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话太极     
闲来无事,秉烛夜读,看到一段有趣的掌故。周显王被强秦所迫,勒索九鼎,一筹莫展之际,向颜率诉苦。颜率说:“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来到齐国,拜见齐王,说:“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其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相似文献   

2.
闲话太极     
闲来无事,秉烛夜读,看到一段有趣的掌故。周显王被强秦所迫,勒索九鼎,一筹莫展之际,向颜率诉苦。颜率说:"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来到齐国,拜见齐王,说:"夫秦之为  相似文献   

3.
饵,本来是31鱼上钩的食物。但这一计谋已广泛运用于人类的相互竞争,古今中外的许多政要兵家争相运用饵的计谋。下举数例。 一,以地作饵张仪做了秦国的丞相,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亲自往见楚王。楚怀王素慕张仪才能,很高兴地接见了他。并问“先生光临敝国,有何见教?”张仪道,“臣奉秦王之命,大王若肯与齐绝交,与秦联盟,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怀王大喜,便与齐绝交,派使去秦受地。使到秦国,谁知张仪才说,“只是六里,怎会是六百里呢?”使者回报,怀王大怒,兴兵代秦,楚又大败,反而丧失了汉中之地。 二,以色作饵公元 16…  相似文献   

4.
我看辩论     
有人问:“天下第一伯”是什么?答:天不怕,他不怕,就伯当众讲话。古希腊著名寓言家伊索曾说过;“世间最好的和最坏的就是舌头。可谓“成也舌头,欧也舌头”。古人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语可以误国”之说;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也曾说:“一枝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现在又有人说:“舌头;黄金,电脑”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舌头独冠“三大武器”之首,足见口才艺术至高无尚的地位。辩论的目的是彰扬其理,否定谬误。从某种角度上说:辩论…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二十几岁的商鞅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当时他还在魏国,任国相公叔痤的管家,里里外外都料理得非常妥贴,很受国相的器重。后来国相病危,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向魏王推荐了商鞅,并再三叮嘱说:“大王如果不用他,就应立即杀掉他,以免跑到别国被他人重用。”可是魏王听了,并不怎么在意,国相见自己的一片忠心不被理解.顿生怜才之心,事后就劝商鞅另逃出路。哪知商鞅听了也不在乎,国相忙问他为什么。只见商鞅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就不会听你的话杀掉我。我又何必急于逃走呢!”国相见商鞅分析得如…  相似文献   

6.
一公元前221年,在秦国强大兵力的攻势之下,齐国灭亡了。关于齐国灭亡的经过,史书记载不一。据《战国策·齐策六》载:“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是说:齐王建被骗入秦,囚禁而死,齐因之亡国。《史记·田齐世家》载:齐王建四十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遇之共。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此说则以为秦兵压境,齐王不战而降,齐国遂灭。  相似文献   

7.
玄学笔谈     
什么是玄学,自来有太多不同的说法①,这也许是背景的差异,作为历史工作者,我在王十七年前,曾就“玄”的字面,对玄学的内涵,提出一个新的解释②。我们依据的,是扬雄的《太宝》,《太玄图》云:“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而张担的《广雅》也说:“玄,道也。”《韩非子·解老篇》说得好:“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老,万物之所以成也。放日:“道,理之者也。”当我们理解到“玄”的意义时,才能够认清这门学问到底是讲的什么。它追求万物之所然,追求万理之所稽。它所讲求的,只是天之…  相似文献   

8.
危险的答案     
狮子当上大王已经许久了。它高高在上,威风八面,说一不二。一天,狮大王当着大家的面提出了一个问题:“狮子是怎样当上大王的?”看着大家面面相觑的样子,狮大王接着说:“本大王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决不会为难大家的。大家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回答错了不要紧,我决不会计较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不少人对“道教术数”嗤之以鼻 ;把它同科技哲学挂起钩来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为了能够有一个比较确切的认识 ,我们不妨从其含义的发掘入手。一、“术数”由来与其意义的发明“术数”这个词汇由来已久。在古代 ,它曾经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概念。因为它的涵盖面相当之广 ,甚至连政治策略、权术也叫做术数。《韩非子·奸劫杀臣》篇说 :“夫奸臣得承信幸之势 ,以毁誉进退群臣者 ,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① 韩非子在此所谓“术数” ,即是就策略上来使用的。在他看来 ,一个国家的君王如果不精通政治术数就…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帝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次他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这是什么人”张回答说:“他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顺口答道:“就是二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这么写。”  相似文献   

11.
1991年秋季,赵朴老正住院。一天,我去看他,病房里没有客人,夫人也走开了,四周一片寂静。他靠在椅子上,面对着望不见窗外景色的纱窗。   他耳背,我站在门边他一点也没有警觉。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碰了碰他,他转过脸来,望着我高兴地说:“我刚刚作好一首诗。”说着便从桌上拿过一张印有“无尽意”字样的便笺,用圆珠笔写下了那首诗,边写边给我作解释。   “八十四年过,而今知免夫。遵医多饮水,阅世但观书。尚有平生志,还思老骥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   写到“而今知免夫”时,他说:“曾子临终时对弟子说:‘…  相似文献   

12.
古代社会的家教凝结了封建社会各种生活准则、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它是家长对子女所进行的有关道德、礼节、生活规范的教育。历代世家,名门望族和统治阶级思想家、文人学者都制订过有利于家门兴盛的教子方法,因此它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宣扬统治阶级伦理道德规范的。 首先,古代家教强调严格遵守封建伦理纲常,“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这“三纲”说的是做大臣  相似文献   

13.
财通心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日:“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现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相似文献   

14.
“供养”是古代汉语中固有的本土词语,使用在不同场合,有多种涵义,如:   《左传·昭公十二年》:“供养三德为善。”意为“培育、培养”。   《礼记·月令》:“ [季秋之月 ]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据郑玄注:“熊蹯之属。”意思是指奉养高层人士或长辈的衣食物品。进一步生发,则有如那著名的西晋李密《陈情事表》中所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说的就是赡养、侍奉等行为了。   翻译佛经时,译者借用古已有之的“供养”这个词语,来翻译梵文中的 pū janā和 pū jā等词语,赋予它特定的佛教内涵的涵义。大体上…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诸多篇章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其对《老子》语句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也体现为《韩非子》诸篇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老子》的文本给予例证和诠释,从而使得《老子》所阐述的抽象原理下贯于现实政治层面。在道物结构方面,《韩非子》否定了万物先天和谐的“自然”状态,由此,它否认了统治者的普遍贤能,洞察到“臣”的政治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非子》强调“臣道”应“顺上之所为”,从而将“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臣道有为”思想诠释为“臣道无为”。在《韩非子》中,作为“臣道无为”标准的“法”与“术”,一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智”的范畴,成为了具有神圣意义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又与“无为”关联,成为君主“无不为”的治理手段。《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不仅体现了法家哲学对“臣道”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臣道”观念在战国中晚期的凸显。  相似文献   

16.
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教与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思想家们常常论及的一个问题,表现在魏晋时期更为突出,照陈寅烙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法:当时“凡号称名士者其出口下笔无不涉及自然与名教”之问题。一、无不涉及名教问题之由来为了说清这点,先从“名教与自然”中的“名教”之含义说起。“名教”从广义上说是指一种由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礼教道德,如汉魏名士蔡器宗庙之议所说:“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后汉纪》卷二十六),南朝郑鲜之所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宋书·郑鲜之传》)。这里的“名教”具有名词特征…  相似文献   

17.
《荣辱篇第四》:故君子者,信矣,…··提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杨惊注:“隐,谓人不能隐蔽。”博山《苟子评注》:“隐,忧也。”按:“穷则不隐,通则大明”,即“穷则名不隐,通则名大明”,“则”后的主语“名”,蒙下“名弥白”而省。《儒效》篇(本文几只举篇名的,均属《苟子》本书):“(大儒)穷则独立贵名”,《君道》篇:“故君子之于礼也,敬而安之,…··提故穷则必有名”,与本篇“穷则(名)不隐”意同。杨注“隐,谓人不能隐蔽”,所释欠明,傅山说:“隐,化也”,则误甚。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  相似文献   

18.
胡阿祥 《学海》2003,(2):145-150
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国号中,“秦”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号。它不仅为后世诸多建国者所沿袭,还是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China(支那)的来源。考诸甲、金文及《说文解字》,联系秦人的历史传说,“秦”国号的秦来自禾名的秦。由于秦人祖先非子种“秦”养马、创业立国,故以“秦”为国号。秦国号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初,出现的地点在“汧渭之会”,最初的性质是周王朝的附庸国。由附庸国“秦”一统天下,秦国号的地位在逐步攀升。前207年,秦再降为王国之号,并于次年灭亡。又一般认为的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含有贬义,实属臆测,“秣陵”不仅没有贬义,反倒深具褒义。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秦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20.
素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历史上就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是世界上的著名百科全书,都把炼丹术称为化学的原始形式,前身或先驱。中国炼丹术起源最早,后来西传阿拉伯,再传欧洲,当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在那里演变成为化学科学。中国炼丹家活动在四川,贯串了中国炼丹术的始和终,活跃在炼丹术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炼丹原著,公认是公元二世纪五十年代问世的《周易参同契》。在这部书中,说到“惟昔圣贤,怀元抱真,服炼九鼎;化迹隐沦…”。“九鼎”就是《黄帝九鼎神丹经》和按此经炼成的“黄帝九鼎神丹”。《后汉书·刘焉传》说:“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