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愈来愈多了,书面语比口语里更多。复音词大多由单音词构成,这是因为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这是汉语结构上的一个很大变化。周秦时也有少量双音词,如《诗经》中有“河上乎逍遥”、《左传》有“摇荡我边疆”、《庄子》有“抟扶摇、羊角而上”、《楚辞》中有“颜色憔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定型定义是它的显著特征。正是由于成语的结构定型性和语义的完整性,使得很多古代成语至今被保存在文学语言的书面语中和口语中,因而也使我们能从这些成语中窥见古代汉语的一些概貌。下面是一些摘自成语词典的成语,它们分别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汉学家关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研究一种哲学的最初线索 ,它同时表现并规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西方人对于语言形式与思维形式的关系的研究始于 19世纪的德国学者洪堡 (Humboldt)和某些人类学家 ;2 0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所经历的“语言学转向”又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这一研究路向 ,而西方汉学家对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的研究就是在这双重背景之下产生的。汉学家们开始追问 ,古代汉语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古代汉语和印欧语系诸语言间的文法及语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思想间的差异 ?葛兰言的《中国思维》 (1934 )、 I…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因此,汉语中有少数词兼属动词和介词,二者如何区分,一直是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些语法书说,动词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可以重叠;而介词既不能加动态助词也不能重叠,由此可以区分出兼类的动词和介词。用这个标准的确可以区分一部分兼类的动词和介词,但普遍性不是很大。试看: (1) 我们俩同一个寝室。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旧词语,人们很容易想到,它们是语言词汇中的“遗老遗少”,早已随着旧事物的消亡和旧思想、旧观念的被批判而淘汰废止了。其实,旧词语既有逐渐消亡的一面,又有随时可能复活的另一面。例如“强人”、“牵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这些词语都是古代汉语的,到了现代已被弃置不用,但是,前些年又开始相继出现在书面语或口语中,而且使用频率都还比  相似文献   

7.
自学古代汉语,练习标点白文(未加标点符号的文言文),无疑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正确地运用逻辑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文意,检验标点中的错误。据《汉书》记载,有一人犯了法,汉文帝欲治他死罪,把这人交给了主管司法的张释之。而张依据法律,只判了罚金。汉文帝大怒,责问张释之为什么不判死罪。其中,有这样一段白文: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相似文献   

8.
程恭让 《哲学研究》2012,(1):119-125
一、引言吉藏(公元549—623年),隋唐时期著名中观学者,中国佛教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是中国古代中观学家的杰出代表,所著《中观论疏》是古代汉语学界诠释印度佛教思想家龙树(Nāgārjuna,约公元150—250年)佛学名著《中论》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一语,历来的注家们多释为“宰予白天睡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对二千多年来有关“宰予昼寝”的注释粗粗作了一番梳理,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的意见: (一)昼寝说,白天睡觉。历来的注家们多持此说,如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一直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促使东亚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传统学术,并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发现逻辑思想。日本学界较早接受西方学术,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日本学者最初是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标准,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后来逐渐开始关注中国古代汉语的特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这些是日本学界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独特途径。此外,日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从以西方逻辑学为标准看待中国的逻辑思想,转向探究中国独有的逻辑思想。中国学界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两国学界应加强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百姓的称谓古代百姓的称谓有很多,如"黎民",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黎氓、黎苗、黎氓、黎首、黎元等,都有民众之意。这些词语长期活跃于古代汉语中,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的"黎元"就指老百姓。"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战国比较流行,秦代也  相似文献   

12.
“供养”是古代汉语中固有的本土词语,使用在不同场合,有多种涵义,如:   《左传·昭公十二年》:“供养三德为善。”意为“培育、培养”。   《礼记·月令》:“ [季秋之月 ]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据郑玄注:“熊蹯之属。”意思是指奉养高层人士或长辈的衣食物品。进一步生发,则有如那著名的西晋李密《陈情事表》中所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说的就是赡养、侍奉等行为了。   翻译佛经时,译者借用古已有之的“供养”这个词语,来翻译梵文中的 pū janā和 pū jā等词语,赋予它特定的佛教内涵的涵义。大体上…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简讯     
兰州经学院开学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于1984年12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省统战部、政协、伊协的负责人参加典礼,经学院副院长马中恂在会上讲了建院的意义、办院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目标。这一期的学生共有廿一名,学制五年,将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主要经典、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政治、历史、地理等课  相似文献   

14.
有些讲古汉语的书,对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10次印刷的《古代汉语》上册270页) 动词对于其宾语含有“使他那样”的意思的,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第3次印刷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增定本74页) 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格式也叫使动式。使动用法或使动式是指动词对于宾语包含有“使它  相似文献   

15.
《周易》古经句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古经句法探析牛占珩句法学是研究句子结构的学问。古代汉语形成后,其句子结构就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疏到精密的规律缓慢地发展着。大约到周代,汉语句法已比较丰富和完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古汉语句法系统。而《周易》古经的成书,正是在这个时期的前段,因此...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认定他的语言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分了"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的两类之名.第二,在讨论何者为"道"的哲学形上学问题时,首次引入语言学的句法分析,对古代汉语中谓语动词"之谓"与"谓之"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同时,还引进了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等具体的语言学技术性方法.第四,直接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以语言学的实证方式追求哲学的形上之道.使其哲学既与宋明理学者从哲学思考路径出发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致思方式不同,也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了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过,语言结构的发展变化,比起语音和词汇来,要慢得多。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语法结构是许多时代以来形成的,它在语言中根深蒂固,所以它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要慢,随着时间推移,它当然也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就汉语来说也是如此。古代汉语的句法大部分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法,为数并不算多。  相似文献   

18.
文言词指那些曾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并且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至今还存在,只不过已经被现代汉语的词代替了的词语。例如“目”被“眼睛”代替了,“俱”被“都”代替了,“囹圄”被“监狱”代替了。“目”“俱”“囹圄”都是文言词。另外,文言词还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虚词,如“之、乎、而、已、哉”等。现代汉语中文言词语非常丰富,有些词语表现力很强,甚至在现代词语中找不到能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1,(10)
本刊讯苏州西园寺创办的戒幢佛学研究所,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的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佛学研究机构。为培养高层次僧才以适应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开始第二届招生。研究所分预科两年和研究生三年两个学习阶段。预科班课程包括:1、佛学基础类:佛法概论、菩提道次第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中观今论、因明入正理论等;2、佛典导读类:净土经论、阿含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解深密经、禅典导读等;3、佛教概论类:汉传佛教概论、印度佛教概论、南传佛教概论、藏传佛教概论;4、文化基础类:古代汉语、中国哲学史、西…  相似文献   

20.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对句中“蓧”字,当今的《论语》译注本和古文选本、教本及与古汉语有关的大型辞书,多解为“古代耘田器”、“古代锄草工具”、“除草竹器”,有的学者干脆注为“锄头”。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①;金池主编《论语新译》译为“古代锄草的工具”②;李泽厚《论语今读》译作“锄草的农具”③;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注为“耕田器”④;王力《古代汉语》注为“古代除草工具”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耕田用的农具”⑥;钱逊《论语浅解》:“蓧:古代耕田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