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思考的主要部分,自孔子以来就提出了德与政的一系列讨论,孔子以为政者的“自正”转变了西周春秋政治“政以正民”的方向,孟子则引入“他正”的“批评政治”,并被朱子继承。以美德政治为古代中国政治特色,就刻画传统中国政治而言是不充分的,必须同时强调批评政治,才能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与传统的实际。儒家与西方人文主义的政治观相接近,而与立宪主义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天命的理解和体认,是在对殷周时期对天的基本价值观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个由信仰、怀疑直至超越的历程,经历了由神学、道德天命观向带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念转化的过程。在人性论上,孔子作为“人性”理论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调,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后来的孟子、荀子将人性问题从善恶两个方面做了极端性的发挥。本文指出,由于受殷周以来传统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孔子把其天命论、人性论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政治价值依据。如果说天命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外在价值依据,那么,人性则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内在价值依据。孔子的思想体系正是寻找到了具有超越性的两大价值依据,因此,不但具有了超稳定的仁—礼政治结构模式,而且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社会与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谈“子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夫子避而不谈和坚决反对的是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他的这种态度与他的正面主张之间有些什么内在联系?从这些问题入手可以把握孔子思想的义蕴,而且唯其如此,也才能够真正理解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农业的稳定性未获得以前,与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的“专家政治”,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克服由于人对自然的无知而造成的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的问题。在农业的稳定性逐步呈现后,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随之转变为本质上与剩余产品分配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专家政治”于是转变为“道德政治”,周公是中国历史上道德政治的开启者,孔子则由于确立了道德政治的主要规范而成为后世中国农业文化的“至圣先师”,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周秦之际发生的人文主义转折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建水县文庙乃全国第二大文庙,近年来在此举办的祭孔大典将传统祭祀与现代公祭高度融合,成了国内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活动。祭孔仪式通过回溯历史、雅俗共赏、礼乐交融和体态展演等环节,展现了伦理情感之发显与强化的基本过程;而家国同构的理念则成了伦理情感之延续的现实依据;通过对"礼""仪"关系的疏通,从而认识到仪式将人们被动的"使命感"化作主动的"仪式感"之过程,进而申发出对伦理情感内生之呼唤。基于对祭孔仪式的展演过程与伦理诉求的分析,"仪式"表现与"仪式感"的运用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孟子和萄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谐又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祭孔乐舞所体现的精神也正是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本文从祭孔乐舞的歌辞、音乐和舞蹈入手,深入分析和挖掘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对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徐复观,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独特贡献之一,就在于他细致而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中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法治思想相通之处。他认定孔子“创发了中国的自由社会”,孟子开启了“民主政治原则之端绪”,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却蕴含了专制之倾向,陆象山提出“尊重人格之尊严”,实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徐复观看到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补充意义,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9.
“德治”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界批评传统“德治”的意见多带有主观随意性 ,然而对“德治”需要作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公平评价。孔子关于“德治”的本义是“德治”与“政治”并举。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德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德治”与“政治”、“刑治”都是通过“礼治”实施的。传统“德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个性 ,因此对“德治”的批评应持慎重的态度。在当前实行依法治国的历史时期 ,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应当把“法治”与“德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祭孔仪式雅乐是为祭祀仪式的目的而服务,本文以祭孔乐舞在地方存在方式为线索,在滇建水地区的空间范围内,展现了祭孔乐舞在这一地区的历史风貌。通过对该地区祭孔乐舞的乐章、舞蹈、以及乐舞规制等内容的解读,阐述了国家意志通过乐舞渗透到地方社会的机制,国家通过乐舞操演达到教化民众,强化儒家思想巩固国家统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祭孔,经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三阶段,呈现了由盛而衰、分途衍化的发展轨迹。受到近现代政治、文化风云巨变的震荡,延续千年的传统政教体系撕裂:庙学结构解体、从祀制终结、孔庙功能重新定位。祭孔在新的历史语境里经历了分途衍化,在实践形态上大致发展为三个路向:一是现代政治场域中的官祭;二是由儒士、地方乡绅主持的民祭;三是学校从学祭到孔子诞辰纪念活动的开展。三种实践形态虽然发展极其不平衡,却也昭示了祭孔现代转型的多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6年7月9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协办的“海峡两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曲阜孔子故里举行。海峡两岸6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共发表40余...  相似文献   

15.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纪念日,以曲阜为中心,全国和海外一些地方举行大型、隆重的祭孙活动,在曲阜的公祭中,身着古服的祭祀者高声宣读:“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地缘政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主要包括: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地缘实力思想;以不结盟、睦邻、惠邻为主要内容的和平地缘思想;管子的地缘经济思想突破了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对外开放、通过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来达到影响别国政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日本存在偶像崇拜,具有神圣向度。日本暗斋学派积极实践祭孔仪式,他们的孔子观、道统观与祭祀观决定了祭孔实践的特色。其中,"孔子非王"论避免了孔子崇拜与日本神皇崇拜可能发生的矛盾;以道统传承为己任的信念促成了本学派先师的入祀;对祭祀"存气"及"报本"意义的重视使得仪式得以长期存续。对暗斋派儒者来讲,圣贤崇拜与祭孔实践代表了学派的自我认同以及作为"师儒"的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儒学作为价值信仰系统在儒者的生活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制度化儒学解体,文庙“庙产兴学”运动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于曲阜及其周边地区传教多年的美以美会等耶教组织开始谋求在曲阜城内置办教产,用于办学传教。一些孔府佃户及曲城居民出于信仰或生计之考虑,将房产卖与耶教,引发了一系列纠葛。为了促成纠葛之解决,孔府、曲阜县政府、山东省政府、外交部、美以美会及美国使署等组织机构纷纷参与其中,纠葛不断,由此勾勒出一幅纷繁复杂的法律、文化以及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19.
从根本上讲,孔子思想学说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的生命哲学.“天命”观、仁论、政治一文明史观、正名知言说是支撑起孔子生命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孔子“天命”观把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最高的和理想的形式.孔子仁论探讨了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本质上的分裂性和辩证地复归于整全的可能性,仁本身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既分裂又统一的矛盾性特征.以“文质彬彬”为理想社会目标的政治一文明史观,是孔子“天命”观和仁论的中介,也是使二者成为可能的历史一现实基础.孔子从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现实中经验到和体悟到的、并且理性抽象而来的正名知言说,是孔子生命哲学的归宿,并且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高度重视语言对于存在的意义的哲学家.对《论语》中孔子言语的理解,关键在于解读者个人的本己性体悟,引经据典式的解读不能激活孔子生命哲学、从而使其具有此在当下性质.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诀的传授须举行相应的传授仪式,其中心环节就是“盟誓”,师徒间授受经诀必须经过盟誓才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抱朴子内篇》中的盟誓主要是借鉴、吸收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盟誓,即“歃血为盟”等血盟.南北朝以后,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南天师道对传统的盟誓仪式进行了革新,制作出专门的盟誓仪式,称为“登坛告盟仪”,并融合世俗学礼制度,以“法信”的形式作为师徒传承的盟誓信物,取代了早期道教的血盟仪式.我们认为传授仪中的盟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盟誓的形式确立师徒传承的合法性;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尊奉“道”、“经”、“师”三宝,并以神圣契约的方式敦促道教徒遵守道门相关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