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的"字对字"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从语言哲学角度探求<黄帝内经>英译本中采用的字对字方式的译法的科学性.<语言与人类行为>一书中指出,虽然原始语言区别于,甚至低等于人类的语言,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自然的,丰满的语言.而<黄帝内经>一书的专业性极强,并且反复出现的中医特有的、西医中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和术语.基于这些原因,采用字对字的方式翻译此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成分字在合体字识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法,用合体字中与合体字本身的音义都无关的成字成分(成分字)作为启动刺激,对成分字在合体字识别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SOA=56毫秒时,成分字对低频合体字的识别有显著的启动效应,对高频合体字的识别启动效应不显著;在SOA=224毫秒时,成分字对高频合体字的识别有显著的负启动效应,对低频合体字识别的启动效应不显著;在SOA=448毫秒时,成分字对低频和高频合体字的识别都没有显著的启动或负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汉族大学生为被试对低频冲突字、联绵词尾字和高频多音字的认知特性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主要部件读音与整字读音相冲突的低频字命名反应中具有延时效应(即命名反应时延长或反应错误率升高);对联绵词尾字和多音字的命名反应同样出现延时效应。研究支持汉字认知的多因素影响论。  相似文献   

4.
赵晓阳 《天风》2010,(3):55-5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中国的翻译最早可推至唐朝。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从语言角度可分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两大类。汉语译本从语体角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文言译本,即深文理译本;二、半文半白译本,  相似文献   

5.
宋元时期的佛经译勘与梵字的传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而传入中土,并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而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它的发展、嬗变始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宋元时期,缘于密教经典的翻译及元王朝对各系密教的尊崇,密秘佛教获得新的发展各种密法仪轨广泛流行。受其影响,梵字的传布与研习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考察高低字频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实验表明,汉字再认记忆中出现了频率的镜子效应,但在反应时间限制下,镜子效应中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的差异消失.被试对低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高于高频联合诱字.无论是高频字还是低频字,被试对联合诱字的反应时都长于对学习字和无关字的反应时.研究结果可用修正后的激活混淆来源理论(source of activation confusion,SAC)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眼动仪记录青年人和老年人在阅读插入字间空格文本时的眼动轨迹,考察字间空格的增大或减小对青年人和老年人阅读不同词频句子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大字间空格和正常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字间空格对高低频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更重要的是,相较于青年人,老年人在缩小字间空格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更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字间空格对读者的阅读无显著促进或抑制作用,但是老年人对视觉特征的变化更敏感,减小字间空格会显著干扰老年人的阅读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论美》(Of Beauty)的两个译本,即王佐良的译本和曹明伦译本为赏析对象,结合原文的风格,赏析两位译者译文的风格异同、翻译手法、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探究其中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伊协和《经济日报》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已于1999年4月出版发行。我们陆续收到读者的来信来电,热情祝贺圣训集的出版,并对本集的翻译、印制、装祯反映良好。这是本世纪末我国出版的一部大型圣训集全译本。全书共九卷,160万字。中国伊...  相似文献   

11.
无我思想是佛教区别于别教的核心主张,无论大乘、小乘理应都不违背。而四相(四见)是对“我”的四种妄执,与无我思想相牴牾。然而,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却明言小乘信仰者执著于四相。在《金刚经》的六大汉译本中(1),只有罗什译本与义净译本如此翻译,其余四个译本则将小乘信仰者与执著四相者并列,而现存梵本也支持这四种译法。那么,出现这种差异到底是因为翻译不同,还是因为彼此所据梵本不同?有无可能存在一种与什译吻合、直指小乘人执著四相的梵本?本文尝试从《金刚经》现世时的印度社会思想状况及佛教自身的处境出发,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无论这种梵本是否存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都具有破外斥小、标立自宗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词切分与字间距对引导式汉语文本阅读工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词切分和字间距对引导式汉语文本的阅读工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步幅下的阅读工效差异显著,其中3字/步条件下的阅读绩效最高,但词切分并未能提高阅读绩效,其中消失1词/步条件反而妨碍了阅读理解,出现1词/步条件也未能显著提高阅读工效;(2)字间距对汉语文本阅读工效有显著影响;(3)10字窗口下,步幅效应和字间距效应都显著;20字窗口下,二者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读无字之著     
苍宇是一部无字巨著,书山学海不过是其中的部分译语而已, 更多的知识尚尘封在周遭世界, 它正待我们去破译、寻思、求索和领悟。风翻海浪,那是来自天际的蓝色文字。云聚雨歇,那是穿梭于自然的透明文字。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现存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玄奘和真谛等六种汉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是《金刚经》的第一个重译本。因为有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译经巨匠的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被看作是与鸠摩罗什差异不大而无新意的译作。但通过梵汉对勘与同经异译的比较可知,鸠摩罗什译本表现出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菩提流支的译本则表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异化翻译特征,在翻译上尊重佛经原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保存了印度文化的特征,务求译出与佛教教义及礼俗相关的内容。菩提流支译本已经对鸠摩罗什的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得到了玄奘的认可与承继。  相似文献   

15.
《圣经》“南京官话译本”是中国近代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圣经官话译本,由麦都思主译,1856年首次刊印.译者一反新教传教士的文言译经传统,选择以南京官话译经,这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这种官话文体的选择是译者应当时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并与之互动的结果.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为文体的选择还表现在翻译的模式上,此译本并非延续西译中述,而是西人指导,中士转译,翻译过程兼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这开辟了圣经汉译的新路径.同时,本文把此译本放到官话译本的谱系中,考证了此译本和《古新圣经》及“北京官话译本”、“官话和合译本”等译本的关系,指出此译本作为第一本官话译本不仅开启了其后官话译本的翻译历程,也为此后官话译本文学性文体的探索作出了铺垫,不仅昭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到来,也给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们建立新白话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初读此字,心中一愣。此字笔意甚深,读来有云深不知处之感。若以甲骨、钟鼎观之,则甲骨、钟鼎中并无此字;若以秦篆、汉隶辨之,则亦仅存影迹而已。读字如听曲,秦风汉韵,飘忽来去,仅隐约其问。读字又不同听曲,雪爪鸿泥,仍有迹可寻。仔细辨看,发现作者是用汉隶的方圆笔起收,用钟鼎、秦篆笔意行进。笔法是在横、  相似文献   

17.
部件的语音信息对于中文假字和非字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两个实验探索部件的语音信息在人造汉字判断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一通过操纵部件的独立性和部件位置的合法性分别探讨部件语音信息和位置信息对于人造字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部件不独立的假字相比,判断部件独立的假字需要更长的时间,正确率也更低;但是部件的独立性并不影响对非字的判断。实验二通过控制部件本身是否发音和部件是否能做真字的声旁这两个因素,发现上述两个语音因素均影响假字的判断:和部件本身不能发音的假字相比,判断部件本身能发音的假字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和部件不能做声旁的假字相比,判断部件能做声旁的假字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结果还发现部件所包含的语音信息越多,假字判断的正确率就越低。在最后的讨论部分,根据实验结果构建了一个关于识别人造字和低频字的认知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收藏的《金莲正宗仙源图讃》碑文拓片进行考察,并结合对其他相关史料的研究,认为:"全真七子"各自的宗派字谱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已经完整地出现,而传说由元世祖钦赐全真龙门派的20字诗文之"意义"则可能早在明代永乐甚至洪武年间就已经发生变化。全真道的宗派字谱的出现,一方面是其教团内部师承混乱而致其有强化内部各系统"认同"的需要;另方面则与明初朝廷加强对佛道二教管理的政策以及颁行《周知册》的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人对福的概念 “福”字在中国传统上代表着“好兆头”,更常以平安、快乐、欢笑、爱情和荣华富贵等,作为“幸福”的表达和描写。向来中国人对“福”字特别有亲切感,在喜庆贺词中常常出现福字的对联。  相似文献   

20.
心字像什么     
我国的汉字,许多是象形字,许多则是会意字。而“心”字却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和会意字的混合体。乍看有意义,一想有道理,细琢磨还包含着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