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课题产生极大兴趣,以致形成一个多学科的比较热。就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国内经历阶段上分析,许苏民认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由魏源开始中经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等,皆致力于中西政体的比较研究;(2)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3)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为契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和解决了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论传统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密切相关。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经历从气论宇宙观到进化论宇宙观再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尤其是李大钊"调和的进化论"及"调和之美"等思想,为辩证分析气论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前后,张岱年、冯契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推进气论传统的现代化。目前,全面深入推进气论传统及其宇宙观、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研究,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历史观的演进与变革,从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梯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则实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中西近代哲学的异同 1、总体比较较早对中西近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首推艾思奇。1933年,他著文以马列主义观点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战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史。艾文在中西近代哲学比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艾文认为中国近代哲学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一是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观念形态,而这观念常常是在不成熟的状态之下告终。其二是由于封建势力的残余依然存在,在哲学上表现为封建的哲学传统不断复归,主要表现是东方精神和祀孔读经的呼声又一天一天高起来。其三是文化发展的短促性和繁杂性,短短22年可以看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缩影。艾文还将辛亥后各个时期的中国哲学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5.
一是近代价值观的变革。价值观变革集中表现在新的社会理想和新的人生观理想要求用近代的自由原则取代权威主义。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权威主义的价值观。李大钊提出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的统一、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新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近代哲学史》应分为三编。为什么分三编?从整个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来考察:由龚、魏到早期改良派,是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准备阶段,是为第一编;从戊戌变法康、梁开始到辛亥革命孙中山是进化论盛行阶段,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第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文化转型,是指中国文化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确切地说,始于本世纪初。它表现为:突破以体用为中西文化定位的“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模式,而欲建构一种以西学为主导的“会通中西”的新的文化模式。这标志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的进一步深化,已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本文的论述将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切入,着重探讨这一时期文化转型的性质、特点。一、中西体用之争考察本世纪初的文化转型,必须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说起,因为它是本世纪初文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后高涨…  相似文献   

8.
中西近代哲学的交流、融合及演变 1、西学东渐的历程、影响及演变对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并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交流、结合的发展历史,梁启超、陈独秀和贺麟等人都先后作过回顾与概括。梁启超认为经历了三个不足,即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和文化上感觉不足。①陈独秀认为经历了三个觉悟,即学术觉悟(船炮器质)、政治觉悟(共和立宪)和伦理觉悟(个性解放)。②他们都看到,当时人们首先注意的是西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近代伪哲学变革,近代的几位主要思想家都曾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但相比之下,严复的贡献更大、更全面。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成就和不足、优点与缺点,都同严复有一定关系。他对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是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哲学走向近代化,开始创造性转化,明显受了西方哲学的直接影响。而近代“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这是严复在中国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哲学研究述评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特殊历史定势和融纳中西的全新思维视野,使近代哲学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人拟就近年来对近代哲学的研究作一述评,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的重视。一、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形态这一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往往认同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如出一辙:二人都赞同“俄式社会主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具有表层的合理性。然而,从深层推究,“俄式社会主义”终不过是实现马克思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方面,即在经由革命而建构的社会主义模式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见解迥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西体中用”派。其世界观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是宇宙运演的普遍规律。用这种观点审度近代中西文明,双方乃是落后与先进两种性质截然对立并且…  相似文献   

12.
深刻地比较孙中山和梁启超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孙中山和梁启超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他们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梁启超主要主张新民说.在道德修养论上:他们都认为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必然提高,所不同的是孙中山主张的是以修身为本的道德修养论,梁启超主张通过存养、省克等途径来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文化合璧论上:他们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但是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关于中国文化的优长之处,孙中山比梁启超有过更多的论述.此外,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要比孙中山全面和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中国步入历史的转型期,社会的古今转型、文化的中西碰撞、生活方式、视觉观念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古代文明转向现代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墨画发生了变革与振兴。面对中西文化的交融,艺术家所持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潜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拉开中西艺术的距离,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变法求新,借古开今并摆脱因袭摹仿之风。另一种是以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为代表,探讨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致力于中西的交流与融合,引西以润中,拓展中国艺术的领域并弘扬本民族的艺术精神。中国水墨画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与融合中,由传统水墨画向现代水墨画转型。港台现代水墨的出现要比中国内地的略早些,在香港现代水墨画的发展中,周绿云女士是女性画家的代表并且在现代水墨画发展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逻辑东渐与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哲学的变革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逻辑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变革以及将西方科学思维运用于中国思想领域的研究进行的。进而形成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两种形式 ,即“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思维 ,二者各执一端 ,均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适合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中西融通式思维。  相似文献   

15.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7,1(6):11-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实际进程、总体背景和基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时代的哲学变革所应当依据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深入解读、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哲学范式和解释框架,把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过程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之哲学回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也是深入考察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李大钊同志的著作中谈得最多的,莫过于时间观和今与古(现在与过去)关系的问题。从1916年到1924年,他先后发表了五篇直接论述时间观和今古关系论的文章。至于间接论述时间观和今古关系论的文章,就更多了。显然时间观和今古关系论是李大钊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比较系统地介绍李大钊的时间观和今古关系论;并分析其在中国哲学史上和在中国近代“古今”、“中西”关系之争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建宇 《学海》2011,(1):5-8
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为思想先导,以实践论、矛盾论为哲学依据、从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契机果断而又准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而近代一些重要哲学家则热衷于把西方自然科学原理和概念引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中来,从而使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思维模式和概念范畴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完成哲学变革的历史重任,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借鉴和运用还存在许多缺陷,因而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王立新近代英美传教士为了用西方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文化,实现中国基督化的目标,不仅热衷于传播西学,而且还从事了广义的中西文化融合与会通的工作,即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批判,并在比较和批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进行调和与嫁接。为此他们...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即古代哲学)的关系,是个范围广泛的问题。本文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西哲学的合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西哲学的合流。在近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西方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发生了贯串于整个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