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忙晕了!”     
《天风》2015,(10)
<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在路上遇到熟人,会打招呼问:"最近忙吗?,,对方下意识地答"忙!都快忙死了!你呢?"那人随之呼应:"怎么会不忙?忙晕了!"其实,问的人未必真的关心对方忙不忙,答的人也未必真心回答。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相视莞尔,至于真的忙不忙,天知道!"忙",如今成了国人见面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反映的却是现代人的一种真实的生活情状,更是一种伪状态。有些人是真忙,但并不是时时刻刻忙,而有  相似文献   

2.
刘宗昌 《天风》2008,(2):15-15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就是这样。比如,"快餐"、"速溶食品"、"高速上网"、"高速列车"等等,我们如今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并不是不好,其实"快"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的享受。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有谁还愿意生活在蜗牛的国度里?我们愿意"快",我们不  相似文献   

3.
忙迫与从容     
正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马和之的《闲忙图》,画一个老渔翁在河滨树下织革履,鱼篓斜倚树根,一片闲适景色。命名典雅异常,取忙迫之中,心神安适从容之意,对当今的生活情趣,真有无穷的启发。现在的生活情趣,只剩有一个"忙"字可以存在了,大家见面,第一句话总是近来"忙"得如何?我去参加一个宴会,一位老友不终席而要去,向大家一抱拳说:"对不起,我还有三个场合得去应酬一下!"他匆匆离去之后,我不禁大惑不解,真的忙到了这种地步了吗?人生趣味尚存几许?  相似文献   

4.
刘行 《天风》2014,(3):I0001-I0001
<正>《小康》杂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中开展了关于"2013年个人年度心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身轻,心却不堪重负,有人"身累"心不"累","累"并快乐着;有人"累"有回报,也有人"累"而烦乱,不得法、不快乐,更谈不上回报了。"身累",大多是压力,为"吃、穿、住、行"奔波之累。但世上大多数人还是"心累"。"心累",有的是源自情感,家庭、婚姻、不良情绪;有的是太过计较,小肚鸡肠;有的是贪恋钱财,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参提前6:10)。"人生无处不挣扎",看来,不累的人还真的难找。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现象确实值得研究.社会研究中的许多范畴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各项任务都与此有关.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大众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特点是包括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心灵生活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6.
鸡鸣和犬吠     
正《老子》第八十章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小国寡民"的理想。但我们的政治设计却是"大一统",我们现在也在强调大国崛起。我们历来称呼自己为泱泱华夏,我们中国人的血统里有"大"的基因,"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似乎从来没有唤起我们内心的热望。  相似文献   

7.
我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整天忙和累,最后自己都忙成病人了,很少去思考一些更高层次或者更长远的问题.刚才赵主任讲了好的医学的五个标准,还有何裕民教授对好医学的想法,现在我想谈谈我对好医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吃个豆腐     
正中国人发明了豆腐,这一点确凿无疑。尽管,汉淮南王刘安炼丹偶成的典故不太可信,但至少在宋朝,豆腐已然普及。中国人对豆腐的厚爱也由来已久,若不然,不会把豆腐和著名美女并列一起,取名"豆腐西施";更不会把占女人便宜说成"吃豆腐"。试想,"吃豆腐"换做吃别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只喜鹊停在墙头。太阳暖洋洋的,衔草筑窝忙了一上午,它有些累了。喜鹊刚把嘴里的草放下,想换口气,一粒草籽就刚好在打哈欠的空当里,一不小心掉进了墙缝里。几天后墙头钻出来一个绿色的小脑袋,在风里左摇右摆。几场春雨后,"小脑袋"迅速膨大了,成了一丛长在墙头的小草。小草和墙开始争地盘争阳光,摩擦不断。  相似文献   

10.
打湿的人生     
正有一段时间,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旷地带,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吧,"师父说,"但我可以用一只手掌遮住整个天空。"弟子无法相信。只见师父用一只手掌盖住了弟子的双眼,问:"你现在看见天空了吗?"继而,师父把话题一转,说:"生活中,一些小痛苦,小烦恼,小挫折,也像这只手掌,看上去虽然很小,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希望在生活美学里,"美"不再虚无缥缈,不再只是学者专家口中的一些理论,我们希望"美"能够踏踏实实在我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西方人常常讲"景观",就是说你的住家有没有风景。当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个空间,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条漂亮的街道,行道树绿油油的,便叫作"景观"。大家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住家,看看从窗口望见的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刚从欧洲回来,有个好朋友将台北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中国人最喜欢"一"。譬如"吾道一以贯之",能见出这个人的坚决,多么鲜明,又多么忠诚;又如"天下定于一",所以叫"定一"的人特别多,如陆定一、符定一等。有了"一",就有了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我觉得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其实都是人生现象,它们反映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道理。我最喜欢举的例子是我在北戴河看到的一个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主事者将4种不同颜色的球,红、黄、蓝、白每样5个,总共20个,全部放进箱子里,参与者从里面任意摸出10个球。  相似文献   

13.
小棉袄     
正妈只生了我一个闺女,她很满足。她常说:"闺女好,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而我这唯一的小棉袄却并不暖和,长大后越走越远,远到几乎只成了妈心里的一个念想。然而提及我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妈还是很满足,总乐呵呵地说:"闺女好,虽不能贴身,但是贴心啊,走得再远心里都有娘。"如我这般的好闺女、小棉袄,"远、忙、孩子小……"却都成了不能经常回家看看的冠  相似文献   

14.
<正>"心理理论"这四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字面意思来看,心理理论只是将"心理"和"理论"组合在一起,这就很容易让大家认为它是指代心理学概念中的所有理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心理理论是一种能力。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吗?""他这样做合适吗?"心理理论虽然不是读心术,但  相似文献   

15.
学佛的好处     
人生在世,除了需要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谈谈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一点好处。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须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了。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  相似文献   

16.
只差一阵风     
正小区附近的街道有两家麻辣烫店铺,一家名叫"全味德",另一家名叫"张记",这两家麻辣烫店铺挨在一起,"全味德"每天座无虚席,而"张记"则无人问津。我常在下班后去"全味德"吃麻辣烫,每次去的时候,都要坐着排队等号,刚开始等得很不耐烦,不过看到很多人排队,有  相似文献   

17.
姚国营 《美与时代》2014,(11):96-96
在当前社会,人们唯金钱至上。人的欲望无止境的今天,人们为名忙,为利累,难脱一个“欲”字。人身心疲惫,形体损伤,何谈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林语堂说:“美国人闻名的伟大劳碌着,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悠闲者”。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关心休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人们的需求结构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当我看到和中华文明同年龄的文明逐一消:失在废墟之间,就觉得我们的祖先真不容易。但是中华文明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环顾现代文明,很少有东西是中华文明创造的。为什么近几百年中国大大地落后于西方?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整体形象连我们自己都不太满意?中华文明的毛病究竟存在于哪些方面?走了欧洲的96个城市后,我归纳为四点。  相似文献   

19.
弋杨 《中国宗教》2012,(9):78-80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有着2700年历史的城市。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历史悠久,所以,"2700年"不是打动我的理由。"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的出生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  相似文献   

20.
不要忙     
晓洁 《天风》2007,(24):7
偶然看到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在院子劈柴,汗流浃背地干了一下午,柴却劈得很少。邻居看他工作了老半天,好奇地问:"你在忙什么啊?"他摇摇头指着那一堆木柴说:"忙了一下午,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柴了,我简直劈不动它。"邻居看看那些劈不开的木柴,笑着说:"让我瞧瞧你的斧头。"他接过去看了一下就说:"难怪你会这么辛苫,你看,斧头上的刃口都钝了,先把斧头拿去磨一磨,那就可以省去许多力气。"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