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法 《哲学动态》2023,(9):103-114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现代型艺术,其核心概念为“艺术哲学即美学”。20世纪初产生了与之不同的艺术科学。到20世纪中期,又回到“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次“艺术哲学即美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重在艺术门类体系,后者重在概念分析。在艺术科学的演进历史中,艺术史取得成功,产生了“艺术理论”一词的两种不同内涵,由此造就了“艺术”概念的复杂性。美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仍以“艺术”为总名,体现在哲学和学科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则以“文艺”为总名,体现在体制和学科两个方面。“艺术”和“文艺”的语汇悖论由此形成。进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或曰“文艺”)两种总名、三套体系和三套话语的局面。艺术话语在世界与中国均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内蕴着世界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同类事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这是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特殊现象的出现,即意味着超出人类已有知识的新内容。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诗原通画”、“诗画一律”,是艺术理论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中,中国古代诗与画这两种姊妹艺术却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主流风格。何以会如此呢?一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南宗画风”的含义。因为就画坛而言,北宗画至明代已“微矣”,“南北宗论”出现后,清代…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特殊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在“遵循”与“创造”的守正创新中亦探索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前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后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两者的统一只有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方能得到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或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是执行马克思晚年“政治遗嘱”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守正性产物,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创新性产物。  相似文献   

4.
易存国 《学海》2003,(1):187-190
关于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问题 ,学界曾有诸多探讨。本文认为 ,这些成果虽然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重心不一 ,但都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启发。然而 ,有一个关涉到中国艺术美学精神命脉的问题却鲜有提及 ,那就是 :中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国度 ,更是一个重视乐舞的国家 ,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自始至终就盘旋在“龙飞凤舞”的根上。因此 ,“诗教”与“乐教”之双璧成为解开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5.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美术史中,“学院派”似乎就是“保守派”的代名词,安格尔与德拉克罗瓦的口舌之争已成为保守与进步之争的经典故事。时过境迁,人们在历史的启示下,对艺术发展的规律已经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的发展在于对传统的突破。评判科技和教育的成就,都最终取决于对本学科的发展能否有所推进,取决于对本学科的认知领域是否有所扩展。因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科学实  相似文献   

7.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付佳佳 《美与时代》2014,(11):104-104
艺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内驱力。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创新和积淀的过程。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需在前人的美术成就基础之上。靳尚谊作为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在借鉴西方古典大师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学习和研究靳尚谊的创作技法,对于我们提高美术创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蕤 《美与时代》2014,(7):102-103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管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到近代的“再现自然”说,还是中国从隋以来姚最的“心师造化”说,都指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只有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获取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张荣胜 《美与时代》2013,(12):89-90
风姿各异的民俗为影视艺术民族风格的刻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供给”。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创作对“民俗养料”的吸收尤为充分,张艺谋巧妙地借助“民俗佐料”调制出一道道“中国烹饪”,掀起一番“中国民俗诱惑”热潮,筑构起中国新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一道亮丽风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民俗诱惑“的成功在于两道工序:其一:民俗原料的筛选尤为花心思,每一个民俗场景、民俗动作、民俗语言都别具匠心;其二:运用了最能保证“民俗原料”色、香、味齐全的烹饪方式,根据不同“民俗原料“的不同“口味”、不同“营养成分”,选择与之相应的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有民族特性的范畴之一,它对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气”不但是许多艺术风格概念的源头,而且还影响着不同时代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并催化了众多与气关系密切的文艺理论形态的诞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奇观。  相似文献   

12.
印度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表演艺术能力的民族。自古以来其歌舞和戏剧艺术就极为发达,至今不辍。公元1-5世纪,梵语戏剧即兴盛于印度。并随着当时正向东方强劲传播的佛教文化的一路东来,给中国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发展成分和发展契机。在与东土的实用艺术杂糅与融合之后,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唐代寺院里的俗讲。俗讲直接哺育了后来的中国戏曲,给其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发起主办的“道教与中国艺术展”,于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5月13日先后在美国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巡回展出。专门就道教艺术为内容举办展览,公开向公众介绍道教文物的艺术价值,这在国外是第一次,即使在国内也从未有过。 美国芝加哥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主任斯蒂芬·李特(StevenLittle)先生是这次“道教与中国艺术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李特先生能讲十分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于道教以及道教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有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汲取民族历史文化精髓,博大精深且古老厚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地方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山东地区“民间小戏”剧种丰富,民间小戏”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多样性、层次性和延伸性,在“民间小戏”中可以追寻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迹。“民间小戏”与大剧种戏曲历经风雨、传承百年,众多传统经典剧目脍炙人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了一方百姓之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再造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但从生活到艺术不是原封不动的直接搬移,而是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这就是艺术的再造。 中国戏曲里有这样一句话“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成戏”,大家看戏都认为演的是生活,但是比生活中的更美,这个关键就是经过艺术家加工处理的,也可以说是装饰化的处理。演员的哭要哭出个样,笑要笑出节奏来。舞台上出现的一桌二椅,一会儿表现  相似文献   

16.
石涛提出的“一画”说,是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艺术内在规律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一画”这个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从艺术角度去理解,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世界的创造规律。它是石涛对于哲学、美学、画论、道家思想、禅宗艺术等的深刻理解与总结。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7.
戴文红 《学海》2002,(4):169-171
一谈到艺术的价值 ,似乎习惯上都是指道德、哲理、审美等人文价值。这种观念当然是典型的经典艺术观念。从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所标举的所谓“士大夫气”、“书卷气”、“山林气”、“无烟火气”等等到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说或“审美距离”说 ,都在强调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性。因此 ,谈论艺术的物质性价值或者说作为商品的商业价值 ,被贬义地称为“铜臭” ,历来是被排斥在经典艺术理论的视野之外。关注商业价值的艺术活动传统上被视为是商业文化制造的艺术活动的变种。进入 2 0世纪以后的社会 ,尤其是城市社会 ,平民化、商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本刊的上一期里,我们发表了《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的评论员文章,希望哲学史界重视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把握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演变以及各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弄清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是自身的推演,而是根源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这里我们发表金春峰同志的《从范畴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及其规律》,作者通过中国哲学史上“和”、“反”、“斗”、“合”、“分”等范畴的形成、发展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探索中国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中国哲学的范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欢迎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撰写论文。  相似文献   

19.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20.
文汀 《佛教文化》1995,(3):46-46
《中国佛像巡礼》(胡光凡、赵志凡著,湖南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是一部立足于人类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的高度,探索中国佛像艺术精微的新作。作者把中国佛像艺术誉为“东方宗教艺术的奇葩”,认为“宗教艺术也就是宗教所深藏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的艺术化形式”。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那些优秀、杰出的佛像作品(包括雕塑和绘画),无不生动、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特质和艺术形态,透露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艺术欣赏的对象,“是宗教艺术的珍奇,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