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信     
《天风》2010,(6)
<正>宗教界朋友们: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克危难,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也己经全面启动。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瞬间大地震颤,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生命消殒——鲁甸之殇,中国之痛!面对灾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出号召,呼吁各地伊协和全国穆斯林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与灾区群众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一时间,各地穆斯林和全国人民一道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这力量是对同胞的挚爱、对生命的珍重、对祖国的责任。与时间赛跑地震发生当晚,昭通穆斯林志愿者撒健、柴夫、马凯、李梦锷、冶恒伟、桂秘等一行数十人,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山体塌方和滚石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给当地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截至4月24日14时3吩,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以各种方式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同胞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中华民族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地震灾情和灾区人民的生活困难,也牵动着全国道教界人士的心.道教界积极发扬爱国爱教、慈爱济世、扶危救困、为善最乐的优良传统,迅速加入到奉献爱心、传递真情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5.
关晋农 《天风》2008,(12):9-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以后。电视里首先报道都江堰市受灾的情况,有许多的房屋倒塌,人被埋在废墟里。汶川因道路上山体滑坡、桥梁断裂、电讯受损信息不通。国家总理温家宝当天下午就亲临都江堰市现场办公,指挥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6.
正8月3日16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道教界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一样,关心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情况,愿意为抗震救灾工作尽一份力量。8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号召各地道教组织、宫观发扬道教齐同慈爱、济世利人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0,(9):9-9
<正>本刊讯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玉树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等225个"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王玉虎等330名"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追授松尕等4名同志为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0,(5)
<正>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4月23日17时,玉树地震已导致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但要想一一详细了解却不太可能,所以每个月我们都将精挑细选一些设计界发生的重要资讯呈现给大家,让读者能够以量高的效率得到量有用的信息。2008年3月31日,素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现年62岁的法国人吉恩·努维尔(Jean Nouvel),正式的颁奖典礼将于6月2日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努维尔也将获得象征荣誉的青铜奖章和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0.
王丽心 《法音》2010,(5):36-48,I0001-I0008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4月23日17时.玉树地震已导致2192人死亡.失踪78人。严重的灾情.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广大佛教四众弟子的心。为使灾区人民尽快脱离苦难,早日重建家园,中国佛教协会迅速作出反应.于4月15日向青海省佛教协会发去慰问电.同时还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佛教协会发出《关于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的倡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撼四川的大地震,这一震惊天动地,这一震感动中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受灾后,党中央给予深切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立刻赶往现场组织抗震救灾,到我们身边给予关心慰问,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即使杯水车薪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中华人民的团结,坚强,永不放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级大地震在四川汶川爆发,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以各种方式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精神,10月16日,中国道教协会广大道职员工参观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相似文献   

14.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数万人罹难,数十万人受伤,一场国难,让山河为之呜咽,草木为之哭泣,举国为之悲痛,世界为之震惊。在抗击这场天灾中,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用生命至上、人性至尊,向人类递交了一份答卷。  相似文献   

15.
反右蒙冤本色依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7年,正当时年42岁的张秉铎先生踌躇满志地为发展中外穆斯林的传统友谊贡献力量之时,霎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反右斗争”席卷全国各行各业。未料,这位淡泊名利、为人正直的穆斯林学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中受挫。这不仅对其本人是个冤案,而且对回回民族,乃至对国家也是一个损失。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逆境之中,他对伊斯兰教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仍使他浩气长存。他认为,“人生在世无异于来去匆匆的过客。每个人的是非功过,到头来自有公论,不必为一时的荣辱得失去争一日之…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严重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青海省委、省政府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亲赴灾区指导,并亲切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玉树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谊。地震发生后,国家宗教局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起来,王作安局长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宗教工作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决定由国家宗教局紧急给青海省民宗委拨款30万元人民币,用于玉树抗震救灾。同时,向青海省民宗委发去关于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的紧急电报,通过他们向灾区宗教界、信教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对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宗教工作干部和信教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电报还要求青海省民宗委及时了解掌握灾区宗教界、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受灾情况。国家宗教局还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向灾区捐款,向灾区人民奉献款款爱心。一股股爱的暖流很快向玉树灾区汇集,一场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救援迅速展开……  相似文献   

17.
常正 《法音》2008,(6):12-1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积极应对,世界各地普遍关注,其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感人事迹。我国佛教界也不例外,为抗震救灾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8.
4月,原本是个春色芳菲的明媚季节,但对于四川省雅安市,因20日早上8:02分的一场7.0级地震,这个4月变成了灰色。地震发生时,山摇地动,巨大的山石滑落,造成了严重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对雅安人民而言,这是个灾难之春,但也是爱心融汇之春。震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将一股股爱的暖流传递到灾区。慈悲济世、扶危救困是我国宗教界的优良传统。在每次大灾大难面前,宗教工作部门都会积极部署,号召宗教界为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雅安地震发生后,国家宗教局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随时了解灾区受损情况,指导四川省宗教局和宗教界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及自救重建工作。全国各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也都牵挂着灾区民众,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灾区祈福,为经历这次灾难的人们送去温暖与希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10,(9):1-1
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举行青海玉树地震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受表彰的225个“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330名“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也包括宗教工作部门和宗教界的7个集体和个人。这不仅是获奖者的骄傲,也是全体宗教工作者和宗教界共同的荣誉。  相似文献   

20.
大灾有大难,大难有大爱,大爱出文学,面对这场空前的地震,我们的文学表现了高尚的情怀.如果说2008年的五、六、七三个月是热得发烫的地震文学的百日阶段,那么经过这一年冷寂的后半年,文坛已经进入了"后地震文学"时代.从抗震救灾的"地震文学"到痛定思痛的"后地震文学",乃至未来的岁月的"灾难文学",惟愿它成为长鸣的警钟悠长地回晌在炎黄子孙的胸腔,回荡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