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编辑部:拙作《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在贵刊1987年第11期上刊登后,我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两封信较有代表性,现寄上,供你们参考。这两封信反映了两种不向的观点。一种观点期望对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1982年曾写了“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一文,为了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又写了这篇文章。文中着重写了其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关于知虑心理思想;关于智能心理思想等问题.作者认为《淮南子》关于重视众人之智等观点,很值得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3.
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希腊的维度,古希腊伦理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目的论和正义这三个要素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在作者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本质主义和目的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则深受伊壁鸠鲁的影响,即将一种历史的维度引入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采取了"有限相对主义"的立场,即认为资本主义就其本身来看是正义的,但是从社会主义的立场来,这种正义又是有限的和不足的.正因为历史地看待正义问题,所以马克思又用道德的语言来谴责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种"有限相对主义"和用道德的语言抨击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并不像某些学者认为的是一种矛盾,而是马克思处理问题的一种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科学与道德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科学覆盖了经验世界的自然知识领域,而宗教则覆盖道德和价值领域,两者是互不重叠的权威领域。然而"冲突论者"的态度则认为这种中立态度并不现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有一种分析性态度,认为科学与宗教只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冲突,而在道德伦理问题上并不冲突。本篇将评述《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科学与道德:两个不重叠权威领域"部分的三篇文章,引述与评论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这里摘译的章节,颇能代表哈贝马斯一些社会学观点和哲学观点。作者认为,鉴于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头等生产力的今天,必然就提出了它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认为当代的技术和科学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这里出发,作者开始从根本上攻击马克思主义,胡说什么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应用前提业已告吹,马克思学说的两个主要范畴——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再也不能到处被搬用了。因为作者有他自己一套概念和术语,故文字颇为艰涩。  相似文献   

6.
关于审美本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这场争论已经不只是在专题著作和小册子里进行。五种杂志——《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文学问题》、《十月》和《艺术》——都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供了篇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场论战中来,——不仅有美学专家,而且有哲学家、文艺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美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大家也都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臂之力。现在可以说,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完全清楚了:在美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每一个新战士都站在其中一种观点的旗帜下,剑拔弩张地、猛烈地攻击着另一种观点。“自然派”和“社会派”之间的战斗已经延续六年之久了,但是,我国的美学科学比  相似文献   

7.
关于突破真理论视界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海教授在《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上发表的《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一文,提出了拓宽真理论的视界,强调认识的实践本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读了很有启发。但在若干问题上,高文所阐明的观点,我是不能赞同的,现提出来向作者和读者请教。一、关于存在和对象的真假问题高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统真理论的狭隘表现在它把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去谈论真理,只在理性和观念范围内求“真”。高文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观念活动的问题,“对象和存在,甚至人的生活本身也同样都…  相似文献   

8.
思与真--论弗雷格的"思想"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敏 《现代哲学》2003,(2):102-106
本文从对《思想》的解读入手,对弗雷格关于思想与真的关系和思想的存在性质的基本观点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这些观点中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进而展示了这个问题的概念背景。  相似文献   

9.
晚年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俄国思想界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战,但在与俄国各派政论家的对话中表明了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他反对俄国自由民粹派与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肯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俄国的出路作出理论判断。恩格斯逝世后,列宁根据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科学回答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出路问题,最终在俄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有关资本与劳动间关系的论述为依据,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人的话语的逻辑传承和超越。从抽象人本主义(劳动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的被迫转移)两个不同视角出发,两个文本都指出了劳动比资本优越,资本终将消亡这一走向,不同之处在于《资本论》立足于劳动的自我所有权构造了世界内在秩序和人类社会前景。作者认为自我所有权原则比平等原则有更广的覆盖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两个理论模型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有三个人物:甲,某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授;乙,某位自然辩证法教授;丙,某位系统哲学家。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尖锐的讨论。乙:关于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在《哲学研究》上已经进行很久了,现在我觉得有必要将讨论两极的观点明确地  相似文献   

12.
于光远同志的《关于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读书笔记)》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记》),根据恩格斯关于人在历史发展中有两次把自己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的思想,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在自觉性问题上的观点,并对斯大林关于自觉性的理解提出了批评。研究这个问题在今天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我不敢苟同《笔记》在自觉性问题上的某些观点,尤其不能同意《笔记》对斯大林的某些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在他为写作《资本论》而进行的长期准备工作中,详尽地研究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力包括科学,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是愈来愈重要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这些重要观点的正确性,为尔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践所检验和证实,也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所检  相似文献   

14.
周国平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8期上,撰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观的关系;文章颇具新意,耐人寻味,对于人们重新思考那些似乎已成定论而变得公式化了的哲学问题,有积极的启迪作用。我赞同周国平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体系又是价值体系的基本观点,但不能赞同他在阐述这一基本观点时,对(《巴黎手稿》关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4月号登载了三篇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章,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语录和一篇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新著目录。第一篇的作者是巴兰(Parain),题为《在一种根本性的争论中的一个新阶段》。这是一篇开场白式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近三年来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讨论这个问题的概况。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方法在于处身在两种同样有害的倾向之间而能头脑清醒地前进,这两种倾向是:限于罗列事实的实证论和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几点指示出发而去凭空架设抽象的历史构造的公式主义”。作者接着说:“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是两个纯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里,除了公有制以外,早已有个人所有制的一些因素在形成了,再者,在最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私有制也从来没有完全消灭某种集体观点的权利。决定所有制形式的性质的改变的不是老形式的突然和彻底的淘汰,而是渐渐地和有意识地实现的统治倾向的推翻”。作者下结论说:“所以对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某一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的分析必须极其严格地又极其细心地去进行”。第二篇文章是匈牙利汉学家多该(Tokei)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是一篇考据性的文章,作者在其中详细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有关段落,并且提出自己对这些段落的理解。作者最后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以原始社会残留的所有制情况为基础的一个特殊的范畴”。最后就是歇斯诺(Chesneaux)所写的这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追溯了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展开争论的历史,说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压制,而现在,则因对许多解放了的亚非国家的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和由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所解放的研究精神,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者提出他自己的见解,认为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来,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真正的含意,不仅可以解释亚洲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足以解释非洲和美洲甚至欧洲原始历史的某些阶段的进化状况,所以“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是不适用的,他主张改为“专制的——农村的”生产方式。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两概念(特别是后者)不是普遍适用的,他说亚、非国家的社会并没有真正的封建社会阶段,在这些国家里,自从脱离原始公社制以后,直到外来的资本主义侵入以前,一直存在着他所说的那种“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篇文章,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新的”解释,实际上试图完全推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规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马哲史研究会,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于四月下旬举行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学术讨论会。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种看法认为,《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新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是:(1)《手稿》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祥地,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2)《手稿》是从经济学上剖析市民社会的第一部著作,特别是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的规定性,如关于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  相似文献   

17.
自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发表后,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了这篇重要文章,大家认为,该文对伦理学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给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便是重大课题之一。近几个月来,伦理学界就这一课题发表了一批讨论文章,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作者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但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待人方面的一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然而,作者在具体表述上则各有侧重。一种表述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李奇认  相似文献   

18.
他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某些特点》一文是以所谓“非资本主义道路”为幌子贩卖修正主义的“和平过渡”谬论的文章。该文分作两篇,分别刊登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五年第一期和第六期上。本文是该文的第二篇。本文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吹殖民地和半植民地国家可以在民主力量,即所谓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的领导下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而到达社会主义。作者公开宣称:“列宁从未认为,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过渡的前景必须同无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联系”,“断言过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向社会进步道路过渡一定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乃是对列宁所规定的原理的歪曲”。显然,作者明目张胆地反对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作者为了论证其修正主义观点,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话大加歪曲,并且宣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所谓“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接着列宁发展了这种“理论”;说什么:“列宁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看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作者扬言,现在由于出现了新的历史条件,由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影响和帮助,对落后国家来说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大大地扩大了,而且也更加有利了。作者认为: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国家形式是民族民主国家,而这种国家能够对已解放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并说这种国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还说民主力量,即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可以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他们“能够转到工人阶级的立场、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事实上,作者把这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一小撮上层分子身上,而无视这些国家的人民革命力量,尤其突出的是:作者抹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些同志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意识”在实际含义上是完全吻合的(参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吴建国、曹燕明《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这是一个值得讨论和商榷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范畴,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影象论》(L′imagination)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本哲学著作,于1936年出版。在该书中,作者从“影象”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近、现代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影象与事物、影象与知觉、影象与思维等关系的论述,提出并阐述了两种存在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