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9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2.
《学海》2021,(4)
中国共产党是先锋型政党。先锋型政党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主导性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基础。在历史上,是先锋型政党缔造了现代国家,并且一直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在社会基础上,先锋型政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始终代表社会中最广大群体的整体发展利益。因此,只有先锋型政党能够将民主与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民主求治理,通过治理来发展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型政党,通过组织化驱动,在主体与资源两个方面克服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天不足,形成了一种党建现代国家的模式,通过党的建设来推进国家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引领体系、支持体系和控制体系"三位一体"的执政体系,使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确立的"依法治国"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结论和必要政治形态。但由于对"人民主体"概念理解的缺失,现实中产生了种种疑问和歧义。本文力图从哲学、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恢复"人民"概念的本义,明确人民作为社会生活的实际承担者和现代文明的最高价值主体的意义,着重分析论述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指出人民既是民主的主体,也是法治的主体。"法治中国"的建设,人民不能缺席,不能被分解和虚化。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全国人民在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中,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这漫长而又艰苦的征途岁月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依靠强大的人格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种强大的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6):15-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经历了前后相继、创新发展的三大阶段:国家总体控制阶段、国家放权改革阶段、特色制度整合阶段。这种变革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政治领导核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把握客观要求、转变治理理念的行动结果。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变革仍需要坚持"特色制度整合"的原则,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调动、规范和统合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以有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1):5-13
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中国在追赶现代化浪潮中始终重视制度建设,并努力从制度建设中寻求和凝聚发展动力。执政党对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激发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足信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聚了更强大的动力。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人们不仅应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价值与使命等宏观问题,亦应解析其本质内涵、主要表征和研判标准等基础性问题。就本质内涵而言,它是制度主体对制度体系持以积极认知和肯定性评价,相信这一制度体系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进步,并能通过不断自我革新实现制度自身的长足发展。积极态度、制度体系和制度绩效是其三大关键词。就主要表征而言,这集中体现在主体对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自信、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激发出高度自信、制度自我革新完善能力彰显出高度自信三个方面。就研判标准而言,对制度的先进性有充分体认、对其未来趋势积极乐观、对其不足持以理性认知则是可以参照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1):201-205
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沿革,认为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崇尚法律的法治观念、制定彰显正义的法律制度、落实法律主治的治国方式。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文化发展的传承性、文化发展的开放性等四项原则;必须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与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实践活动,在近现代中国历经了"民族救亡""公共生活""国家安全"三大主题性的历史变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公共危机中,防控战役使全体国人不仅经历了一场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伦理道德观念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实拷问和洗礼,也生动展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阈下重塑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最大障碍来自生命、生态、生活意识的焦虑和无奈.建构以"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活安全"为内核,以"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科技赋能"为机制的社会公德建设体系,是充分展现中国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抗疫精神,建设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平安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不容易被遗忘的,尤其是那黑暗的篇章,医学史也是如此。 2008年5月25日,德国医药学协会(GFIM)将一枚代表医学领域最高荣誉的勋章授予给一名曾是纳粹党卫军医生的汉斯·斯维尔因,这在德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仅从医学科学与技术进步角度看,斯维尔因完全有资格获得这枚勋章,  相似文献   

10.
马英林 《中国宗教》2014,(11):31-31
"为主的缘故,服从人立的一切制度",这是圣经的教导。该教导体现了天主教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必将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根本准则是确立《宪法》的法律地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是国家法律的根本,是政府依法处理宗教问题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1.
家户小农:韧性国家的历史社会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21,(1):14-20
国家并非一个抽象的制度或者观念的共同体。国家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社会基础决定国家的制度和观念特性。从国家的社会基础来看,中国表现出韧性特征。这种韧性在中国国家形态的长期历史演进中,表现为国家在克服困境应对危机时的适应性、稳定性和自我发展性,以及由此实现的长期延续性。中国的历史是在家户小农的社会基础上长期演化发展而来的。家户小农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立生存、自我发展的韧性。具有韧性特质的家户小农,为国家形态的演进提供了延续和稳定的机制,包括小规模生产的适应机制、对国家政权低度依赖所形成的自组织机制、基于血缘延续的稳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社会主义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的人民性、价值目标的人民性和价值标准的人民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彰显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图书馆作为不同国家文化的象征,在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其室内空间的设计特征呈现出自身的特色。中西方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色。而这种差异并非是思维和创意高低的体现,而主要是不同的设计风格、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02年12月12日,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FB,简称“世佛联”)主席潘·瓦那密提先生主持仪式,授予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最高荣誉勋章”,“世佛联”秘书长南达萨先生、副主席差隆·威斯默先生、副秘书长颂达莉女士以及中国佛教协会特使明生法师、中国佛协国际部罗喻臻等出席授勋仪式。在授勋仪式上,“世佛联”主席潘·瓦那密提先生高度赞扬赵朴初居士的成就,认为他建立和推动了中国佛教徒与世界其他国家佛教徒之间的友好交流,加深了世界各国佛教徒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佛法在有情世间的发扬光大。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入世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和设计教育大国。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建成制造强国进而建成创造大国,中国政府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还作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历史经验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神圣"问题是人类文明中所有宗教、社会、国家、民族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但"神圣"概念却具有中国定义方式与建构路径及其"神"、"圣"关系,最后形成了中华文明中"总体神圣格局",建构为其中的制度宗教,以集中表达其超社会崇拜的特征,同时以扩散宗教来表达其非正式制度及其象征的超自然崇拜现象。而中国宗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在于超越杨庆堃的扩散宗教与制度宗教概念,植根中国社会现实,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总体神圣联系中,借鉴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制度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宗教问题重新开展脚踏实地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其前提是确立并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只有将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主角置于国家的最高地位,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才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作为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坚持不懈地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泰国佛教历史悠久。自十三世纪至今,佛教一直是泰国国教;它在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泰国的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并且是佛教最高赞助者。拉玛六世(1910—1925)制订的泰国三色国旗,其中红色象征人民和国家,白色象征佛教,蓝色象征王权。泰国文化,富有佛教色彩。佛教寺院,是早期泰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泰国的每个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王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21,(1):21-31
税收是现代国家形成的直接动因,基于纳税人同意的税收,使国家完成了从"掠夺之手"到"扶助之手"的转型。作为规范政府收支及运行的制度安排,财税体制集中体现了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以及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配关系。我国财税体制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变革,税制改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艰辛而恢弘的发展进程。一部税制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其最终的指向则是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一轮税改表明:税收反映了国家的汲取能力,更体现了国家的再分配能力;税收对国家建设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国家提供岁入,更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1)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推动国家治理趋向现代化,由此可以从政治学的三重逻辑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这三重逻辑分别是历史—价值逻辑、工具逻辑和动力逻辑。从历史—价值逻辑看,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和价值的合理性,是中国社会发展从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这一历史逻辑展开的关键节点;从工具逻辑看,改革开放意味着内敛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动力逻辑看,党是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的领导者,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