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内容丰富、独具一格,其中包含了诸多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具有民俗学、音乐学、宗教学的研究价值。一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是举行道教斋醮活动时演奏的音乐。这种在海南省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宗教音乐形式,以斋醮活动为载体,历经了千百年不断地丰富、发展和传播,融合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论炼度仪     
在当今乃至历代道教缤纷多彩的斋醮仪式之中,炼度科仪一直是极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炼度科仪的历史悠久,传承绵远,流布广泛。道教徒不分宗派和地域,代代演习不衰。究其原因,在于其内涵着丰富的道教教理教义思想,宗教功能齐全,而且场面浩大,音乐优美,能满足一般信徒的信仰需求,因此,深受信徒的喜欢。无论是在普通黄道场中,还是在罗天大醮等大型斋醮道场中,炼度仪一般总是作为“压轴戏”,为整个斋仪的结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炼度仪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道教教义思想和道教科仪等多方面的认识。炼度科仪的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道教中人一…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一生撰写并整理了十多种、近二百卷有关道教斋醮科仪著作,被后人誉为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本文认为,杜光庭在整理各种斋醮科仪的基础上,对“自然朝”的提倡、对道场戒律的重视、对谢恩醮的设立、对“斋”的意义的阐发、对斋官职司的具体规定、对表奏上章的文饰等,为推动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的音乐。斋醮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著称。一、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5.
殷佳 《中国宗教》2022,(9):76-77
<正>一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是配合道场各种科仪活动所使用的音乐。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不过道教音乐的渊源显然远远早于此时,它是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而产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早期道教音乐“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现杂语”(《太平经》),更多体现宗教化、民间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宋代道教斋醮张泽洪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宋代是道教兴盛发展时期,赵宋帝王的尊崇和需要,使斋醮活动更加盛行,斋醮科仪愈趋完备。本文探讨宋代道教斋醮。以为抛砖引玉之作。一宋代道教斋醮活动的盛行,与赵宋帝王的崇祀颇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两宋时期,道教的斋醮科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斋醮科仪在北宋的变化主要是醮祭代替斋法成为科仪活动的主流,①而南宋则鲜明地体现在各种新道法对传统道教斋醮科仪的影响。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考察,伴随着斋醮仪式的变化,道教内部就"恪守古法"与"随俗行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由此而形成了崇尚古典与随顺世法的两大流派。以道教传世的经典来看,蒋叔舆、金允中可以说是维护经典与传统的代表,天心正法与天台东华派则有着强烈的征用世法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0.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①:戒律(戒条、律文、授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  相似文献   

11.
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祭祀仪式习称为斋醮,有关斋醮的一系列法事内容称为科仪。青词是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道教科仪常用的祭祀词文。青词是表达斋主心意的祭祀文书,有用青纸朱书敬献神灵的仪格,其颜色蕴涵着宗教象征意义。道教关于青词的撰写及投送,有青词式、青词关等科法规定,青词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学化表达,它蕴涵着道教的济度之“道”。  相似文献   

12.
论科教三师     
在道教斋酸科仪编撰文上,刘宋的陆修静,唐代的张万福、杜光庭,是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科教三师。本文探讨科教三师的主要成就,对科教三师在道教斋醮科仪编撰史上的贡献,作了较为深入的评述分析。指出斋醮科仪经典的逐渐丰富,科仪格式的日渐完备,是道教科仪思想渐趋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道教的称谓     
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法坛、道教神仙、道教教徒、道教宫观及丛林执事等若干方面。 一、道教法坛 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宗坛。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  相似文献   

14.
正无锡道教音乐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民间音乐、苏南戏曲等元素,形成了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积淀着江南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道教音乐长河一个不可小觑的支脉。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作为一种滋养心灵的文化形式,道教音乐同道教自身的源起、绽放、再生相依相伴,在传道慰藉、文艺中兴中,留下了波澜壮阔、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蒲亨强前言科仪通谓仪式,亦称斋醮、法事,是道教宗教实践的主要形式,其以综合性程式性的外在表演系统,集中而又艺术化地体现了道教理念,仪式音乐因兼具浓厚的宗教性和音乐性而代表着道教音乐的内核和本质。所谓宗教性,指仪式作为宗教的独特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17.
《进表》科仪,在上海正一道众多的斋醮仪式中,可以认为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仪式,通过“进表”,可将信众的意愿,上达天庭,以呈天帝明鉴,以希上苍保泰生者,超升亡者。法师通过不同的程序沟通于神、人、鬼之间。而音乐则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起到了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本文拟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对“进表”科仪作一尝试性探索,一方面能对上海道教音乐作局部性研究,另一方面可对于“进表”仪式有一个粗略的认识。道教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当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自寇谦之一改“撞金伐革”的局面,而以《华夏颂》、《步虚声》作标志,道教音乐发展至今已相当丰富多彩,历代地方高道的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继承和发扬道教的正当斋醮传统,满足信教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尽早尽快培养一批能主持道场法事活动的专门人才,经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在中国道教学院举办一期经忏科仪高功专修班。经过筹备,于一九九二年六月十日正式开学。六月十月上午九时,中国道教协会负责人及白云观监院前来参加了“经忏科仪高功专修班”的开学典礼。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有关领导莅会祝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14,(6):4-5
道教全真派高功法师是斋醮科仪活动的主持者、继承者、传授者。全真道士晋升为高功法师的仪式,称为“高功拔职”。图为5月29日,在鹿泉十方院举行的河北省道教协会,河北道学院首届道教高功研修班拔职大典。  相似文献   

20.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