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亚圣”孟轲曾于《孟子·尽心》下倡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语一出,万世千秋毁誉参半。誉之者捧上三十三层天,毁之者恨不置之于死地。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这位出身草莽、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本来自社会最低层,竟也怪罪孟轲的“重民”,大为光火。他勃然大怒地指斥“亚圣”,说:“使此老(孟轲)在今日,宁得免耶?”(译文:假使这个老头儿活在今天,他能保得住脑袋瓜吗?)毕竟是死去了两千年的古圣哲,无法满门抄斩,于是就尽量发挥皇帝的权力,“时将丁祭,遂  相似文献   

2.
天道观念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最早出现的意识形态。殷商时期以尊神著称,事事都要占卜,以求得神的旨意。周代商后,"敬德保民"思想受到重视,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尊神"向"贵民"转化,"神"与"民"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战国时期,"敬德保民"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从殷周到战国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尊神"转向"贵民"。  相似文献   

3.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4.
徐建勇  王成 《孔子研究》2023,(5):34-43+157
胡安国对《春秋》经文的注解,深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在《春秋传》中,他不但指出《春秋》“以三纲为本,以民事为要”,而且反复劝谏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方可邦宁。一是“重民力,役有时”。对于《春秋》经文中书写记载的民间徭役、军事演练和操习等事,胡《传》主张人君不仅要慎用、爱惜和保存民力,更要用民以时,不可肆意侵占农时。二是“急民事,谨天灾”。胡《传》常通过“天人感应”的天灾谴告说,告诫人君要心系民事,重视和关心民生民命。三是“赋税任其宜”。民之税赋方面,胡《传》以轻征薄敛为原则,认为国家应当根据不同时宜对民征收与返还,以恤民隐。  相似文献   

5.
魏代富 《管子学刊》2011,(2):118-120
1.而礼不使也 《内篇一·二》:“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案:此处脱“其”字。《晏子春秋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为“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未若加“其”字为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以下简称《校注》)以为脱也),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的: 例如:“与孟子性善说以及荀子性恶说不同,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所谓‘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即以性三品为前提而发。人性的上中下三品,即《实性》篇所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这种三品说的荒谬,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最恶心的是他对万民之性的论述,所谓‘民之为言固犹瞑也’的命题,是古代奴隶定义的中世纪再版,所不同的仅在于农奴须待教化而已。”(《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113—114页)  相似文献   

7.
荀子《非十二子》对子思、孟轲的批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里的“五行”,荀子没有明言是什么。唐人杨倞释为“五常”,是为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也表现于他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孔子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体现于他周游列国初到卫国之时,与替他驾车的学生冉有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以下凡引自同书,只注篇名。)孔子所说的“庶矣哉”,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卫国的人好多啊!”这是孔子对卫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并非是卫国的山山水水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并非是卫国的都邑建设新气象的人文风貌,而是卫国的熙熙攘攘的广大人群本…  相似文献   

11.
为怀念任继愈先生创建“中国无神论学会”和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大成就,我们重发任继愈先生于1979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一文。该文曾被指责在批判四人帮问题上不是在比喻、借用的意义上使用“宗教”这个词,而是把个人崇拜“真的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指责该文“提出用‘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来‘扫除宗教’的口号也同样是荒唐”。随着此文的被指责,无神论宣传也就陷入困境,从那时算起。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有神论、无神论双方的或经验或教训都是可以总结、也应该总结的。而要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仅仅是两句话:第一,该文明确指出:林彪、四人帮“不是宗教徒和神学家,也没有公开宣传宗教神学”。第二,该文主张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是真的,但并没有主张“扫除宗教”。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是与君本思想相对而言的,与君本思想强调以"君"为本不同,其强调以"民"为本。孟子作为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并从经济、政治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经济上孟子主张富民,政治上孟子倡导任民、保民、恤民和爱民。这些主张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独有的深邃性与全面性,使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极大的时代进步性。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孟子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语》“夫子矢之”之“矢”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章文虽简短,却号称难解。以往的解释,关于“矢”字,有誓、陈、指、直告之四训;关于“否”字,有不、否塞二义;关于“厌”字,有弃、塞二解。而歧义集中于对“矢”字的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既然“与门弟子语”,不必指天发誓,也不当用“下告上”之陈述语体,故“矢”训“誓”、训“陈”、训“指”均不可取。“矢”有“直”义,“矢之”之“矢”训直或正,纠正的意思。《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乚部》:“直,正见也。”段注:“《左传》曰:‘正直为…  相似文献   

14.
史晓风先生将新版《黄宗羲全集》赠送给温家宝总理,在附信中说:“吾乡浙江余姚先贤黄宗羲先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一册《明夷》三页);‘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十页);‘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五页)。诚为石破天惊、醒世骇俗之论。阁下就职演说中曾及‘黄氏定律’,黄氏之学术成就,毋庸赘述。本书主编沈善洪、吴光先生,虽未谋面,夙知均为笃学之士;浙江古籍出版社曾出版拙作《恽毓鼎澄斋日记》,以严谨称。故虽未细阅,已能判定其为赏心悦目之书,用敢割爱奉赠。如荷置之书斋,于宵旰勤政之余,浏览赏析,则不独先贤及今之有关诸君额手,仆亦感同身受矣。”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6.
<正> “三归”一词屡见于《论语》等先秦文献,历代虽不乏注释者,然而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确诂。已故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管仲有三归而富于列国之君,这件事前人没有作出适当的解释。按《论语·八佾》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官事不摄”是说管氏家臣众多,各职均备,不用兼职或代理。至于“三归”是什么,二千多年来还是一个谜。汉刘向《说苑·善说》云:“桓公谓管仲:‘政卒归子矣。政之所不及,惟子是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清武亿《群经义证》从这“台”字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他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管子·山至篇》‘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是齐旧有二台,以为贮藏之所。……《晏子春秋·内篇》  相似文献   

17.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18.
《天童经》有加句、加加句本 《天童护命妙经》1卷,撰人不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出唐代。或以为“南宋梁悟真扶乱降笔”,实非。按《云笈七签》卷122、《混元圣纪》卷9均载来真宗所制《天童护命妙经序》(一作《太上太清天童护命经序》),谓此经系“太清密诰(‘诰’一作‘语’,误),金阙真符(‘真’,一作‘诊’,误),素有前征,播于别录”。其“前征”之事,载《云芨七签》同卷《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述唐末昭宗景福元年(892)三月益州(指成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正名主张,显见于《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于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近也!奚为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阈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见.子路与孔子问答,关乎卫君待子为政事。对此,还可从《论语·述而》中找到另一记载,此即于贡与孔子问答: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相似文献   

20.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