类中最早的同出兄弟、一奶同胞,乃是人祖阿丹的长子嘎毕勒和次子哈毕勒。他俩原本是"同本之枝""并蒂之果",但在向真主献供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家礼是礼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狭义的"家礼"指家庭、家族或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家礼文化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个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传统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可以增进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称情立文"的制礼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试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来理解拉美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内容,并寻求为拉美文化乃至所有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这种文化解放的谋划源自于对大众文化的独特理解。在作者看来,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平民主义,而且指涉该民族的整个社会领域;尽管受到剥削或压迫,但它们同时还保持了一种"外在性"。作者由此质疑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者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并试图从一种全球性的角度,来重构"现代性"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创造性地引入了一种新的"跨现代性"的理论主张,认为一种跨文化的对话必须要是横向性的;必须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对话,不预先幻想在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等性。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跨现代性中多元文化对话所应具有的各种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