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高达1.6亿。高血压的严重后果是心脑血管血栓性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发生率的显著增高。大量的证据显示,每天100mg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性事件,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1/3,脑梗死发生率下降1/4,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下降1/6,国内外指南均明确规定有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用阿可匹林。本文就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应注意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发展可导致重要器官的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提倡理想的降压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应当具有一定的器官保护作用,降压的获益体现在对器官的保护及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降低方面。  相似文献   

3.
降压达标对器官保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发展可导致重要器官的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提倡理想的降压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应当具有一定的器官保护作用,降压的获益体现在对器官的保护及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降低方面.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即使是经过了治疗,仍较正常人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其首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国内及国际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随着卒中预防领域内几项关键性的临床试验(ESPRIT、CHARISMA及WHS)的公布,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写作委员会对2006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新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对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适当地应用阿司匹林,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缺血事件,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即使是经过了治疗,仍较正常人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其首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国内及国际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随着卒中预防领域内几项关键性的临床试验(ESPRIT、CHARISMA及WHS)的公布,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写作委员会对2006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新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对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适当地应用阿司匹林,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缺血事件,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简单而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合理应用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可以大幅度减少病死率或致残率。阿司匹林既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同时也是抗栓治疗的基石,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合用,成为抗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栓治疗是一柄双刃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必须合理、有效、正确地应用。有效抗栓治疗同时,尽量避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焦虑抑郁不仅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也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及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抗焦虑抑郁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还可以减少降压药的用药剂量,增强降压药的疗效,而且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现就有关焦虑抑郁和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抑郁症高发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血管疾病已超越恶性肿瘤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血压水平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高于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摄盐过多可能是现代社会高血压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人类进化角度揭示长期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的历史根源,进一步阐明限盐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心脑血管疾病已超越恶性肿瘤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血压水平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高于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摄盐过多可能是现代社会高血压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人类进化角度揭示长期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的历史根源,进一步阐明限盐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要点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抵抗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和脂肪酸环氧化酶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激动剂血栓素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也有一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有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和临床缺血事件不能被抑制。阿司匹林抵抗通常是指阿司匹林治疗未能引起预期的生物学效应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或未能预防血栓事件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及非血小板依赖血栓形成途径等有关。临床医生应该了解这些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因素,规范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适当地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降压治疗的决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降压药物有了很大发展,高血压的控制率仍很低下。降压治疗中还存在包括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的许多误区。目前已取得的共识是:降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来自血压控制。因此,非常重要的是要达到血压的有效和长期稳定的降低。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线血压、伴随的临床状况等,因人而异地选择副作用小、降压效果好的药物,提高顺应性是改善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糖尿病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未加控制的妊娠期高血糖可对母子产生极大的围产期和远期危害。妊娠后糖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妊娠期血糖的管理和控制与非孕期不同。GDM一经确诊,应及时干预,加强母儿监测,控制妊娠期血糖,以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围生儿结局;产后对母儿严密随访,异常者给予相应处理,以减少或延缓产妇在产后发展为成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及预防子代发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痛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各种传统医学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传统中医对高血压痛的病因机的阐述,应用中药内服、外服、针灸等临床效果观察,蒙医辨证分型论治高血压病;藏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临床采用的金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壮医特色壮药内服,壮医药线点灸刺血疗法对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以此说明传统医药治疗方法对改善高血压病症状较明显,其治疗手段多样,副作用较小,降压效果平稳持久,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聚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综合征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聚集状态,包括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等,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肪因子、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提高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有助于从整体观念出发防治肥胖带来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6.
调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状况。通过对原住院患者随访,对内科门诊、专家门诊和社区门诊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服用阿司匹林的有关资料,根据阿司匹林的应用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为服药组:患者规范或不规范服用阿司匹林;2组为未用药组:患者从未服阿司匹林。共1885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925例、冠心病711例、冠心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存249例。患者来自住院随访患者567例、内科门诊882例、社区门诊436例。全组1885例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组为1226例(占比例为65.1%),其中,规范服用阿司匹林957例(50.8%),不规范用药269例(14.3%),未服用阿司匹林659例(34.9%)。阿司匹林在本调查地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率较高,用药的依从性较好,但和阿司匹林规范化应用的专家共识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Hypertension is an established risk factor for stroke. However, prior to such a major clinical event, hypertension exerts a more subtle impact on the brain that is revealed by diminished cognitive function. Studies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people with high and normal blood pressure levels have shown that high blood pressure or hypertension is related to poorer performance on tests of attention, learning and memory, executive functions, visuospatial skills, psychomotor abilities, and perceptual skills. Hypertension is also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ecline. Variables that may alter (i.e., moderate) the relation of hypertension to cognitive function include age, education, sever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presence of concurrent diseases. Although hypertensives are not clinically impaired, their diminished levels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could affect their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Various brain mechanisms may explain the relation of hypertension to lower levels of cognitive function.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ypertension and cognition is critical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