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本刊在我国第一个介绍“安乐死”的概念及国外的研究、讨论、实施等问题以来 ,本刊一直关注这一问题。 2 0多年来 ,也组织过多次的讨论。国内也不乏学者研究、讨论 ,甚至争论 ,媒体、公众也愈加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前不久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明确表示“安乐死”有违宪法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机构第一次就“安乐死”问题明确表态 ,消息一经披露 ,引起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这里 ,我们刊载两篇有关“安乐死”讨论的文章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4.
246名医科硕士生对安乐死态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社会学界、哲学界等对安乐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作为医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对安乐死究竟有什么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我国今后能否开展安乐死。为了搞清楚医科硕士研究生对安乐死的态度,1998年12月就我校98级246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1.1调查对象为我校98级硕士生246人,其中男生160人,女生86人。1.2调查内容(1)性别,(2)所学专业,(3)对安乐死内涵的理解,(4)对安乐死利弊的看法,(5)对患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我国 ,自 80年代以来 ,安乐死的讨论、调查和研究逐步深入。在此进程中 ,尤其是自“汉中案件”以后 ,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几乎成为所有讨论、调查和研究的最后聚焦点或最后的理论归宿。“安乐死暂行条例 (草案 ) (建议稿 )”的提出[1] (以下简称“草案”) ,在安乐死立法问题上 ,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草案”实际上代表着目前在安乐死立法问题上的一种主流意见。在这种主流意见 (不一定就是“草案”本身 )被立法机关采纳之前 ,应该有更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应当促使安乐死问题有一个更深入…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问题的历史及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安乐死”即为“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丛生的领域 ,因为这不仅在“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等问题上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 ,而且由于道德问题 ,在安乐死的立法问题上也疑云重重。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概念提出后,围绕其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安乐死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安乐死的正当性、合法性,从刑事理性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现实境况下解决安乐死问题的可行途径。从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进而提出对安乐死案件审查的司法措施。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概念提出后,围绕其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安乐死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安乐死的正当性、合法性,从刑事理性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现实境况下解决安乐死问题的可行途径.从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进而提出对安乐死案件审查的司法措施.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 ,牵涉甚多复杂的利益价值和思想观念 ,自法哲学层面而言 ,其中最主要者有 :其一 ,当下现实提出合法化要求的安乐死 ,是一种国家权力 ,还是一种公民权利 ?其二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还是一个世俗权利问题 ?其三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的判定标准为何 :是实定法 ,还是超实定法 ?兹分别探讨如下。1 作为公民权利的安乐死与作为国家权力的安乐死荷兰安乐死法案获通过后 ,有观点认为 ,这一法案与纳粹德国有计划屠杀残疾成人和儿童的政策并无区别 ,它们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无独有偶 ,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安…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中,某些观点有一个没有明确提出来论证的理论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它的文化,它不仅以文化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而且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也以不同类型的文化而区别开来。例如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是:中国与西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一个是主客二分的文化。这个前提能成立吗?这涉及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关系,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否则,各人所理解的文化各不相同,问题就无法讨论下去了。事实上人们对文化已有比较…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一词来自西方,原意为“无痛苦的、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现代医学对“安乐死”的实施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的死亡的过程。“被动安乐死”,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一切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在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瑞士已通过立法成为一种合法选择。在我国,虽然从1988年到现在关于“安乐死”议案一再有人提出,但一直未曾得到回应。当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中国安乐死第一案当事人,同时也是安乐死第一人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于2003年8月3日去世,一场十几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的话题——“安乐死”再掀波澜!我国穆斯林同样对此话题比较敏感,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现将“伊斯兰在线”阿语网站上(http://www.islamonline.net)刊登的、由著名学者穆罕默德·本·迈赫穆德·海瓦里撰写的一篇《穆斯林教法学家对于“安乐死”的看法》作简要地编译,便于我国穆斯林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理解伊斯兰教的伟大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13.
“第三者”插足已成为我国目前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人们——包括理论界和文艺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很不相同,电影《谁是第三者》的拍摄及其放映后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就是一个证明。根据社会学工作者的调查,人们对“第三者”插足问题大体上有这样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的哲学思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哈尔滨150040)陈樨宗丽华安乐死成为长期以来一个未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道德难题。要解决好这一难题,关键问题就在于要冲破安乐死概念本身的局限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安乐死。应该明确地把安乐死理解成为死亡阶段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安乐死的思考香港浸会学院罗兼祥教授在日本东京伦理研究所所刊《伦理》1995年3期上发表了对安乐死的看法,这也是他出席第8次日中实践伦理学讨论会的论文。他认为,虽然“安乐死”这个词是由英语转译过来的,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那里,已有“死于安乐”这样...  相似文献   

16.
把在荷兰福利体制下狭义的安乐死概念移植到中国是不适当的.对于临终病人医疗上的缺陷不能用他们临终时的体面、尊严这一标准来衡量.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迅速地结束生命,而是要通过中国卫生医疗决策中的分配公正来提高生命的质量,需要建立一个跨国框架来讨论安乐死的特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立法的社会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无意参与安乐死概念的讨论 ,只是从安乐死应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基本前提出发 ,将视线集中于支持安乐死的社会实证和价值角度的分析 ,从而希望引起对安乐死立法的关注。1 安乐死的实证分析1 1 安乐死的医学角度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大多源于人们对于医学的依赖和信任。但是 ,正是由于医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安乐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医学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目前不可治愈的疾病正在逐步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是 ,这一切都不能将治愈率绝对化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顽疾带给病人的巨大痛苦。正是基于这一点 ,给予…  相似文献   

18.
对2018年1月~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家属148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66.67%受访者愿意为患者进行安乐死,有56.02%受访者认为实施安乐死的目的最主要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影响安乐死的意愿与宗教背景、安乐死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患者本人的权利和意愿尊重、减少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等因素有显著关联(P0.05)。目前影响安乐死未能够合法化与传统文化、法律体系、患者及其家属意愿不同、违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价值观、不利于人类科技和人文精神的进步等因素有显著关联(P0.05)。人们对晚期肺癌患者安乐死的认同态度有所上升,但我国实施安乐死仍缺乏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论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就发展中国式安乐死提出了18条纲领性意见。指出安乐死是一种社会文明,需要进行学科的、理论的、法制的、伦理的建设,超越传统上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就安乐死的定义、本质、目的、性质、权利、分型、对象等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国外的独立见解。对于安乐死的立法、法制管理的体制和程序,以及医学伦理、生命伦理要服从社会伦理,树立新的安乐死伦理观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界域。为了推进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 )编辑部、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于 2 0 0 0年 11月 13日至 15日在厦门联合举办了全国“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转型”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 3 0多人参加了会议 ,对现代性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性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 ,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它作出不同的界定。与会学者就如何界定“现代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厦门大学陈嘉明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