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玲 《美与时代》2014,(10):98-99
通过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艺术的本质,美是艺术存在的基础,一切事物首先必须使人感受到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不管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来说,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本人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双龙玉佩为例,从审美本质的三个方面来阐述艺术本质问题。文中还穿插了一些我的图形手绘稿,希望通过手绘的实践过程感受“美”。  相似文献   

2.
人的知觉来实现的。人们活在世界上会接触或看到各种事物,理解的,不理解的,都存在他们自身的美。这些事物需要人们发现他们的美。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含义,就不能理解它们,欣赏它们。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要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发现并理解作品中的美。  相似文献   

3.
艺术情感是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随着色彩、构图、机理、笔式、笔法自然流露出的心理情感,通过艺术情感在架上绘画内在动力的研究与对表现主义大师蒙克和存在主义大师贾柯梅蒂的学习,从而形成自我的创作理念。创作时随着自我的内心情绪的跌宕起伏将事物本身的周围环境,外在的形象,表面的色彩,存在的质感与其内在的DNA,有机转化成画面上的构图、形象、肌理、色彩、笔法,彻底改变其原有的生存状态,形成一种全新的反映自我内心情感世界的记录,借用纸面的这种载体建立一种属于个人的情感家园。在分析事物的储存状态时,尽最大的努力将其进行最深层次的剖析,留下事物的本质,同时水性特点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种侵略性的兴奋剂,总是产生意外的情绪,这种人来疯的情绪与事物本质相互冲击、交融、重叠、混合、舍弃、形成新的情感新的状态。每一次的记录都是与自我DNA完全符合的情感归宿,或许它是情感的结果,或许它是情感中的一个过程。同时借鉴了表现主义大师蒙克的绘画语言和存在主义大师贾柯梅蒂的作品与思想,传达真挚的艺术情感,不断从各方面探讨艺术情感在架上绘画的意义,从中弥补自己创作理念的不足与未知,不断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大胆流露内心的情绪,都是自我不断学习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画是画家思想与情感的表露。在当代画坛中,贾又福先生是最能打动我的人之一。他深入生活,用心真实地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他将艺术的美与自然界的美完美融合,绘于一纸之上,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中坚力量,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研究贾又福的艺术特色以及他的绘画创作之路,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梦欣 《美与时代》2014,(9):114-115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它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是事物的价值特性,艺术表现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情感也就是在探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多重作用和强劲感染力量,以及在美化画面、艺术造型诸多方面的特殊效应及其内蕴丰富的意境、品味等。  相似文献   

6.
对音乐美的评价关乎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关于音乐美评价观念的转变可开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和欣赏时代,不合时宜的音乐美评价观念则必然会阻碍音乐的进步.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音乐美与不美,以及美在何处,因何而美,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是人创造的,渗透着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可以在与其他艺术样式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它不同于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等空间艺术,将美诉诸人的视觉;音乐是流动性的时间艺术,欣赏音乐主要依靠人的听觉.  相似文献   

7.
陈明磊 《美与时代》2013,(12):126-126
自古以来情感被认为是艺术永恒的生命。艺术的神圣使命就是点燃生命情感,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使生命向着健康、积极、活泼、明朗的方向发展。艺术不分种族、国度,就是因为情感的参与,情感是绘画艺术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叶蔚 《美与时代》2004,(12):69-70
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对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歌曲的演唱渗透着演唱者的审美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时把自己的审美和爱憎情感,传达给观众,观众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因此,演唱者必须具有进步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正确审美判断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意象艺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当代艺术家的一种美学追求。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画家对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基于画家对事物的强烈感受,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表达真情实感,是画家创造意象的全部目的。现代艺术只有通过意象的通道,才能达到超越性艺术精神的领地。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体系,它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在价值观念上放弃了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从而创造了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艺术思想以文学创作、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三条主线构建起科学无神论反思的艺术批判逻辑。诗歌等文学创作表达出马克思对神、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情感的认知,其中自觉的神性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早期萌芽。从哲学性、实践性、社会性等属性出发,马克思基于理论层面的科学阐释规定了艺术的“去神性化”本质,以此为基础使艺术从神性复归到人性。同时,马克思通过艺术生产为艺术与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建立联系,艺术生产的实践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剥削本质,借此表明艺术作为人的生产方式而非神的工具的科学无神论立场。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12.
庄锡华 《学海》2002,1(3):151-156
爱与美是艺术的生命 ,它们在审美中实现了融合。爱与美都是一种受情感影响的心理感受 ,爱与美的最高境界都是受好感与钦佩支持的对对象的一种欣赏 ,爱与美都是人的自由感 ,爱与美必须超越占有拥有的粗陋感觉后方能产生 ,爱与美都是指向明确的感受 ,即有一定对象的感受 ,爱与美都是人的生命力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产品设计作为文化性的造物活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审美文化等内容。和谐,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产品的审美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分为形式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生态之美、技术之美等内容。产品设计追求和谐之美,其核心与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与产品、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于艳军 《美与时代》2013,(12):136-136
学前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使幼儿全面发展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其中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舞蹈这一学科在于昭示人类对美的自然需求和审美欣赏,提高个人的艺术素质;传播人类情感的信息,陶冶人类的情怀,提高社会的整体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论影视艺术音乐语言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艺术音乐语言是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影视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相似文献   

16.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7.
"形体"是雕塑艺术最基本的语言,雕塑艺术也正是籍"形体"向欣赏者表达色感、触感、质感以及情感.虽然"形体"人人可以看到,但却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得到"形体美".很多人习惯于欣赏平面之美,而体会不到立体的美,亨利·摩尔称之为"形盲".  相似文献   

18.
《圣经·旧约》中的《圣咏》150首,在每一位信仰天主的同胞心中,都是一个神圣的乐园。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天主是一切美的最后根源。感性事物只有反映天主的光辉,被天主打上烙印,才成为美。人感受感性事物的美,只是为体会天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原始社会所确立的线的艺术形式被延续下来,这是中国画用线艺术的渊源所在.真正的艺术是个体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真实无伪的表现.情与理的统一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这一意识对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法同样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观念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高波  侯方峰 《孔子研究》2023,(2):118-125+159-160
孔子乐论中“尽善尽美”这一命题涉及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乐”“美”“善”等概念与艺术、审美、道德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所以“尽善尽美”有特殊的美学含义。通过对“乐”的艺术效果及艺术规则的分析可知,它是兼具道德和审美两种属性的特殊艺术现象,因而在乐论范围内“美”和“善”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价值,而是能够相互转化、融合,最终实现美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