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推应该是他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阿Q中国代文学中极为经典的文学形象。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揭露当时的中国状况,震撼着几代人的灵魂,其入木三分的讽刺、无处不在的幽默、精益求精的简练等艺术风格和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还是文学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故乡”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心结和意象.这种“挥之不去”基于生存论意义上时间的四维结构,使人几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哲学意味的寻根冲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时间的四维结构,通过书写“故乡”在精神中引起的幻灭,创造了丰盈的审美体验,传达出富于生存论意味的哲学洞见.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佛教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有时甚至很浓厚,总是有一定缘故的。鲁迅对佛教产生兴趣,也不能例外。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鲁迅与佛教发生关系,是有“因缘”的,然而这“因缘”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治文学者,对佛学多所隔膜,治佛学者,又多对文学留意无多,这就使鲁迅与佛教的关系长时间不曾被人们加以应有的全面的考察。拙文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和努力。一鲁迅对佛教的接触是很早的,但开始研究佛学。则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一段时间内,至一九一四年而达到顶峰。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5.
陈思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0-122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法对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和鲁迅的《示众》两篇小说进行深度的对比和剖析,分别从故事内容、文章主题、描写对象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爱伦·坡和鲁迅是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地利用二元对立结构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丰富作品内涵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为解读和赏析两篇作品提供新思路,并为这两位文学大家的比较研究提供新素材。  相似文献   

6.
鲁迅深刻独到,意义深远的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宝贵遗产,他的翻译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文章对鲁迅翻译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鲁迅翻译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对重译和复译的看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赖和与鲁迅     
刘红林 《学海》2003,3(5):167-171
赖和被称为“台湾的鲁迅” ,是因为赖和与鲁迅有许多共同的东西。首先在于他对鲁迅自觉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上对鲁迅的学习与借鉴 ,并且有自己的开拓。然而 ,赖和毕竟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 ,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 ,使他的思想观念及文学活动 ,都有不同于鲁迅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青泉 《哲学动态》1998,(12):39-41
周恩来同志在《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题词》中说过:“鲁迅先生之伟大,在于一贯的为真理正义而倔强奋斗,至死不屈,并在于从极其艰险困难的处境中,预见与确信有光明的将来。”鲁迅在本世纪初对于道德与文明建设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精辟论述,具有科学的预见性,今天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1881—1936)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铃木大拙(1870—1966)则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宗教哲学家和举世公认的禅学大师。这两位20世纪的东方文化大哲,生前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和亲切的会晤。这段因缘见于鲁迅亲手所写的《日记》,却为四十多年来出版的《鲁迅年谱》和鲁迅传记所漏载。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佛缘     
鲁迅(公元1881-1936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一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文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对于佛教,鲁迅也有很深的研究,他不仅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而且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鲁迅校本《岭表录异》是在武英殿聚珍本的基础上校勘而成。该校本体现了鲁迅对岭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本质和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宗教自然观的准确把握。该书之中的"铜柱"条记载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及其文化,整体上把握住了古代铜鼓的形制、族属、起源及其承载的南方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产生于巫风傩俗盛行的南方边疆远古部族社会的古代铜鼓,具有象征"社"稷疆界的神圣意义和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的宗教文化社会功能,古代铜鼓宗教文化在南方边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受到鲁迅的决定性影响之前,竹内好也相信“大东亚战争改写了世界史”,这时他的“大东亚理念”是“作为欧洲近代的超克者的大东亚”。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京都学派和日本的浪漫派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决定性的不同。在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他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意义,通过痛切的反省而从“大东亚”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战后他整理“虚妄的遗产”而提出了新的亚洲观。  相似文献   

14.
陈叶 《学海》2005,(1):173-177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本文指出,"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印出版了《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使我们有缘得见鲁迅生前珍藏的七幅木刻肖像。其中,陈光宗先生的《鲁迅造像》,出类拔萃,卓然堪称压卷之作。 《鲁迅造像》充分发挥了木刻艺术黑白对比的视觉优势,脸部高光留白,头发和背景叠黑厚重,观赏者的目光自然集中  相似文献   

16.
在受到鲁迅的决定性影响之前,竹内好也相信"大东亚战争改写了世界史",这时他的"大东亚理念"是"作为欧洲近代的超克者的大东亚"。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京都学派和日本的浪漫派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决定性的不同。在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他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意义,通过痛切的反省而从"大东亚"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战后他整理"虚妄的遗产"而提出了新的亚洲观。  相似文献   

17.
弘扬鲁迅精神,陶冶灵魂,革新文化──《民族魂鲁迅》(马来西亚江天先生诗集)序刘福勤马来西亚华裔诗人和学者江天(本名吴天才),从青年时代起,几十年如一日地读鲁迅,研究鲁迅,以鲁迅精神自策自励,以弘扬宝贵的鲁迅精神为天职。他几乎每逢鲁迅生辰和忌辰都满怀激...  相似文献   

18.
动词是一般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汉语的动词尤其是许多单音动词含义丰富,结合力强,用法也最为灵活多变。所以作家在遣词造句时也往往极为注意单音动词的运用。本文以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为例证,来探讨鲁迅对单音动词的运用技巧。一鲁迅在小说中叙事状物,精心选用每一个单音动词,把事物的性状准确、精当地表现出来,即使相近的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可凭这一字之力区分显明。正如茅盾所说  相似文献   

19.
李世峥 《天风》2010,(9):42-43
1929年9月27日,年近五句的鲁迅喜得贵子(即海婴),喜悦之情,自然不言而喻。自打海婴出生,鲁迅就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以致招来不少人的讥诮,认为他过于溺爱儿子,有失“豪杰”和“丈夫”的风范。为此,鲁迅于1931年专门赋诗一首,题名就为《答客诮》,原诗如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相似文献   

20.
吴钧 《周易研究》2008,1(1):59-62
有人认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了彻底的决裂,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无情的批判,甚至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但实际上,鲁迅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本文以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为例,来说明鲁迅思想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