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塑造了一个从穿着竹布褂的南英中学女学生到变成声色场中的交际花的女性形象,而这个变化甚至仅仅发生在半年之内。故事发生在香港,一个殖民地岛上,那里充满着使人忘乎所以的物欲和情欲。而葛藏龙,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从入住梁府,打开衣橱的一刹那,就沦陷在这张不得挣脱的网中了。在这篇小说中,“衣橱”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象征着人难以抗拒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晓玲 《学海》2002,(5):163-165
一《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 (1 92 7)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的一部代表作 ,是一部具有浓郁象征主义色彩的小说。许多评论家对其中的象征意义作过各种不同的解读 ,确实伍尔夫在小说中投放了种种暗示 ,也留下了许多空白 ,可谓象征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将象征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象征和特殊意义上的象征的话 ,前者应指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和联想的象征 ,如白色就使人联想到纯洁而十字架让人联想到权威 ,鸽子自然与和平联系在一起 ;而特殊象征则是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象征 ,有时也可以…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的许多精妙短文,不仅颇为有趣,亦给人以诸多知识。小说上海《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小说,全文仅3个字:"等待着……"由此可知,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作者既满怀希望又不无担心的双重心情。  相似文献   

4.
人淡如菊     
正1982年汪曾祺在《雨花》发表了一组小说,其中一篇为《钓鱼的医生》。小说中所说的医生果有其人,此公姓汪,字菊生,号淡如,实为汪曾祺的生父,职业是一个祖传的中医眼科医生。而汪曾祺写出这篇小说与我给他讲的故事有关。汪家是高邮本地的望族,除  相似文献   

5.
段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4-124
《孤独的伦敦人》是特立尼达人作家塞穆尔·塞尔文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详细的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部印第安人在伦敦的生活,伦敦曾被这些移民者视为世界的中心,他们非常努力地在此谋生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创造财富,并与其他家庭成员自此快乐的生活下去。他们各自使用了不同的态度及策略去融入这个社会。这篇论文基于约翰贝瑞和他的同事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的理论和策略去分析《孤独的伦敦人》这篇小说中一些人物的文化适应过程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施军 《学海》2015,(4):211-216
《蛇为什么会飞》以象征叙事为策略,通过蛇、火车站、世纪钟等意象的营造,表达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欲望化、社会进程中人与城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尴尬性境遇等多重意蕴的思考。《蛇为什么会飞》承续了苏童一贯的创作路向,小说虽将作者擅长的历史内容叙说转向现实题材的书写,但小说题旨的隐喻性、多义性与普适性特点依然是苏童创作的真正追求,这也是《蛇为什么会飞》超越一般现实题材作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陈思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0-122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法对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和鲁迅的《示众》两篇小说进行深度的对比和剖析,分别从故事内容、文章主题、描写对象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爱伦·坡和鲁迅是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地利用二元对立结构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丰富作品内涵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为解读和赏析两篇作品提供新思路,并为这两位文学大家的比较研究提供新素材。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小说《柳毅传》以主人翁柳毅得道成仙为结局,体现了"修炼成仙"这一中国古典小说普遍的母题。故事中柳毅与神族龙女结合是柳毅成仙的核心,而其本身正义的品质是他成仙的重要基础。《柳毅传》的出现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修炼成仙"的母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是在批评界和社会大众中倍受青睐。《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都柏林景象。《阿拉比》是其中很具代表的一篇,也是儿童篇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求懵懂的爱情,以及最后爱情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目前,国内外研究《阿拉比》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男孩的顿悟。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作者与文本本身。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拉比》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乔伊斯在创作中不断地含沙射影、欲言又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其作品的意味大出意料之外,一再打破读者的先入经验,超出了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拓展了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篇小说的成败。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对于“应环境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环境因素是十分重视的,在他的多篇小说中,景物描写都非常成功。在《祝福》中通过“雪”所创造出来的气氛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在整个故事的进程中,作者总共五次提到了雪。  相似文献   

11.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棋王》与《绿化树》这两篇小说都将吃描写得极为精湛,但其中却蕴含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它们文化上的交叉渗透展示并论证了中国儒道文化的交融与互补共生。  相似文献   

13.
高尔太的美学论文集《论美》,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收有1957年的《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以及1978年以来的《美是自由的象征》、《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美与艺术的分类》、《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中国山水画探源》,等等,共12篇。《美论》一书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前后一贯、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作  相似文献   

14.
熊文  秦秋 《学海》2004,(6):127-13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实践其“冰山”创作原则的最高成就,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描写,集中体现了人在与厄运进行抗争时所表现出的英雄本色,强调人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老人与海》的主题和某些象征意象显示出独特的哲理意味和精神力量。这部小说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社会中的现代人具有积极的心理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葛兰 《美与时代》2007,(8):108-110
象征是小说《红字》最主要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笔下,不仅红字"A"被赋予了"通奸"、"天使"及"让人敬佩"三层含义,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也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两种社会力量,就连随处可见的景物也被作者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台北人》系列的首篇,讲述的是交际花尹雪艳在上海以及之后辗转台北的故事。故事叙述者采用的是客观的全知视角,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尹雪艳和她身边的众多人物。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于叙述者这种貌似"客观"的姿态进行了不露声色的反讽,使得整个小说的主题和寓意变得十分耐人寻味。白先勇的作品多用可靠叙述,但在《永远的尹雪艳》这篇小说里,本文的隐含作者实际上对尹雪艳持一种冷静、批判的态度,这恰与叙述者对尹雪艳的迷恋、钦慕形成鲜明的对比,共同构成了本篇小说不可靠叙述的格局。白先勇之所以使用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叙述者的话语有助于读者体会到小说中的悲剧意味;第二,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得尹雪艳身上的象征性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智慧的心     
林孔华 《天风》2009,(9):6-7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求教于智慧的神。约在公元前1400年,西奈的旷野,夕照余晖中,一位威严的老人挺拔身姿,伫立于西奈山,双目炯炯有神,远眺对岸峰峦层叠的群山,俯视山脚蜿蜒曲折的滔滔江水,回顾120年的人生历程,以智慧的眼光、优美的笔触、满怀的感慨、无限的敬虔吟唱出气势磅礴、响彻千古的名篇——(《诗篇》九十篇。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小说《静静的生活》中采用了独特写作手法:松散而又完整的结构、家庭日记的形式、平静而又充满暗涌的情节以及象征表现方法。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致力于突出小球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所体现出的“巴斯提安”精神,从而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真谛的思考,对于普通人生存状态的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9.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筮法》篇中坎(劳)为火、离(罗)为水,这和通行的认识刚好相反。《说卦传》存在坎卦属阳、离卦属阴但坎卦取象水、离卦取象火的矛盾,而《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则可以规避这一矛盾。章太炎从文字学角度对"离"可象火、"坎"可象水的论证有缺陷,事实上,"劳"与火的关联更密切。八经卦在与风雷、水火等形象的搭配上,以卦中唯一的阳爻或阴爻象征事物的本体,以余下的二阴爻或二阳爻象征事物所处的境遇,《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更契合这一规律。《筮法》的思维可能比《说卦传》早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