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到大足来     
大足县属重庆市辖,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的成渝铁路线上,临近长江,东距重庆市170公里,西至成都市269公里。四季宜人,无严寒酷暑,陆、空交通方便。东方石刻文化艺术丰富,素以“石刻之乡”著称。境内遍布自唐代永徽年间(公元655年)至清代石刻摩岩造像100余处,尤以宝  相似文献   

2.
3.
闻名遇迎的大足石刻;我早就想一睹其风采。这次来到山城──重庆,终于圆了观大足石刻之梦。天蒙蒙亮,江上如梭的轮船笛声把我从酣梦中唤醒。看惯了都市风光的我,无暇顾及山城的晨韵便与同行们早早地坐上了大巴。持续了一夜的大雨停了下来,虽是初秋,但晨风夹杂着几滴稀疏的雨丝实有几分凉意。车出山城,进入高速公路西行,一路上,出青木关,进壁山,经铜梁,行程约200公里,便来到群峰盘亘、雾锁烟横的大足县。“大足”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取丰足之意,传说域内空顶山有巨人足迹,故名“大足”。一踏上大足的土地,给人的印象是山峦起…  相似文献   

4.
在大足石刻中,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题材,在大足石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山石刻中,保存有一“龙洞”。据南宋王象之所撰的《舆地纪胜》记载,“南山,在大足县南五里,上有龙洞醮坛,旱祷辄应”。可见,南山龙洞的开凿时间最迟在南宋时期,而据专家们考证,其具体时间当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该龙洞编号为第15号窟,窟顶部为半圆形,高3.46米,宽2.10米,深1.85米。在窟内正壁仅刻一龙,身曲四折,全长7.12米,龙头向东,龙尾向西,头微微向上昂,闭嘴瞪眼,虬须怒张,鳞甲森然。其右前爪托云,左前爪按山,后两爪作跨蹬式,似正蓄势待发,向上腾飞,细细观…  相似文献   

5.
陈静 《法音》1988,(10)
四川大足县,素称石刻之乡。已发现石刻群四十多处,还有零星石刻散布各处。石刻内容大部属于宗教造像。宝顶石刻,艺术高超,造像庄严,内容丰富,俨然是一幅引人入胜的连环画。山上数里之内,田边地角,道旁荒冢,莫非佛像。登其山,如入佛国之境,别有一番风趣。宝顶圣寿寺在大足县城东北十四公里处,古木参天,殿宇庄严,红墙环绕,景色迷人。寺前一泓池水,碧波潋滟;池中竖碑,碑下一双大足迹,即“大足”命名的由来。于今水淹碑座,大足难窥。圣寿寺殿堂建制与众不同:大殿前为灵霄殿,颇有点像道教宫观。其所奉神像为帝释天、关羽、文昌帝君、川主、火神等,把天上的神明和人间的英雄都当做佛教的护法神。踏进寺门,依次是天王殿、灵霄殿、大雄宝殿、燃灯殿、维摩殿,依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石刻艺术,是道教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保存有大量的道教雕刻作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经过道教文化特别是道教雕塑和绘画的不断发展和积淀,逐渐在具有石刻造像风气的大足一地,形成了自身浓厚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大足石刻中有19处存有佛教音乐的实物资料。这些石刻分布在65个龛窟中,包括伎乐天、伎乐人、罗汉伎乐、佛伎乐、童子伎乐和其它伎乐计151身,有大小不同的乐组76个,乐器31种,240件。其中北山佛湾、宝顶大佛湾两处有音乐题材的龛窟45个,为最多。一、伎乐和乐器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在大足石窟中的各种伎乐天(人)和乐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伎乐天(人)的表演形式伎乐天就是飞天,是专门在“天宫”中奏乐、歌舞的,是佛教石窟中常见的题材。天宫佛国,歌舞升平,是佛教徒向往的极乐世界。伎乐天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多半是以两身对称出现在…  相似文献   

8.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佛教有着深远的因缘关系。《百缘经》曾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伎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伎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  相似文献   

10.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11.
大足南山石刻,在人足县城南三华里左右的公路边,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百多身,属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宋间,明清两代稍有增补。为何在唐、宋时期要在大足南山出现这么多道教石刻呢?笔者带着疑问考查了石刻碑碣。南山石刻区玉皇观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以下碑文内容:“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文物彬彬;久稔闻见。人品有杨贤良、王文正之  相似文献   

12.
13.
<正>大足石刻以艺术品质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大足石刻在吸收、融会前期石窟艺术的基础上,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反映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主线和儒释道融合的文化特色。一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4.
15.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哲学界普遍关心哲学与改革的问题。一九八五年十月中、下旬,有关单位就此问题先后在安徽歙县和四川大足召开了两个学术讨论会。歙县讨论会是由北大、人大两个哲学系与安徽省委党校联合发起的,大足讨论会是由四川省哲学界发起召开的。两个讨论会都谈到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哲学问题,同时也都谈到了哲学自身的改革问题。现将有关讨论内容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李小强 《佛学研究》2004,(1):244-251
本文主要论述净土信仰在大足石刻发展历程上的作用。以唐宋时期大足石刻的造像为例,说明净土信仰为大足石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充足的精神动力,其发展历程无不与净土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肖伊绯 《法音》2012,(3):58-60
2012年新年伊始,因国内学者友人介绍,应邀与来自澳大利亚的迈克尔博士及两位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共赴重庆大足县城北的北山佛湾瞻礼佛教摩崖造像。出于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倾慕与神往,在此次随各国学者前往北山之前,我已经多次瞻礼过包括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