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请你对以下各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 1.喜欢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2.经常花时间与钱财去整容美容吗? 3.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头衔吗? 4.喜欢向人介绍自己家庭成员或亲戚中较有地位的人物吗? 5.不愿意同家庭经济困难的同事来往吗? 6.稍有成绩便自吹自擂,唯恐他人不知道吗? 7.工作业绩不佳就常找借口吗? 8.有欺上瞒下、沽名钓誉的行为吗?  相似文献   

2.
我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自己不甚满意的不良性格和习惯。因此我们常常力图进行某种自我改变以更加完善自我。但是这种改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总要遇到抵制这种改变发生的各种“阻抗”。第一种常见的“阻  相似文献   

3.
先说情书与性格。情书的性格特征在情书的字里行间常常表露无遗:情书即性格,因为每个人在写情书时,总要受到自己的性格的影响和制约,而这种稳定的心态总要化成情书的“支架”。外向性格的人:他们选择情书作为表达爱慕的手段,是意在立体式的谈情说爱:他们喜欢在大起大落时落笔写情书,情绪越激动,越容易迸发思绪;他们写初恋情书是坐着的,写热恋情书是站着的,写求婚情书是  相似文献   

4.
完美     
许多人在一些事上求完美,对过错耿耿于怀,既不能原谅自己,也无法谅解他人。这就给自己与他人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引发很多悲剧。其实,任何一种习气,都能找到相应的对应办法。1、先想一想,世间有完美吗?从来没有过,完美从来不属于世间。希求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生命存在于这个不完美  相似文献   

5.
苦难与超越     
世间何以有苦难?这是大多数命运坎坷的人容易提出的疑问。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之类的话。的确,为什么人生会有痛苦与磨难?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经历?为什么好人要受苦,而坏人却能免受责罚?天主真的关心、在乎我们受苦吗?让我们翻开圣经中的《约伯传》,一起走入约  相似文献   

6.
欢笑     
史牧 《天风》2001,(12):52-53
有些老朋友对我说:“你们信耶稣上帝的人在平日生活中常常很会笑的,看上去一定心里充满了欢喜快乐,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闻言,我笑答:“是吗?嘻,真是这样吗?”有位说下去:“有一回我问那位同事,难道你生活中没有烦恼的事情困扰你?她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不,人嘛,免不了要苦恼伤心,老实告诉你,我也会哭,  相似文献   

7.
冷冻夫妻     
许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自尊,但回头瞧瞧,得到的却是自我。 只因为他有过一次迷心初恋,让他总感到与她的婚姻是一大误会。越感到是场误会,也就越觉得她不应是他的她。不是他29岁到头上,是决不会有这场误会的。妻有梦中恋人那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恰到好处吗?有她那种秀长的头发吗?有她那种晶莹的眼泪吗?啥办法呢,结合并非他人施压,离婚又已有了孩子,干脆冷冻,用冷冻调治对方,能不合办的事不合,能不多说的话不说,日月家庭,柴米夫妻,同床也成例行公事,  相似文献   

8.
将心比心     
正你是不是也喜欢晒照片?可是为什么你又讨厌别人自恋晒照片?我们常常不喜欢背后话,可是又忍不住背后说他人。生活里常常有这样的悖论,自己烦的,往往也是自己常常犯的。那些有修养的人,不是他有多完美,而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自己所不要的,就不要强求别人要;懂得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嘲笑别人做不到。某人领工资时发现少了一块钱,他勃然大怒,责问会计。会计淡淡地说:"上个月我多发了你一块钱,你恼火了吗?"太自  相似文献   

9.
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它们;你们不比它们更贵重吗?你们中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呢?关  相似文献   

10.
你是不是常常感觉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你知道吗?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烦心的事情也会感觉不快乐?为什么有的人会为某些事情感到非常快乐,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就会毫无快乐的感觉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1.
藏福于心     
幼时腊月,每近年关,父亲总要给人写春联。写得最多的,便是“福”字,福寿双全,福星高照……十分显眼,不觉记在心中。 人有祈福之心,大概是因为生活还不够完美,或者是人生还不够顺达。老子说,祸兮福所府,福兮涡所伏。灾祸常常无情地砸到人们的头上,即便不砸到自己头上,落到邻人的身上,依然像悲剧一样震撼人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智慧的形状     
智慧是哲学的“专利”吗 ?有不属于“哲学”的智慧吗 ?这样的疑问 ,乃在于人们对属于哲学的智慧有一种下意识的固有判断 ,这表现为哲学的语言和文体形式 ,也在其所用的概念。我们却认为 ,现实教科书中的、甚至学术著作中的哲学把相当多的智慧筛掉了 ,只留下枯燥的教条。具体说 ,哲学筛掉了“智慧的形状”。哲学概念好比一个“点”。依照逻辑推论 ,各种这样的“点”相互替代、连接 ,从而形成一条线。哲学史就是这样一条不中断的线。在这样的意义上 ,哲学史是同一的 ,所以 ,哲学家们总要追溯源头 ,直到古希腊哲人的“爱智”。换句话说 ,哲学史…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相似文献   

14.
精神食粮 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个邻居有一次这样问他;“你说过书是精神食粮,可是,近一段时间你为什么很少看书了呢?难道你不需要食粮了吗?” 歌德回答说:“你不知道吗?蚕一定要多吃桑叶才会长大,可是当它开始吐丝结茧时,它是一点也不吃东西的。”  相似文献   

15.
克里希那穆提的死亡观新颖独特,曾在世界各式人等中产生巨大震撼。他认为,死不仅是可感、可触、不可怕的,而且是精彩非凡的;死就是生,死就是爱,死就是绝对孤独,死就是摆脱一切。他的演讲既令人为之倾倒,也让人疑窦丛生:死亡真相果真如此吗?活着能够体验死亡吗?假想能够替代事实吗?新的不是源自旧的吗?观察能不引起思考吗?人们尊克先生为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宣称思想有害、信仰无益和教育无用,这是他死亡观的要害。  相似文献   

16.
陈企瑞 《天风》2014,(11):26-29
<正>经文:《哥林多前书》13章至14章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很多弟兄姊妹都很羡慕有属灵恩赐的人,认为神特别恩待这些人,圣灵的大能特别降临在这些人身上;在羡慕之余,还可能会自问:"我能追求属灵恩赐吗?我可以得着吗?如果有属灵恩赐,我该如何使用呢?如果没有,是不是意味着我就比别人的灵性低,不讨神的喜悦呢?"相信教会很多肢体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属灵恩赐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讲方言、说预言、医病、赶鬼……"但属灵恩赐仅仅  相似文献   

17.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您好!我是一个女孩,从小我脸上就长着浓黑的汗毛,尤其上嘴唇很明显,别人笑话我,我心里也很苦恼。性格越来越孤僻。我能用脱毛霜吗?若不行,有别的办法吗?帮帮我! 急需您帮助的人:彤晖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人的“黄昏恋”遭到了儿女的反对,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人生有几个黄昏,放过了此生,来生还能补回来吗?  相似文献   

19.
有朋友同我见面时,打量着我朴素的穿着,他问:满足吗? 有亲人与我谈话时,对我的人生道路的选择问说:满足吗?有同学惊讶地问我,你曾是学习上的佼佼者,竟然没考中学校,满足吗? 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没有躲闪,也不感到脸红。我说:我活得很充实,很满足。我的满足不在于当一名大学生,也不在于拥有一份好工作,或有大把大把的钞票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6)
<正>教会纪律是制约律法主义、权力泛滥和保障个体潜能和权益得到最大化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长期以来,为了促进教会的发展,也或许是因为对爱之教义的误解,我们的教会有时只讲慈爱,不讲公义;只讲救恩,不讲审判;只讲人情,不讲规矩。唯人数是瞻,唯信徒是中心。唯恐因为一讲纪律就会让人跌倒,一讲惩戒就会带来纷争。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教会缺少纪律才让人无章可循;不讲规矩才造成诸多纷扰;没有惩戒才使得教会不能圣洁。教会要不要有纪律?教会该有怎样的纪律?本文就尝试根据圣经的教诲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