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埃及的穆斯林与科普特基督徒共处长达十四世纪之久,双方关系一直比较复杂,既存在摩擦又相互需要,矛盾冲突与融洽和睦并存。二者在信仰层面上确有差异,在某些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不同,从而引发一系列以宗教冲突为表象的社会问题。但这些冲突与纷争背后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者承认,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矛盾,甚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矛盾也不会消失。作者分析了“差别”、“对立”、“矛盾”、“统一”等概念。他说,差别是产生对立的基础和前提,但并非任何差别都直接是对立,只有那些出现在同一客观关系中因此是相互排斥、互为前提的差别,才能成为对立。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也就是表现为矛盾。不能把对立和矛盾这些哲学概念和社会对抗、阶级利益的敌对混为一谈。对立面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矛盾的性质和类型,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取决于所有制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立面就社会方面来说是以统一的和一致的运动趋向为特征的。作者不同意“发展一定是从统一走向对立面的斗争,然后走向新的统一”这种观点,并对它作了反驳。作者分析了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目前在世界舞台上是以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这种特殊的阶级斗争形式表现出来。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特点在于:这些矛盾的解决不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需要对任何社会集团采用暴力,而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逐步改造,使各个不同方面相互接近,使新因素在旧因素中和平地成长起来,而导致旧因素的根本改造。作者说,飞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飞跃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飞跃具有新因素在现存关系中逐步改变、逐步成长的性质。作者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一般非对抗性矛盾的方法,是我们生活的法则,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考察需要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而一定时代的世界格局是世界历史的横断面。当今世界的总格局,是由三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力量形成的“两个并存”的局面。这就是由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相并存,发达和不发达两种社会状态相并存。这两个并存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矛盾运动及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韩璞庚从特殊文化寻求绝对的努力中,便产生了文化的冲突,产生了文化概念的二律背反。主观与客观、理智与直觉、知识与价值的矛盾关系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其结构形式中都表现这些矛盾关系,但双方各自拥有自己的观念、标准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心理健康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含有可能导致心理疾患和阻碍心理健康运动的固有缺陷。造成这种利弊并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存在着时代差、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均衡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或曰明清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政治上,多种社会矛盾的纠葛和冲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社会变革和社会瓦解的局势;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经济日趋衰败下去,另一方面破土而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却顽强地生长起来,构成了新旧混杂、死生并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文化思想上,既尖锐地批判传统文化思想又全面地总结传统科学文化,既护卫中国文化传统又热情地欢迎新异的西方文化,形成了“坐集千古之智”的文化总结和创新的发展局面。一言以蔽之,明末清初时期所以特殊,就特殊在它为呼唤新时代的到来而宣告旧时代行将结束。但后来的中…  相似文献   

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结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有几个特点:(1)实现更高的同一是目的,斗争是为了达到新的同一。(2)处理这类矛盾,一般应强调同一性,应把它摆在突出的地位。这有利于矛盾的缓和和解决。(3)解决这类矛盾,也不能忽视斗争。但斗争不能妨碍团结和统一,而是要加强人民的团结和统一;要通过斗争,实现在新的基础上的同一性。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3):38-45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出现的经济瘫痪、行政僵化、乡土损蚀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性的主张"。1949年后,乡村社会经历了多种改造,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断裂,乡村经济的断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得到了修复,而社会与文化的断裂问题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乡村居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摇摆不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向市场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矛盾凸显出来,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原则的分离和相悖发展,也体现在伴随"乡村大流动"而出现的二重性生活方式和二重时空场域的断裂与冲突。乡土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乡村转型中的文化矛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在重建乡土的实践中,遵照互惠原则和共识原则既重要也必要,因为这两个原则是乡村共同体实现关系均衡和社会团结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前人论及唐太宗与佛教之关系,历来有二说:一谓太宗弘赞佛教,如欧阳修曾责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一谓太宗实不以信佛见称。对唐太宗和佛教之关系的看法,何以大相径庭?盖因有关史料往往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就见仁见智,各持一说了。其实,这些史料之间的矛盾,并不在于对同一事实记载上的出入,而是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对待佛教的态度本身存在的种种矛盾。概而言之,一为太宗对佛教的政策在他一生中前后有矛盾,二为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政策有时又有矛盾。因此,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有唐一代奉行儒、佛、道三教并存的政策,唐太宗正是这一政策的奠基人。但三教并存不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部存在着一些伦理价值的悖论,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德性与利欲的冲突、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对立统一以及君民关系的和谐与紧张。民本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正是这些矛盾构成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导向作用。研究从价值观的概念、结构、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以往价值观研究进行了分析。价值观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差异,但仍可提取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本质。价值观的结构在早期存在较多的结构类型,并存在混淆和界定不清的问题,后期的价值观结构研究开始逐渐凸显文化特性。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哲学思辨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发展到较高实证水平的测量法和实验法,目前正在向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法发展。未来价值观研究可在文化层次、社会层次和个人层次上,对现有研究进行继承和突破,揭示出价值观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在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时候,必须从一定的方法论要求出发。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过去社会形态的矛盾的质的特点。在社会中有着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起作用的矛盾。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它们都有特殊的表现。例如,不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出现过同样一些矛盾,但是,它们有着根本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发展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一种方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这种矛盾则表现为另一种方式。如果不作这种区别,如果在分析矛盾时不考虑到这种区别,便不能揭示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针对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一文(译文见本刊1964年第12期)而写的。作者反对维亚克列夫把矛盾的本质主要与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联系起来,把矛盾的本质的表现主要与对立面的相互排斥联系起来。他认为,随着条件、特别是矛盾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现象中被提到首位的或者是对立面的分裂为二,或者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在不够成熟的矛盾中,统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而在成熟的矛盾中,“斗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个命题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抓住了任何矛盾的最本质内容,表现出一切矛盾的一般结构。他认为辩证矛盾的结构中包括: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矛盾中统一因素和“斗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由于矛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他反对把一切对立面都归结为两极的对立,而认为事物通常只是在其中某些特征方面是对立的。他认为统一有三种表现,即不可分离性、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统一在矛盾中也是能动的本质,而且是冲突和“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差别是处于可能状态中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他还反对维亚克列夫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而肯定外部矛盾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治的三对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钧 《学海》2005,(3):21-25
中国法治面对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比如 ,从目标和现实的关系看 ,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但足以支持法治的历史资源缺乏、现实基础薄弱 ;从社会结构看 ,法治滥觞并发达于移民社会 ,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本土社会 ;从法治的推进看 ,司法独立的必然趋势要求高素质的法官共同体 ,但这方面还远不适应 ,等等 ,这些方面都是有矛盾的。本文仅就这三对矛盾略作分析 ,就教于方家。必然选择和现实基础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2 0多年来 ,中国社会分化在主体、结构、功能、文化等维度上 ,社会流动在空间、社会地位等维度上 ,都不断地加速、加剧和…  相似文献   

15.
医患认知差异的因素分析与调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认知差异是指医生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对同一事实和现象的认知之间的差异、矛盾与对立,它是导致医患冲突的深层次诱因。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医忘双方社会角色意识的差异以及医患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三方面分析了医患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从转变角色意识、相互理解和配合、有效的双向沟通以及尊重双方的人格和权利几方面提出了化解矛盾、认知趋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借鉴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失范(anomie)概念,来理解在日益非人格化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代主义、享乐主义、大众文化和多元价值所造成的文化矛盾、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落等问题;探讨在传统宗教价值衰落之际,现代人找回信仰的根基和归宿,并重塑文化聚合力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利益矛盾──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沈学明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动,各种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社会发展呈现两大明显趋势:经济全球化;文明一体化。全球化与一体化使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各种文明空前开放,也使同一文明中的各类因子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空前整合。各文化之间的开放和文明内部各因子的整合在文明演进中必然导致的文化现象就是价值冲突。在所有价值冲突中,伦理价值的冲突表现得最为深层也最为激烈。在开放和整合的文明背景下,现代中国伦理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和伦理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文明的诸种价值形式之间的冲突。由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以上两类价值冲突又聚合为古今伦理的激烈…  相似文献   

19.
中英文《圣经》翻译中本体论和人性论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人民的生存方式,而且也是他们的思维甚至审美的模式。不同文化自有不同的思维,即使是对同一事物,同一理论,在翻译挪用中,也会留下各自不同的印记而同它的模式保持蛛丝马迹的联系。当圣经被译为不同文字,而与不同国度的社会信仰熔铸在一起的时候,同样表现出各自思维的特色或者说文化的特征。圣经中英文本在本体论上道与word,人性论上罪与sin翻译的不同,同样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城乡文化心理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与乡村民众的心理与行为的差异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显得尤为显著,形成城乡心理与行为差异的众多因素之中,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影响并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人格、情感定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因此通过文化的视角,利用文化心理学这个载体,在文化心理学的视域下来探讨文化与城乡文化心理的关系,文化与城乡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以为更好的理解和解决当代出现的城乡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