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娜 《现代哲学》2013,(1):107-112
《论语》中,作为古代儒家伦理情感基础的“孝”,包含“孝”的道德本原性、孝与“父之道”、孝与“礼”、孝与体察父母之心、孝与“养”、孝与“直”及亲亲相隐等方面的义理.批判扬弃《论语》中的“孝”思想,对推进当今养老、敬老道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和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分强调孝道,因此,千百年来“孝”已经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的核心。由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批判和...  相似文献   

3.
“孝”的观念并非儒家自创,追溯其历史溯源,可发现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孝观念的萌芽.孔子和其后继者在继承前人孝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孝伦理的内容、拓展孝伦理的作用,从而建立了儒家孝伦理的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政治秩序.随着历史的演进,孝伦理的内涵几经变化,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功用,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4.
儒家主张将家庭伦理外推于社会领域之中,这似乎早已成为定见。但事实上,这里存在着对儒家义理的误解。误解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对原始儒学中的家庭伦理观念、社会伦理观念以及作为两者共同基础的元伦理观念作出区分。若对三者作出明确的区分,就会发现,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的外推,并不是孝、悌等家庭伦理观念本身的外推,而是在家庭伦理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作为孝、悌等观念之构成基础的爱、敬、信、义等元伦理观念的外推。这些元伦理观念是既适用于家庭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关系的。因此对它们的外推不仅不会妨害、反而有助于推进儒家公共伦理观念的建构与开展。  相似文献   

5.
在早期儒家伦理学的诸品德之中 ,“孝”德占据着核心地位 ,但在现当代伦理学追求“普遍爱”的背景下 ,古老的儒家“孝”德的意义似乎显得过时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儒家的“孝”德 ?本文从了解“孝”的原初意义入手 ,通过分析当代儒学评论家对儒家“仁”的解释 ,试图揭示儒家“爱”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普遍爱”之间的关系 ,并探索理解儒家的“孝”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以孝治天下”是儒家突出的特色。千古流传的圣贤教导,已经形成深厚的民族社会心理积淀,渗透到亿万炎黄子孙的骨髓。不难看出,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红楼梦》,也深受儒家孝观念熏陶。这些孝道,有值得弘扬和继承的东西,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柏部分。本文把《红楼梦》中的孝分成真情之孝和封建之孝两类,并用儒家思想来解释这些“孝行”。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中独具儒家味的孝。  相似文献   

7.
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理”既是宇宙起源之实然,又是人伦道德应然之本源。人伦道德源于天理,是天理的社会化外现。“理便是性”,仁、义、礼、智、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先验性地包容于理本体之中,并因为“理”之先验存在而获得形而上证明,儒家孝论从而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一品质的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的。安乐哲和罗思文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的"孝",将"孝"视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的风险。从德性伦理学的视阈阐述"孝"的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史家言“汉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影响甚大。探讨汉代“孝”的观念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汉代“大一统”社会的本质。一“孝”与早期的血缘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对殷遗民说的一段话:“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血亲关系是“孝”的观念萌发的温床。初期的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以孝治天下”,利用教化、奖惩等手段,采取“以孝人律”的强制措施,极力推行儒家孝伦理,孔子原始儒家之孝论在汉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乃至异化。以孝亲案例探讨孝伦理的异化,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孝论的内涵和实质,厘清原始儒学与后儒的区别,正本清源,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服务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孝亲观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它伦理观念则是由此派生和推衍出来的。孝亲观最初是家长制家庭公社的产物,它的原始形态不过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使之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把“孝”抬高到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并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具体内容。及至汉代,孝成为封建道德纲领,汉儒从“孝亲”引申出了“三纲”之说,用观念的力量强化了父家长的权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统的儒家孝亲观受到了佛教平等利他思想的挑战,并经历了一个和后者发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唐代便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过于宽泛地理解“道德主义”或“泛道德主义”,如果以此来概括儒家乃至中华文明,则无疑是一种贬损,但这个已被污名化的标签在道德虚无主义时代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积极价值。道德本乎天,故以道德来评判一切的道德主义,实则道法自然。包括殷海光在内的一些思想家批判儒家的道德主义路向,以之为儒家的弊病,但这些批判不过是现代观念(尤其自由主义)的产物,而为儒家辩护者也因此被“观念绑架”,不敢承认儒家的这种优良特质。道德主义虽有一定的局限,亦不废其伟大。伏尔泰、黑格尔等西方人的毁誉恰好可以从反面佐证这样的事实:古典文明都是道德主义的。中国文化走向道德主义,一是历史因缘,二是圣贤之功,三是道德之于人世的根本意义。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主义正好可以克制现代的原子式个人主义,有助于重建人伦世道和社会共同价值,并进而可能为未来的大同世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深层的关联维度。“血缘亲情”是二者关联的现实起点,“人性本善”是价值基础,“能近取譬”是思维方法。“孝”与“仁”之间的层级性的差异与连续性统一,生成一种认识、价值与实践层面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历史上多谈“孝”道,现在谈“孝”,尤显必要。“孝”是一种溶入我国人民血液中的传统道德。它在历史上虽然也曾起过消极作用,但是它更收到过使家庭老少相安,兄弟和睦相处的积极效果。然而在以往一段时间内,对“孝”竟大加批判起来。“五四”时期批判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5.
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以后 ,孝观念受到了思想上的批判和在行为上的舍弃。本文从孝传统的形成着手 ,分析了历史上孝道的教育普及、理论研究、文化融通以及统治者在行政上维护等孝得以传承主要因素 ,解析了孝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 ,最后阐述了传统之孝在现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孝跨越生死 ,本文认为孝之本质和价值在于对父母的爱、敬和提升扩展为博爱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孝的思想与当代家庭道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 ,孝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批判地继承其精华 ,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通人。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的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而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的设定,从政治体制上说,民本思想中没有第一代人权的观念;但就民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第一代人权的某些因素。儒家伦理与西方的人权不仅有着时代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应该相互补充,《人权宣言》中写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及“人类一家”等思想,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补的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仅可以同第一代人权的观念相契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第二代人权以及人权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更多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一人道与天道相感是道教的重一要思想。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是“大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明与孝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孝伦理在我国学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本文论述了孝意识的自然基础和社会起源 ,指出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孝伦理的严重扭曲和对封建孝道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同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 ,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道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社会主义孝道的合理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孝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