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经建 《学海》2003,(1):191-196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侠崇拜心理或崇侠意识是侠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英雄传奇类小说是崇侠意识乃至侠文化寄寓和升华的审美载体。 2 0世纪的英雄传奇小说一方面以“复仇母题”为创作资源 ,一方面以“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为叙事范本 ,并分别从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崇侠文化心理乃至侠文化予以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2.
清风徐来     
佛教小说,在中国佛教文学的长河中是一股巨流。只拿挂在人们口头上的《金瓶梅》、《三言二拍》、《西游记》和《红楼梦》来说,就可称得上是佛教小说的代表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仅仅在弘扬佛法,但佛教思想毕竟是其思想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根支柱。以小说来劝喻世人的教化目的,更是有目共睹。在安定社会、激浊扬清、去恶从善方面,这些小说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它们的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再评价。对于这一点,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唯恐人们不能领会。因此他一再强调读者不要陷入小说的角色之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希望人们能透过小说的纷纭变幻,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味。贯串《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角色,被曹雪芹定名为“贾雨村”,于是一部《红楼梦》也就成了“贾雨(假语)村言”,似乎不过是假托为庄户人所编的一些故事而已。其实,强调故事为假,正在于强调意味是真。我们开辟“假语村言”,作为专栏,用意相仿,也是要借众生之相,讲说古往今来几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千载悠悠,虽都已成云烟;万众熙熙,难免不是过客;但从“曾经发生”和“即将出现”来讲,却又是真实的。因此,尽管是假语村言,却不可存欺世之心,还需呕心沥血地去写出那一份“艺术的真实”,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间悲欢。只是还要奉劝读者诸君,多几分禅悦,不必执着于某人某事,且从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假语村言”中去领悟些什么才好。  相似文献   

3.
人超越自身而追求一个目标;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我提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说:“你在《作呕》那部小说里说过:人道主义者完全错了,你对某一类人道主义者也开过玩笑,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人道主义来了呢?”事实上,人道主义有两种大不相同的意义。它不以意味着一种以人为目的、为较高价值的学说。人道主义作为这种意义讲,可以在Cocteau的《80小时环游世界记》的故事里看到。这故事里,有一个人物,由于乘着飞机越过一些高岭,便宣布“人简直可惊”。这就等于说,我尽管自己没有制  相似文献   

4.
李存葆同志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以下简称《坟茔》),是一部发生在“文革”期间一支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里的悲剧。作者通过作品满怀激愤地告诉读者,在那荒唐的岁月里,阴谋是怎样夺去了十九位革命战士的宝贵生命;阴谋是怎样玷污了-个革命军人的圣洁灵魂。《坟茔》无疑是一部对我们进行彻底否定“文革”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篇小说的成败。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对于“应环境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环境因素是十分重视的,在他的多篇小说中,景物描写都非常成功。在《祝福》中通过“雪”所创造出来的气氛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在整个故事的进程中,作者总共五次提到了雪。  相似文献   

6.
侠、儒文化的异质对抗性质,在以往的论著中偶尔有所提及,但都是言之未洋,而且具体的观点也不无可以商榷之处。譬如罗立群不同意章太炎等人的侠源于儒、侠等同于儒论,他论及侠儒异质时说:“儒生的性格偏于守成,侠的性格富于开拓。”以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第6-7页)让人以为儒是治世的能臣,侠是开国的英雄;儒是卫道者,侠是创道者。覆按于历史事实,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又如刘若愚说:“儒家代表了绅士的道德观,游侠代表了平民的道德观。”(刘若愚:《中国之快》,上海三联出版社,第8页)是其以儒为绅士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7.
城山是道教名山,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都在成都市17个县(区)的区域内。但此二山,各在一地,一在灌县,一在大邑县,自古以来,都无异议,可是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却说“鹤鸣山是青城山的后山”,而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1981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3年出版的《辞海·宗教分册》在词句上虽没有明白表示接受“鹤鸣山是青城山后山” 的说法,但同样地也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按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老子》书中“名”的含义时,人们往往以正名、形名之说来解释老子的“非恒名”。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老子所讲的名,既不能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也不能用法家、名家的形名之学来说明或取代,因为它们虽能说明老子所讲的名的一些现象,却不能反映老子所讲的非恒名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其所著《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说:“益州(今成都区)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眉,中有洞天,诸灵书所藏。”清末彭询(1825—1896年)所撰《青城山志》谓黄帝时有宁封,居山修道,时人谓之“宁封子”。他曾在山中向黄帝授过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今山中尚存古黄帝词、龙栈道。汉末,有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人山修道。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  相似文献   

10.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兰香》是一部优秀的世情小说,它的叙事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它模仿《易经》,采用了以“数”谋篇布局的叙事方法.《林兰香》八卷六十四回,六十四是《易经》卦数之总.《林兰香》叙事以八回作为一个单元,每八回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主题.这个故事或主题又往往孕育着与之不合谐乃至对立的因素.《林兰香》“倚数”结撰,其谋篇布局之法,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艺术上则形成了“循环往复”之美.  相似文献   

11.
李林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12-112
《红处方》是毕淑敏第一篇长篇小说,它从心灵层面叙述了吸毒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被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的毕淑敏费尽心血将毒品串联成成一个血与泪的故事,该作品也被称作“中国第一部戒毒小说”。小说中三个女性人物和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有密切联系,体现出“三我”之间的冲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小说,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冲突及悲剧产生的原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及吸毒引发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13.
宁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提到了“零”这样的字眼.随着《蒙面之城》中提到的零,在之后的《环形山》《沉默之门》等小说中不断地提到零,并丰满零的意义.马格的流浪历时七年,途中经过原始的还阳界、朴素的西藏拉萨、藏北卡兰、喧哗的深圳等地,每到一个地方,认识一些人,经历一个故事.这就是新的开始,没有过去也没人在意;因为终将离开,也没有未来,这就是“零”.如同树木即使严冬凋零,春来也将抽枝发芽,迎来新的生命.就像是阿拉伯数字“0”的笔势,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14.
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号称天下第五名山,亦称“洞天第五宝仙九室之天”。它位于四川省灌县西南三十华里处,背靠岷山,面临川西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天师洞为枢轴,周百二十余公里。全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处胜景。这里峰峦叠嶂,诸峰环绕,远望状如城廓,故名“青城”,又称“清城都”。青城山林木蓊郁,四季清幽,奇花异草,美不胜收。清张之洞在这里吟出了赞美诗句:“岩壑回互三十里,青苍不落无春秋。层峦簇簇散花竹,长坂往往开田畴。随处涧泉堪濯足,登攀不为芒鞋愁。……”故青城山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称。相传黄帝曾访道青城山中,拜仙人宁封子  相似文献   

15.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16.
陈逸鲁 《天风》2002,(3):50-51
耶稣在《路加福音》10章30-37节所讲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脍炙人口,著名的辅导学家希特纳(Seward Hiltner)认为这是教牧辅导的要义的最好说明。什么是教牧辅导的要义呢?就是要有同感心(“动了慈心”),能够去医治(“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扶持(“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领(“带到店里”)、照顾(“去照应他”)、希望  相似文献   

17.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18.
一 佛舍利释义1 什么是舍利“舍利”一词是梵文音译,另译“设利罗”或“室利罗”,意为尸体或灵骨。最初的意思是“米粒”。《秘藏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也”。此处所讲似米粒之佛舍利,专指火化后留下的珠状舍利。  相似文献   

19.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20.
人的品格和威望,不是任何强权所能树立,也不是任何强权所能诋毁的。这没有墓志铭的石碑,它的碑文早已深深地镌刻在龙尾村百姓的心中……--《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中的一段话李存葆同志的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又一部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作。作者以中国社会主义特定的历史阶段为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