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冯友兰先生对"两行"的理解谈起,对"两行"的出处、思想根源和修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将道家与禅宗的最高境界进行对照,得出了冯友兰先生的理解是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此“时”不能简单理解为~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是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的方式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的存在。天地之“时”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究极。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寸化揶袅历铎九.千年而不寄的原闵昕存.  相似文献   

3.
"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历代儒家对此都十分重视.较之于其他儒家,董仲舒的"生"之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自我言说特色,概言之,他通过极富个性的对天人关系论的解读,以"天生人成"的深刻方式为人类确证了一条"善生"之途.尽管其言说方式具有神教色彩,但也不乏深刻性和合理性,从而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忏悔"释义     
文章从词源学入手,分析了基督教信仰之核心内容的"忏悔"行动之理念与结构,进而研究了"完全忏悔"与"不完全忏悔"之区分,以及围绕这个区分的神学论争及其现代性后果.  相似文献   

5.
孟子"浩然之气"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由论意志坚定的"不动心"而及"浩然之气",后者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养"浩然之气"需"配义与道"、"集义而生"、"心勿忘"、勿止勿助,是一长期的道德积累和践履进程而非神秘不测的意志内省;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并非意在"以人合天",而是文学夸张、自信张扬.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实践活动,在近现代中国历经了"民族救亡""公共生活""国家安全"三大主题性的历史变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公共危机中,防控战役使全体国人不仅经历了一场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伦理道德观念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实拷问和洗礼,也生动展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阈下重塑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最大障碍来自生命、生态、生活意识的焦虑和无奈.建构以"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活安全"为内核,以"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科技赋能"为机制的社会公德建设体系,是充分展现中国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抗疫精神,建设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平安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德哲学以"生"为主线演绎了其内在逻辑:首先由人对天之生德的觉识确立天道,使天道成为人道的根据和法则;再以仁德配天之生德,此乃人道;最后实现从人道到天道的超越,达到天人合德,即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8.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adition of “articulating xing in terms of sheng” and related other expressions, and also examines the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 concerning “xing is known by sheng.” It claims that while Mencius’ “human nature is good” discourse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pretive tradition of “articulating xing in terms of sheng”, Mencius also transcends and develops this tradition. Therefore it is only when Mencius’ views about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r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this interpretive tradition that his ideas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Utilizing this framework, the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rights is then explored. Translated by Andrew Lambert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7, (7): 36–42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结为贵、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礼之用,和为贵",而实现人和的关键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中",即所谓"致中和"的原则;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则应该"推己及人"、"兼以易别".古人这些思想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继承,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 ;二是探索了“生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2.
王广 《周易研究》2004,(5):45-49
朱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内丹学中,存在着一个"肾炁"与先天"祖暴"均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之惟一来源的矛盾问题."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不能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而只是后者的来源组成之一;而在细分后的"肾炁"中,"阳生肾炁"则可视同为"阳生""先天一炁",即"阳生肾炁"是后者的惟一来源.这样,"阳生""先天一燕"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4.
帛书<黄帝四经>作者提出"道生法"的观念,为其案法而治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法"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法"的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法"思想的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有的治疗策略看似抱薪救火 ,与治疗目的背道而驰 ,实则曲径通幽 ,与其他方法殊途同归 ,类似于所谓的“以毒攻毒” ,暂且称之为“似非而是”的治疗策略。深入探讨这些治疗策略的机制 ,可以发现它蕴含深厚的哲学基础。1 几种常见的“似非而是”的治疗策略1 1 抑制心功能的药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β -受体阻滞剂是肾上腺素能 β -受体拮抗剂 ,可降低心率、抑制心脏收缩 ,从而减少心脏排血量 ,抑制心功能 ,因此曾经被视为心功能不全时的禁忌药物。其后首先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发现 ,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尽管在短期内有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6.
密尔把政府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行政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表述为一个基本原则,即"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对行政权力给予道德限定,既保证行政权力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又要求政府在不侵犯个人自由权利的基础上,承担起政府建设性的公共职能."不伤害"原则为行政权力在有为与无为之间确立了合理性限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帛书<要>篇"诗书礼乐不□百扁难以致之"一句中的"之"、补文、"扁"等问题,本文着眼于全局,通过数列式可能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否定了以下几种情况:"之"字五道说、古法说:补文之不足/及/止百篇、不读百篇/遍等目前学界已经存在的五种说法,以及不足/止/及百通、不(言系)百篇等四种可能,进而肯定了"不 (籀)百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曹兴权 《学海》2006,(3):117-122
本文从法律政策学的角度解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民商法意义。该文件宣示了一种新型民商法制政策,蕴涵并再次强调了“法不禁止即自由”和民事平等的基本法治理念,其基本规定和精神将成为新时期基本的民商法制政策。  相似文献   

19.
<物不迁论>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不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应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与此时医药学水平之提高、地理认知之拓展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肉体不死"思想的出现,则是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这一因素,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力探讨了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仙信仰在战国时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