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海燕同志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的《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杜文)一文,对国家经济职能改革问题作了有益的研究。我同意杜文中关于弱化现行国家经济职能的观点,但是,杜文关于列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改革是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开始弱化,还是意味着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或途径发生了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当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来认识,仅仅囿于现象形态的讨论,是很难把问题讲清楚的。我基本上同意“弱化”说,但我认为,把握国家各种职能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一般规律出发,这就需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哲学的和历史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到如何认识国家经济职能问题。杜海燕同志的文章《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杜文),对改革中的国家经济职能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成该文所得出的体制改革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弱化这一结论。为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杜海燕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4.
读《哲学研究》今年第2期杜海燕同志的《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一文,颇受启发,但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即国家经济职能发展趋势“弱化”问题,提出商榷。杜海燕同志认为,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表现在国家“以中央计划者、生产资料全权所有者和国民经济总经营者的身份直接干预和控制整个经济,决策和直接支配企业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澄清近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对国家政治经济职能的模糊认识。一、问题韵提出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开始弱化,还是意味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呢?围绕这个问题,理论界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两种截然相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体制改革,涉及到如何认识国家经济职能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发展时期,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同社会经济生活各处于何种关系之中?国家经济职能的发展趋势,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在体制改革中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是意味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弱化,还是意味着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或途径发生了变化?国家经济职能同所有制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国家经济职能与自觉调节、计划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杜海燕同志的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是其中的一种观点。为了在这些问题上统一认识,不仅要系统、准确地理解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还需要对现实过程所暴露的矛盾作创造性的科学分析、恰当的理论概括和预测,需要在不同意见之间展开正常而充分的讨论。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比如,本刊去年开始的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关系问题的讨论,同这些问题就可能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端,经由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以及扬弃市民社会这三个主要理论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奠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从《莱茵报》时期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早期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支持者,使用的是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思想构建了一个对市民社会批判的一元框架,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市民社会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的观点,完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建构。  相似文献   

8.
《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发表了鲁品越教授《生成论规律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一文。(以下简称鲁文)其文观点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读后深受启发。下面结合鲁文所论,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得到指正。一鲁文认为,客观规律在事物相互作用中生成。对此,我深以为然。  相似文献   

9.
国家经济职能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问题近来正构成理论界的热点。鉴于“强化”说与“弱化”说双方仍各执一端,分歧很大,而理论的深化对改革实践又具有直接影响,因此,继续深入地开展这一讨论从而得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证,就显得尤为紧迫而富有重大现实意义了。笔者同意“强化”说。本文将在考察商品经济与国家经济职能共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趋势以及国家消亡与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趋势,作一初步探讨,以引起大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管子》书中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仍不乏启示意义。由《管子》对春秋战国秦汉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分析,由此及彼,得出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政治文明建设是总根源,经济建设是中心,文化思想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了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大社会时空观。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体制改革,涉及对国家职能的认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研究情况作一简介。一、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长期以来,人们对国家职能的认识,往往只谈国家抵御外敌和镇压敌对阶级的政治职能,而回避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职能,或认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的。在近年发表的论文中,绝大多数论者则认为,上述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贯主张,也不符合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哲学教材中,对剥削阶级国家职能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都避而不谈,或持否定态度,而在叙述无产阶级国家职能时,却十分强调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条。我认为,不承认剥削阶级国家职能对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是片面的,无论在理论上或事实上都难以使人信服。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1987年第7期刊登了高惠珠同志与张曙光、邹明武同志商榷的文章《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之我见》(以下简称“高文”),对社会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作了论述,读后颇受启发。我同意高惠珠同志关于“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含任何主观成分”的基本论点,但对高惠珠同志所论社会规律的一些特点,及认识社会规律的一些方法,却很难于接受,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唯物史观认识社会规律的一般方法,因此觉得大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现将我的意见说明于后,就教于高惠珠同志。  相似文献   

14.
权文荣同志《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一文,批评了孟庆仁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某些不够精确的地方,例如把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生产相混淆,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权文荣同志认为物质资科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人类自身生产只能是社会发展居于第二位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我认为是缺乏根据的。本文试就此就教于权文荣同志以及理论界同仁,并就权文荣同志所忽视了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生产力的特殊性,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实现国家伦理职能的手段和目标。实现国家伦理职能的手段 ,主要是法律和道德公共政策。后者相对灵活的政府的社会控制手段 ,是政府对各种道德变迁进行适时调整的政府行为。作为政府行为 ,道德公共政策表现出组成政府的政治系统的特征。国家伦理职能的目标 ,也就是道德公共政策所营建的善的生活形态。经过政府对社会道德生活所进行的宏观调控 ,建立起一种社会秩序 ,消除个人交往中的紧张状态和社会道德危机 ;最后 ,创建一种“高尚社会”。  相似文献   

17.
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兼与王贵明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明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一文,批评了权文荣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的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有其特殊性:原始社会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后来的社会是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后来的社会的生产力是既得的生产力;原始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预警系统与心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探讨了对社会不稳定因素预警的需要,以及社会预警系统对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行政决策的意义。社会预警系统是一种系统的社会态度调查网络,通过对公众对社会事物的态度调查,预见其可能的行为反应,将不稳定事件化解于未然。然后,介绍了国外承担社会预警职能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实践。最后,讨论了社会预警研究两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态度与行为反应的关系,调查抽样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20.
殷树凤  余达淮 《学海》2014,(6):122-126
作为国家、社会、个人三元关系集中交叉的"中观"领域,当代中国"官民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表明,社区建设必然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密切合作,是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过程。它为研究和推动国家、社会、个人三元关系的调整,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和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