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慧语丝     
正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李嘉诚象棋里我觉得最奥秘的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龙应台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妻子求另一个女人放过她的丈夫时,她已经放下了最后一丝尊严。而她们大多是求不到已经远去的丈夫的。这个故事的主人翁突然觉悟了。因为,她发现了爱情并不是一切……  相似文献   

3.
美女是吃货     
女人怕胖,所以在吃上总是格外小心。有时候一桌子的人,女人吃了没两口,就放下了筷子,说饱了。这时候菜都没上齐,有点倒胃口。可是,一些容易让人发胖的东西,却让女人着迷。麻辣烫就是一种。别看吃不了多少,油脂和盐分  相似文献   

4.
嘲笑别人的短处你就多了一个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你就少了一个长处羡慕别人的长处你必定知道了自己的短处嫉妒别人的长处你必定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善于发现别人的短处那是你的一种聪明但那是一种小聪明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也是你的一种聪明而且是一种大聪明●杨保成专门说自己的长处贬低不了别人专门说别人的短处抬高不了自己谦虚的人常能看到别人的长处骄傲的人只能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别人的短处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众人之长处必长处多于众人学然后可知不足做以后才知长短看别人要看长处帮别人要帮短处查自己要查短处学别人…  相似文献   

5.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等;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主要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等。一、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念头。力图摆脫,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强迫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1.强迫思想:强迫性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  相似文献   

6.
与秋天同行     
正秋天,树放下了它的叶子,只留下一身枯瘦;花放下了它的花瓣,只留下一缕芳魂;草放下了它的葱绿,只留下了一片怀想;庄稼放下了它的果实,把喜悦聚拢成小小的火焰,等待着寒冬里,用它取暖。秋天,是季节的转折。光阴,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又叫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基础。提到创造发明,人们常常会想到牛顿,爱迪生,因为他们都曾有过杰出的发明创造。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创造性思维,就会明白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试看下面的例子。某酒楼生意兴隆,有一天,服务员向值班经理报告了这样一件麻烦事,一位经商的老主顾打电话准备当晚8:00在本酒楼吃完告别酒后挥师南下广州做一宗大买卖并指定房间非308房不可。因几年前他就是在本酒楼308吃完告别酒后北上俄罗斯做生意的。当年在俄罗斯一举成功,这几年来生意越做越红火。所以这次准备南下的告别酒会也一定要在308室。而308室已有一桌客人在吃饭,一时半刻散不了席,给他们调换一个房间吧!他们又坚决不同  相似文献   

8.
天才是无时不在,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天才的存在。因为天才不是职称需要评定,天才也不是政府公务员需要政绩,天才还不是企业家需要创造利润,天才是发现者的快乐。要知道人是一种渴望发现的动物.在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被发现以后,就去发现宇宙,在发现宇宙需要资金而不能成为个人行为的时候,就去发现天才。当然,不是所有的.天才都能发现,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都是天才.不是所有的发现对天才都是一种方式,下面就是每位天才在一生中通常会经历的三种“出台”方式:高度赞赏——排斥与打击——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福伊尔写道:“黄金时代是美国哲学史的最后一章。在我们和黄金时代之间已经出现三代学院哲学家;在第四代学院哲学家出现的前夕,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再诞生像詹姆士、杜威、罗伊斯那样的哲学家呢?”安德里·雷克在反驳福伊尔时写道:“美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既不是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是结束了经济严重萧条时期,也不是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黄金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我们中间就有第一流的哲学家。”这两个人谁说得对呢?看来,只有通过考察现代美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趋势,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避世与忍世     
正所谓避世,是指离世隐居,避免和外界接触的一种生存方式;忍世则不同,它是忍辱负重,规避锋芒,顽强地在尘世之间生活的一种行为。避世,是因为看不惯或害怕外在的纷争,承受不了生存的压力,没有安全感,忍无可忍,便选择了距离,选择了放下,选择了离开,退隐于平淡却平静的生活,以此"对抗"生活的苦难。在中国古代,避世极为盛行:一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张时彻"逍遥堪避世,从此觅丹梯",不一而足。可以说,避世是消极处世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年代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不是要颁布适合于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永恒真理的教条,而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在总结他与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哲学时,又曾经指出: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它永远结束了哲学是绝对真理总和的幻想;无论在实践的领域,述是认识的领域,人们永远也不会发  相似文献   

12.
放下与执著     
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继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我发现我有点儿狡猾了,明知那是句佛家经常的教诲,却佯装不知。佯装不知,是因为我心里着实有些不快。何致不快呢?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可谁料,一晚上,主张放下的几位却始终没放下几十年前的文革旧怨,那时谁把谁怎样了吧,谁和谁是一派的吧,谁表面如何其实不然呀等等。  相似文献   

13.
反讽、主体与内在性——兼论马克思哲学中的反讽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森林 《现代哲学》2006,1(5):18-27
浪漫反讽与马克思的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主体性,但马克思的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的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的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7)
正教会并不是要一味地去迎合世俗的需要,但至少要敏感于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在防疫抗疫成效显著的大背景下,教会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各地教会的实体聚会正在安全有序地恢复中。教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逃脱不了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虽然教堂聚会逐渐恢复,但对于疫情下的牧养模式的思考还在继续中,尤其是借助网络牧养的课题,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停止,一定会继续存在于教会中,也影响着教会牧养模式的发展。笔者关于疫情下的牧养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养心方法叫“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希声,养心者留空。何时放下,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放下”、“自在”是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有一种处事方法叫“放弃”。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  相似文献   

16.
再见,母校!     
高慧兰 《天风》2005,(5):29-29
曾经,是上帝的呼召,让我从边远的山区走进了你里面,开始接受着你的雕刻、修理、造就。时光如流水,转眼间,三年制的学习生活将要结束,此刻,向你告别的钟声一天一天,一秒一秒地为我敲响,向着我靠近,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让时光停留在大海里面,我愿意让告别的距离,离我而远去,离向那遥远遥远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可是.独自一人去回应神的呼召和托付的时刻到了,此刻,我站在告别宣誓的旗下,想说一声"母校,再见"。  相似文献   

17.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进步,避免挨打,这是每一个暂时落后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李小龙初学武术时,也避免不了被动挨打的命运,但他的超人之处在于挨打之后不是退缩逃避,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韬光养晦、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养心的方法叫“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希声,养心者留空。何时放下,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放下“、“自在“是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智慧语丝     
正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了很小一部分。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周国平岁月无心,其实我们都知道结局,只是为了美丽的过程,而拖延散场的时间。我们所遭遇的,经受的,其实,皆是寻常日子,平淡流年。连同岁月,有一天也要渐渐收起它的锋芒,顾不得世事短长,许不了地老天荒。——花瓣网  相似文献   

20.
有一首诗名为《替代》。诗中写道:“不是同你一起行走,我要与你一起爬行。不是同你进行交谈,我将寻找与你沟通的途径。不是让你与世隔绝,我将与你一起历险。不是只注意你不能做什么,我将用爱去奖励你能做的事。不是为你感到忧伤,我将永远尊重你。”这首诗传达的主要思想——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强烈地敲击着我的心灵。我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想想自己在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同行,而不是站在他现有的起跑线上与他一同“爬行”;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交流,而不是设法与他沟通;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不要在公众场合“失态”,而不是放下我的自尊帮他适应这个社会;更多的时候,是在指责孩子的过失,而不是用爱激励他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更多的时候,是在将自己的委屈、焦虑、无奈、绝望、狂躁、自卑等不良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