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于4有24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会议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2)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实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也是国内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这次讨论会在前几年讨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现将会议讨论情况作一简介。 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 黄克剑认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问题,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要分两个时期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框定东方;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进行了预测分析,认识到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道路,提出俄国等落后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是在探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引发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葛树先同志在《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吗?》①一文中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质疑”,全面否定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不正确的、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4月号登载了三篇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章,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语录和一篇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新著目录。第一篇的作者是巴兰(Parain),题为《在一种根本性的争论中的一个新阶段》。这是一篇开场白式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近三年来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讨论这个问题的概况。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方法在于处身在两种同样有害的倾向之间而能头脑清醒地前进,这两种倾向是:限于罗列事实的实证论和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几点指示出发而去凭空架设抽象的历史构造的公式主义”。作者接着说:“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是两个纯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里,除了公有制以外,早已有个人所有制的一些因素在形成了,再者,在最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私有制也从来没有完全消灭某种集体观点的权利。决定所有制形式的性质的改变的不是老形式的突然和彻底的淘汰,而是渐渐地和有意识地实现的统治倾向的推翻”。作者下结论说:“所以对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某一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的分析必须极其严格地又极其细心地去进行”。第二篇文章是匈牙利汉学家多该(Tokei)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是一篇考据性的文章,作者在其中详细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有关段落,并且提出自己对这些段落的理解。作者最后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以原始社会残留的所有制情况为基础的一个特殊的范畴”。最后就是歇斯诺(Chesneaux)所写的这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追溯了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展开争论的历史,说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压制,而现在,则因对许多解放了的亚非国家的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和由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所解放的研究精神,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者提出他自己的见解,认为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来,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真正的含意,不仅可以解释亚洲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足以解释非洲和美洲甚至欧洲原始历史的某些阶段的进化状况,所以“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是不适用的,他主张改为“专制的——农村的”生产方式。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两概念(特别是后者)不是普遍适用的,他说亚、非国家的社会并没有真正的封建社会阶段,在这些国家里,自从脱离原始公社制以后,直到外来的资本主义侵入以前,一直存在着他所说的那种“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篇文章,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新的”解释,实际上试图完全推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规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直接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证实了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中所提出的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预想。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最早肯定东方社会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俄国的民粹派。从19世纪下半叶起,围绕着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在民粹派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张凌云 《学海》2007,1(3):194-20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前后期哲学基础是一致的,后期理论对前期理论不是历史发展双线论与历史发展单线论的对立,而是合世界历史理论逻辑的发展,是以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东西方双线发展论发展了前资本主义的东西方双线发展论。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国家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是他的伟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发展道路的理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盼联系,对这一理论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的进一步理解。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交往以及人类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交往形式做了系统的考察,首次创建了普遍交往理论.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适性,对人类历史具有一般的解释力,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普遍交往观还蕴含着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内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有重要启示.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公民社会发展问题,但马克思从“普遍交往”的视角出发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的公民社会,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荣剑同志的《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一文,再一次提出了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比较问题,并由此而引发了对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的重新思索。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当前  相似文献   

11.
(1959年10月26日至同年11月25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忍想研究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龚廷泰江海学刊 1989年第6期试析马克思不发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 信))之原因甘建民哲学研究1989年第n期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的构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 践的启示张奎良北方论丛1989年第6期马克思的历史尺度与东方社会理论—与张奎良同 志商推储小平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关于马克思的最新研究:批判地考察叮美_〕N。 斯科特·阿诺德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9年第 10期超越“自然历史过程”—也论重新理解社会发展 的“自然历史过程分刘森林哲学研究198…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理论界出现一种议论,认为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论述是他在晚年找到的一条“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因而被称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议论是以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和1882年同恩格斯联名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写的序言为根据的,但是我们在对马克思这些论述进行一次认真的研读之后看到,据此做出上述论断在理论上是极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唯心史观以精神的历史来取代现实的历史,把“世界精神”当成历史的真正主体,其结果必将导致现实的历史被虚无化。马克思基于对劳动问题的探索,通过思维具体实现了历史具体,从而跨越了思辨的深渊,打开了一条通往社会现实的道路。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才能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由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从而实证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暂时性,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发展常常根据迫切需要把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某些鲜为人知的财富提起特别注意,以致使人们仿佛有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探视的目光逐渐转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东方社会理论;而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又自然牵涉到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世界历史”的思想。但是,虽然许多学者都对“世界历史”思想表示极大兴趣并予以开掘,  相似文献   

16.
理论内容的丰富是这部著作的特点。比如,在许多章节中,对于一些很迫切的理论问题,如“异化”概念的历史命运问题、生产关系的客观性问题、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还提到一些其他问题,如:《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历史作用和命运问题,马克思对俄罗斯农村公社命运的态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发展常常使原有的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如果说,近年来对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一般讨论预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的前奏,那么,其进一步讨论将要揭开的是这一研究的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强烈呼唤着这一讨论走出书斋,面向现实,提供指南。从理论上弄清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关系,正是现实需要我们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已为众人所“熟知”,然而,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却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缺陷将使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很难达到“真知”。本文拟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或生成机制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一、逻辑起点的确定与理论假设的提出在一般意义上,东方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概念,指处于地球东半球的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以同西方国家相对应;二是经济政治概念,指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以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应。在确认地理含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围绕马克思晚年关于古代社会的历史、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所作的笔记、通信、手稿(其中也包括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展开的讨论,近年在我国理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本刊对此也有所反映。这篇文章注意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视角分析马克思晚年有关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设想的理论价值,强调注重历史环境分析的方法论意义,这是有启发性的。为了从应有的高度上推动有关这方面的讨论,真正把握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并使之深入于我们的研究过程,丰富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来,还应注意到马、恩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是怎样理解各民族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关系的?这种理解对于我们今天观察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总结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怎样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来丰富、发展他们的思想?我们相信,经过深入、细致、扎实、严谨的研究,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定会跃上新的层次,并乐意为此提供足够的争鸣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