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2.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古代崇奉道教的著名帝王,崇道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道教经书的编纂、缮写和颁布。唐代道教经书总集《一切道经》的编纂和缮写,是唐玄宗对道教经书发展的重要贡献。崇奉道教道经、宣扬老子为远祖,是李唐王朝基本的文化策略之一,从根本上讲是为巩固统治基础服务的。这也使以《一切道经》为标志的道教写本经书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敦煌道教写经,为我们研究唐玄宗与道教写本经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际经》全称《太玄真一本际经》,是隋唐之际重玄之道的重要著作。这部经虽在辞例上多融摄佛经,但基本义旨则是重玄之道,可以看作继《升玄内教经》之后,以经书形式进一步阐发重玄理论并在道教中更广泛地传播其理论的重要标志。这部经在隋及唐初的道教中有很大的影响,如《道教义枢》、《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频繁称引此经,唐玄宗时还三番五次地诏令全国各大道观传读《本际经》。今日道教日常持诵的《清静经》,在思想理论上也与《本际经》颇有渊源关系,所以,研读这部经书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詹石窗在《哲学动态》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道教思想的根本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作为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道教的教理教义正是以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围绕这个核心道教从修道成仙的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探索和阐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道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摘     
对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张继禹在2007年第6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道教思想四论——关于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作者提出道教思想四论:一是道神一元论,重在梳理道教教义中的尊道与敬神即道教信仰的问题;二是道物依成论,重在梳理本体之道与万殊各异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生道合一论,重在梳理和论述关于道教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四是道俗圆融论,重在梳理道教入世济世与追求神仙超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写经品》说:“经者,圣人垂教叙录,流通劝化,诸天出生。众圣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开度五亿天人,教化三千国土,作登真之径路,为出世之因缘。”由此可见,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炼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提。正如经书所要求的,对于不经常使用的经书也应该认真学习,以旁通经常使用经书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加强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义的领会,并贯通于自我的修道实践中。道教经典,简称道经。古称“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册”、“金函”、“…  相似文献   

7.
道教善书是指以《太上感应篇》为发端而产生的一批道教劝善经书,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些经书既可以被视为一套伦理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套解释系统,还可以被视为一套仪式系统。以其所具有的融合性、阐释性、实践性,道教善书在当代伦理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价值,可为在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中寻求建构普世伦理,并将其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八素真经》是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明《道藏》收有7种冠以"八素真经"的经书。早期《八素真经》究竟造于何时,与现存各经书关系如何,学界意见不一。本文从《无上秘要》、《三洞珠囊》、《云笈七籤》、《道教义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类书的征引情况入手,结合《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录真文》等经书中的材料和类书中的相关引文,对《八素真经》的出世、卷数及流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道经是道教弘道宣教的经书,是记录道教教义思想的文字经典。通过敦煌道经题记所见道教写经的详细考察,本研究认为唐代道教重视道经的书写与传播,从写经传统形成的侧面亦可见唐代道教的兴盛。中古史上书写道经已蔚然成风,社会上道经的传写、收藏和诵读,是体悟大道、弘扬大道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道教教义中有不少与生态人文文化相关的深邃思想与哲理,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与阐发,并可运用到川西山区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之中,现就这个问题试谈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意见。一道教教义中有大量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命价值、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探索和追求高尚人生道德的哲理和行为规范,有待认真研究和挖掘,并从新的时代意义上去进行总结和阐释,以丰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1.道教中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套以尊重道 教固有的经教体系为原则,充分采纳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促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阐扬为目的的大型道教文化经书宝典丛书——《中华道藏》即将面世。该丛书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教界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在保持原《道藏》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归类综合的道教大型典籍。《道藏》是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者,该书所收道教典籍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历代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3.
道教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对这一教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代价值进行探索,有助于21世纪的道教教义思想发展与建设。人生变幻莫测,在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古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不啻为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道门中人以“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道理”来衡量、透视宇宙自然、人生社会,响亮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口号。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蕴含着道门中人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认为通过…  相似文献   

14.
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较广泛,它既涉及《周易》经、传及易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哲学命题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运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在道教中的运用等。易学在道教中,指的是作为经学的《周易》在道教中的应用、发展的情况。从道教的经籍总集《道藏》来看,尽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纯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两卦的爻辞释道教内丹修炼,且这种情况在《道藏》的其它经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一切经书的总集,称为《道藏》.道教经书结集成藏,约始于唐初高宗、武后之世,时又称《一切道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20,(4):95-95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淼  李福 《中国道教》2018,(1):39-43
在道教经典中,有一类以“血湖”命名或包含有“血湖”信仰的经典,涉及道经、忏悔、符咒、图篆等内容,诸如《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正统道藏》第2册)、《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道藏》第9册)、(《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和(《血湖六幕集》(《藏外道书》第14册)等等,这些血湖类经典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信仰和仪式实践的重要经典文献,对后世道教乃至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20,(2):81-81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展现中国当代道教徒信仰自由状况和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正>一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一教,"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长生久视"的目标,充分表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热爱。各种道教经典都说明了这个宗旨。比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中,修真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释说:"修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白马寺的渊源,汉明帝夜感于梦的传说;分析了早期佛经翻译的模式、方法、对经书的选择、受众、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术语等.认为初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仅借用了道教的术语,更与道教在思想和教义上有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混同.正是后面这一点促成了早期佛教在中国立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