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逻辑学习,我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逻辑,处处可以用逻辑。我有意识在培养教育孩子中发挥逻辑的作用。我有一个刚进小学的孩子,他的特点是好问。见到什么问什么,其中有许多是属于概念性的问题。例如,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同志检阅华北演习部队,就问:“什么叫陆军”?怎样回答这类概念性的问题呢?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简单说就是概念的含义,所谓外延,简单说就是概念适用的范围。据此,我就回答:“陆地上作战的军队叫陆军,现  相似文献   

2.
一、语词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两个重要的语义概念。在传统逻辑中,往往说及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其实,严格说起来,应该是语词(或词项)的内涵与外延,一个词项的意义,就表现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根据现代逻辑的观点,内涵就是(?)一个语言表达式和它的外延产生联系的某种东西,也就是用来在许多可能世界中识别外延的一种原则(或标准),而外延就是用这个原则得以识别的那个或那些对象,或者可以将内涵解为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例如,“商品”这一语词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相似文献   

3.
内涵和外延,是语义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逻辑教材中谈到内涵和外延问题,都应划归语义学的范围。普通逻辑认为,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概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使用“以上”、“以下”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是否包括本数在内?如果不搞搞清楚,就会发生问题。某省税务部门对于农用船的税收作了这样规定:“农船五吨以下免征工商税,五吨以上应按规定税率征收工商税。”但是许多县都有三、四千只五吨的农船,经办人员不知道这些船究竟该不该征税,只得层层向上级请示。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门科学总是由一系列的概念所构成。形式逻辑也不例外。“概念简释”类试题的命题意图就是检验考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形式逻辑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概念有其内涵与外延。因此,解释一个概念,从逻辑上说,也就是指出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于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答题要求也有所不同。大体说来,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指出概念的内涵,并完整地指出概念的外延。请看下面这个“概念简释”  相似文献   

6.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7.
在形式逻辑中,人们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似乎已经取得了一致的见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两类不同的定义,即可发现,对于第一类定义,内涵以“且”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对于第二类定义,内涵以“或”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这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增减是正变关系,而非反变关系.因此,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有共变关系.当概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宗教与科学之间进行"对话"的呼声逐渐增强,由外入内,不断扩张,本世纪以来,在国内的相关领域,也可以说是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了。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以前,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对话吗?为什么现在要对话了?以前不能对话,现在可以对话了?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前景如何呢?先来厘清一下"对话"的意思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曾进行过长期讨论。近两年来,讨论又继续开展。报刊上陆续发表各种观点的文章,一些地方的哲学学会和大专院校哲学系,都举行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会。涉及到的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同哲学最高问题是不是一个概念?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还是诸多方面?各方面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  相似文献   

11.
所谓概念归类,指的是某概念属何种类的概念。形式逻辑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一般特征,把概念分为若干种类。在实际思维与表述过程中,搞清楚某一概念属于哪一种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概念和使用概念。通常在说某概念属于什么种类的概念时,这个概念是和某一个语词同时出现的,所以,实际上是在说某某  相似文献   

12.
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上,存在着这样一条不是十分严格的反比规律:概念的内涵增大则外延相应地缩小,反之亦然。我们说,正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逐渐增多概念内涵的方法来逐渐地缩小概念的外延。这种逻辑方法就是概念的限制。值得指出的是,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者具有属种关系,这是概念限制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分是否概念限制的标准;如果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种是属种关系,则后者是前者的限制,反之则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饰就是定语、状语和补  相似文献   

13.
哲学·科学·宗教——罗素答W.魏亚特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什么是哲学?答: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世上没有两个哲学家会作出同样的回答。我认为,哲学是由对一些人们还没有精确认识的问题所作的各种思考构成的。问:哲学和科学有何区别?答:广义地讲,科学研究我们所认识的东西,而哲学则研究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也正因此故,随着知识的进步,各种问题会不断地从哲学领域转向科学领域。问:哲学有什么用处?答:哲学实际上有两个用处。其一是对那些不能加以科学地认识的东西,保持活跃的思考,因为  相似文献   

14.
(二)词项理论词项(term)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词项指充当直言命题主、谓项的词、词组、短语。语言逻辑对词项的理解是狭义的,主要指个体词项,包括个体常项和个体变项。 1.内涵和外延普通逻辑认为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实际上,严格地说,所谓概念的内涵、外延,应该是词项的内涵和外延。词项是语言的东西,它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两个方面。词项的内涵就是  相似文献   

15.
在某大学里,某甲手里拎着一只提包,眼睛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什么。这时某乙正从某甲身旁走过。于是,某甲立即问道:“同志,请问宿舍区在哪里?”某乙:“您是问教工宿舍还是问学生宿舍区?”某甲:“我是问学生宿舍区。”某乙:“是女生宿舍区还是男生宿舍区?”某甲:“是女生宿舍区。”某乙在弄清了某甲所要寻找的地方之后,就详细地给某甲指出了行走的路线。某  相似文献   

16.
自1784年康德在<柏林月刊>提出并回答什么是启蒙的问题之后,200年来,西方哲学就一直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启蒙问题,甚至福柯断言:"现代哲学,这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个问题(启蒙问题,笔者注)做出回答的哲学"[1].然而,福柯更深刻地感受到的是对启蒙的疑惑:"所谓‘启蒙'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它至少在某方面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我们想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所做的是什么"[2],进而引发了福柯对探寻"现代性是否构成启蒙的继续和发展或是否应当从中看到对于18世纪的基本原则的断裂或背离"[3]的诉求,公开了当代挥之不去的启蒙与现代性之间的哲学争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办事中经常要签订合同。合同是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合同中所使用的概念要注意明确。如果合同条文中所使用的概念模糊不清,内涵和外延不确定,就会引起歧义,致使双方面或多方面发生争执。例如: 某学校总务处(甲方)与某打井队(乙方)签订了一份合同。新井打好后,井内却只有少量的水,远远不能满足三百名师生员工的各种用水。因此,  相似文献   

18.
一、(填空,略) 二、1.定义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的规则是:(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2)定义概念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3)除非必要,定义概念不应包含否定概念。(4)定义应当清楚、确切。2.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容,而外延之和等于其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外延完全不相容,而外延之和小于其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举例略。  相似文献   

19.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其实是两个理论:一个理论说明知识是什么,另一个理论则回答我们是否有任何知识的问题。第一个理论旨在定义或分析事实知识的概念,即不同于对人或对地点的知识或不同于实际技能知识之知识的概念。在这个分析或定义过程中,也说明知识概念和信念、真理及证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二个理论是对哲学怀疑论的回答,哲学怀疑论是对合理的信念、知识和科学的可能性的抽象地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