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我国大陆僧团中以研究戒律见长的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将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就是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自英国哲学家J·S·穆勒的《逻辑体系》(1843)问世以来,社会科学哲学一直是西方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主题之一。不过,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六十年代以前,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支配着社会科学哲学领域;六十年代以后,人文主义社会科学哲学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11)
在纪念太虚大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不禁想起了他为办僧教育奋斗一生的丰功伟绩,大师生前创办和主持的多所佛教院校,为佛教培育了大批优秀僧才,我闽南佛学院即是其中的一所。每当人们思念大师的业绩,莫不肃然起敬,他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大师离开我们已四十多年了,祖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不同了,历史的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前次对当前僧教育提了要有保证学习的体制和应机施教的教材的意见,但是过后一想,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值得注意的事项,也不应该忽略.  相似文献   

6.
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国佛教的未来,是百年大计。赵朴初会长199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在佛教界引起了广泛共鸣。在跨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办好佛教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佛教人才,已成为当前佛教界一致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期刊发济群法师、净因法师的文章,反映了佛教界中青年法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暴风骤雨般的剧变,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恍然惊醒,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图强"的经世之道,并希望通过思想界的一场"革新"来达到"救国"的目的,儒学在这场思想变革运动中逐渐衰微。然而,随着儒学的衰落,近代佛教却迎来了复兴的契机。但当时佛教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却严重制约其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在严酷的内外环境下,以月霞为代表的华严僧人们纷纷将兴办僧学作为复兴佛教的首要措施,他们所创办的华严学校为近代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僧才,这些杰出的学僧们在近代佛教的复兴道路上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9.
前不久,湖北荆门市政协将尘空法师灵骨送到鄂西古刹玉泉寺。该寺住持明玉法师,亲率两序大众迎接,建塔疫奉,以竟一代高僧叶落归根遗愿。尘空,俗名王宗义.湖北荆门塘坡人,1908年生,年10岁,依福惠法师被剃于当阳王泉寺,踢法名演林,号尘空。在寺经过八年私塾学习,18岁往沙市意华寺受比丘戒,次年回玉泉寺,时往宜昌地区各寺参学。1929年7月,考入由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在大师指导下,开始教理教史的学习。此后18年一直追随大虚大师,并深得大师的赏识。1930年秋,由公费转入北平(北京)柏林寺世界佛学院教理研究院深造。时…  相似文献   

10.
李虎群 《法音》2005,(7):28-32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是当时佛教改革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生长寒门,二岁丧父,五岁母亲改适,遂依外祖母于道庵;于十六岁出家受学,十九岁西方寺阅藏悟得般若玄旨,自此以迄五十九岁圆寂,四十余年间两次赴日,远游欧美,宏化南洋,举凡台贤禅净、法相唯识以及世间诸学,莫不以大悲之心、般若之旨统而摄之,洋洋乎成七百万言,三教九流无不旁涉。近代佛教风雨飘摇,太虚大师发大悲愿予以拯拔;力倡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而又认为住持佛教,应靠三宝,三宝之中,僧宝第一,故大师一生以建僧为务。其核心就是他的僧教育思想,有大量的著述[1],…  相似文献   

11.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佛教发展史就是一部"得人"史--"得人",则兴宗立派,光宗耀祖;不"得人",则门庭冷落,影响式微.而"得人"之关键,则在教育.面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以寺院为基地的传统僧才教育体系已明显不适应于新的僧才培养要求.佛教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宗教,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要求新的僧才培养以僧教育为本、俗教育为枝,两面开展,兼收并蓄,庶可使佛教更真地、更深地契入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鉴古可以明今 ,观往可以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 ,早就深明这一道理 ,历代皆设有史官 ,记载时事 ,编撰历史 ,既留下人类活动的雪泥鸿爪 ,又为现实的政治提供借鉴。史官被称为“素王” ,足见其作用重要 ,中国人极其重史的文化传统 ,自然影响及佛教 ,自南北朝以来 ,出现了一类专门致力于教史僧传编写的“史僧” ,如梁释慧皎、宝唱 ,唐释道宣 ,宋释赞宁、志磐 ,元释念常、觉岸 ,明释幻轮等 ,皆以撰写教史僧传名世 ,留下了《高僧传》、《比丘尼传》、《续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数十种教史…  相似文献   

13.
释广声 《法音》2012,(7):20-24
一、引言眼下汉传佛教的僧团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深层的。表面的是进入新闻的,而深层的只存在于僧团内部,其危险性仅有一些明眼之士才有觉察。现象多种多样,但其性质不外乎是在思想言行上要么直接违背佛戒祖规,要么不遵行佛教核心教诫或者教诫的精神。而那些行为失检的僧人中,既有目不识丁的,也有佛学院毕业的,更有住持一方的。  相似文献   

14.
方华 《法音》1994,(11)
赵朴初会长强调要“抓紧培养佛教人才,提高整个佛教界的素质,这是关系续佛慧命,关系中国佛教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必须唤起各民族佛教界的大德长老和各级佛协组织的高度重视。”这是具有前瞻性的主张。中国佛协已把“培养人才,提高僧伽素质”做为中国佛协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也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我们佛教界应积极响应这一决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前僧教育应继续强调加强学僧的道德教育.这是关系到佛教教育的成败问题,这方面,已有人提出“学修一体化”的主张,是明智的.是合乎佛教人才的成长。以前…  相似文献   

15.
杨文会被视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开创者,原因之一是他开启了近代佛教新式僧教育的序幕,这与他参与其中的近代东亚佛教现代化运动有着很大关系。出访欧洲的经历以及与南条文雄、达摩波罗等人的交流,使得杨文会的僧材培养理念与实践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僧材培养模式。他强调对现代佛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构建了以新式教育制度为框架的僧教育体系,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弘法能力、能够担当振兴佛教重任的僧材为目的的祇洹精舍,从中走出了欧阳竟无与太虚两位民国时期居士与僧伽的代表人物。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与实践开创了近代佛教僧教育的新局面,为民国的佛教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读戒圆法师《当前僧伽教育之管见》一文,油然生起一个同样感觉,特别对当前僧教育的学制和教材,还有一点管见之管见.第一,学制是保证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统一阶梯,在教育方面是极重要的.如普通教育,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规定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这是国家统一的学制.它的优点,能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从下到上,从小到大,是一套完整而符合实际的学习制度,很收实效.然而我们僧教育呢?拿最近的情况看,各地有培训班和佛学院的设立,也有一个年限,但是自发的,它只能负责它那一个地段,课程也由它自行决定,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没有一个全面的统一的明确目标.学生程度不一,要求不一,以致教师上课难,学生听课难,当然收效也就不够理想.大家都知  相似文献   

17.
僧肇的“空”,是“不真空”,即“性空”,具体包括“法空”、“智空”和“智法俱空”三层涵义。僧肇“空”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在意识层面的消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僧制改革模式与现代丛林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僧制改革模式与现代丛林建设邓子美一、珍视近代僧制改革启示,跟上佛教现代化步伐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佛教现代化尽管为佛教界内外所普遍赞同,但恰恰是人的现代化方面,至今仍与百年前差别不很大。这既表现为信众的宗教需求大多仍停留在超生荐亡诸层...  相似文献   

19.
何绵山 《法音》2005,(6):27-33
从1948年慈航法师于中坜圆光寺开办台湾第一所佛学教育机构——台湾佛学院至今,台湾已开设了八、九十所佛学院所[1],今天有影响的仍有三十余所。台湾当代佛教的兴盛与台湾佛学院所联系密切,当代台湾佛学院所的崛起,提升了台湾僧人的素质,培养了台湾大批佛教人才,促进了台湾宗教师资的养成,开拓了台湾佛教徒的视野,对台湾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台湾佛学院所的崛起,首先表现在佛学院所分布广泛和数量众多。目前较有影响的佛院所约有30余所,其分布如:台北的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2]、天台教学研究所、法光佛教文…  相似文献   

20.
审美价值的民族化是油画在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和必经之路。中国近现代油画的发展历程即是母体文化认同和文化反思的历程。对此,与江苏关系密切的众多优秀油画家在绘画语言、意蕴表现以及文化价值体认等方面,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有益的启发。研究近现代江苏油画发展,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大致脉络乃至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