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宋之际,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道派,如洞渊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东华派、净明派等。他们多以雷法为用,济世度人,安邦护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里,仅就太乙派的历史、沿革、道法而论。一、由冯佑、刘浩然肇始的太乙派冯佑,平生好道,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处于一种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加之教会自身条件的不足,他们被迫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除中国人加之于他们的蛮夷丑号、规避政府禁令、弥补人手之缺以及跨越语言障碍。与此同时,教会人士认识到书籍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时就势,把书籍作为了归化中国人的手段。此外,传教士的"西儒"身份也让他们走上了笔耕之路。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龙门派几成全真道之主脉,传遍大江南北,江南地区尤盛。本文对龙门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江南传播的龙门派承丘处机之传,形成了"龙门心法"的传承系统,虽然出现了一些分支,但大都具有崇拜吕祖、精严戒律、重视内丹、与正一道相融合等特点。龙门派推动了全真道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五)为太上道德天尊圣诞。值此吉日,北京市道教协会于吕祖宫举行了全真龙门派冠巾仪式。这是市道教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冠巾仪式。  相似文献   

5.
《世界宗教研究》2021,(4):76-88
君臣之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纲常伦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道是怎么变迁的呢?正如有学者研究的那样,在明末,"五伦"序列发生了新的变化,君臣关系的绝对性开始大大地松动,夫妇或朋友通常被置于五伦之首。在人伦之中特重师友,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亦出现了几乎同频而又别样的论述。对此,本文重点深入考察了澹归今释在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有关君臣之道的诠释与表达。研究可知,澹归今释认为师道超于君道,臣统高于君统。除此之外,澹归今释借助佛教世界观中的三界图谱,对五伦进行了排序,指出了五伦关系存在的各自限度,夫妇仅存于欲界,君臣之名停留在色界初禅天以下,自色界二禅天以上则仅有朋友而已。在澹归的论述中,朋友一伦最具有原始要终的普遍性,成为伦理纲常存在的文明保障。可见,澹归今释有关五伦的论述,是在熔铸儒佛的基础上作出的杰出努力,生发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观点。澹归今释的个性化声音表明,佛教文化观念对于儒家的伦理纲常固然有尊重和认可,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批判与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经意间已经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的特征。希望本文的写作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变迁、儒佛会通之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出现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儒家天主教徒,还有其他入教或与天主教有一定联系的儒者,他们面对晚明思想转型,受到传教士“合儒、益儒、补儒和超儒”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会通的基础上以求“同”的意识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演变,批判道、佛和宋明理学,回归儒家早期传统,重建上帝信仰。他们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吸纳西方科学技术及宗教神学,试图用天主教教义和教理来会通、改造、补充甚至超越儒学,化解儒学面临的危机,以天主教精神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探索儒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信仰维度更新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富民县田野考察首次发现的清乾隆年间《紫虚观碑记》,详实地记载了紫虚观创建始末,从碑记所见道众姓字名号看,紫虚观道脉自康熙初“常”字始,至乾隆时期的“复”字,共传八代,证实了紫虚观所传为全真龙门道脉的历史事实。结合《真庆观古名真武祠碑记》及虚凝庵所存碑刻内容看,紫虚观道脉实乃源于昆明真庆观,进而表明明末清初云南境内的龙门派不仅自觉地依循龙门派谱传承,且以真庆观为中心向昆明周边及各地州辐射,成为明末清初云南境内最为活跃的道派之一。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明末清初形成的重视“个人”的 一股思想潮流,自清代中叶以来从地表消失,直到近代,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又展 现 了现代性的“个体”观念。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在明清之际的公私辩中已经出现了维护独 立性的个体、个人的思想。实际上,深入分析以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为代表的明末清初 思想家的公私辩中对“私”的正当性辩护及其限度,可以发现,尽管私、私欲在某种程度上 被肯定,但并未获得独立性地位,相对于公而言,私仍然具有某种伦理之恶的属性;在群己 关系中,“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然局限于抽象的概念层面,并不具有 现代的个人、个体属性。从明清之际至近代,公私辩的逻辑进路是一脉相承的,“公”是“ 私”的前提,“群”是“己”的限度,他们的区别在于各自致力于探寻达至“公私和谐” 的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般的看法,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与王阳明心学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无可争议的鸿沟。因为众所周知,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把批判宋明理学(当然包括陆王心学)作为自己的理论任务,尤其是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的猛烈抨击,更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启蒙学者中。  相似文献   

10.
明清道教医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明清道教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了深入探讨,指出明道教发展虽然式微,但明代道教与医学仍保持了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道教对传统医学仍有一定影响;明清之际,道教医学养生的精华业已汇入中华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  相似文献   

11.
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王志忠语有“龙门、临济半天下”,全真教龙门派自清初以来传播之广与徒众之多,实属罕见,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地位和影响。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有关史料加以科学的甄别和分析,探讨了关于龙门派的派名由来、创派人以及形成和兴盛的过...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基督教第三次入华,由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长期对立的历史背景,再次入华的基督教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关系颇为复杂,这既表现于基督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敌视,也表现于二者在统治机构中的权利争夺,这些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地理学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笫一,创教布道的需要。笫二,神仙信仰的必须。第三,修道成真的基础。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着先秦神仙家、秦汉方仙道及后来的道士们的上千年的实践经验、研究心得及科学成果。故从东汉张陵开创道教二十四治,到魏晋时期洞天福地说的问世,道教中人即十分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观察研究,从而构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道教地理学。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第一哲学”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朱、王之争”无疑是明清之际多元学术思潮中的显题和主线。“王学护法”毛奇龄积极介入和回应此全国性学术议题,成为转移一世学风的学者。而缘于朱、王之争总在《大学》一书,故由毛奇龄用力最勤、用心最笃、体例多样、诠释独到的《大学》注本切入,最能极致地显豁经典诠释与明清之际“朱、王之争”这一学术思潮的生成与互动。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从文本和义理两面介入“朱、王之争”,以拒斥朱子改本、提揭“诚意”地位和重释“知行合一”为旨趣,显豁出逆时代主流思潮“由王返朱”而动的“尊王斥朱”的鲜明特质,相应地涵具丰富而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更新和挺立日益衰败的阳明心学,推动心学从脱略经典、一任本心向经典主义转进;二是拔擢方兴未艾的汉学,既纠补凌虚蹈空的阳明心学,亦为乾嘉汉学的崛起起到开山之功。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不仅展现出由经典诠释重构思想义理的“依经立言”之学术传统,也映照出时代思潮“朱、王之争”在经典诠释中的应用和落实,成为推究明清之际王学阵营应对“朱、王之争”学术思潮的典范个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东北地区,在古代称燕地,是方仙道比较盛行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先民们大都崇拜鬼神,奉行巫术。故此,东北地区的人民从古至今与道教的渊源都是很深的。仅《奉天通志》、《岫岩县志》中所记载的东北地区的著名道士(含方士)就有丁今威、帛和、刘海蟾、高仲振、李元久、张道中、张三丰、黄花老人、马真一、郭守真、玉化清虚真人、上清宫道士、五女道士、李本岩、邢崇光、张道士等十几位。东北地区的道教宫观更是举不胜举,仅乾隆《钦定奉天通志》、《奉天古迹考》、《奉天通志》、《沈阳县志》、《辽阳古…  相似文献   

17.
任永真开创的张良庙道教丛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坝县紫柏山下的张良庙,是明隆庆五年(1571),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告老还乡,路过紫柏山坐馆讲学,题留《怀山好》碑刻以后,将山上张良老庙移建山下的,后毁于明末战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汉中知府滕天绶押送军米入西安路过紫柏山下,见尚存“张子房先生辟谷处”石碑一通,后拨款重修了张良庙大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前,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河道总督于成龙奉旨出京路过紫柏山下,见有道人看守香火。康熙三十八年(1699)于成龙又出京来到紫柏山下入庙敬香,见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圣像变成了释迦佛像。于成龙觉得奇怪,访其原因,得知僧人强行霸占…  相似文献   

18.
闽越巫文化的信仰与闾山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闽越神仙信仰对闾山教的影响,以及闽越神仙信仰在闾山教中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一些信息,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教派中的巫仙信仰人物、古老的巫法、古巫的神仙世界、古巫的信仰行为等方面来作一些考证,从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探讨闾山教之教派生成因素及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清代龙门道教演派识略王志忠全真教龙门派萌生于明代中晚期,迄乎清初,在该派第七代律师昆阳子王常月的推动下走向鼎盛。王常月也因此被尊为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的传教活动和传戒语录为龙门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龙门派道教迅速发展,高道迭出...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道教界出现了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的现象,成为道教加强自身建设所要克服的突出难题。在此背景下,重温明末清初著名道教律师、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的《龙门心法》,倡扬他"依律精持"的思想,学习他为了道教事业,自觉自律,努力精进的伟大人格,对提振宗风、弘扬祖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