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可见阅读文言文意义重大。学生从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入选的文言文都浅显易懂,篇幅短小。如何高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理解词义,疏通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多为单字表意,字少意丰,有的字古今义有明显差别,还有文字通假现象。要准确理解就有困难,不扫清文字障碍,  相似文献   

2.
董恒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56-156
细读2014年四川卷阅卷报告,不难发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困惑。阅卷场认为,考生在仿写句式时,往往“下笔干言,离题万里”;文言翻译投机取巧,不远研读原文,翻译时文采斐然,却不明大意;写作中的“套路意识”越来越明显,情感与思想意识越来越淡薄。面对考生语文学习的浮躁心理,虽然“教无定法”,改进教学效果,从情感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避免语文教学走入空洞无物的死胡同。大力提倡兴趣教学,激发语文的情感之美,让学生在语文情感之美的熏陶之下,逐渐形成语文能力,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与文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在现实中,文言文教学却不能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教以来,一直专注于文言文教学研究,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尝试,客观、认真地分析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成因,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文言文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我们认为,这是由教育的育人本质决定的。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高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生的道路,是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点,这使得考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缺乏良好的心态,考生难以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  相似文献   

6.
对于翻译本质的思考是从事翻译工作不可逃避的问题,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就无法对其深入了解,在对待翻译工作时就无法总结分析,形成个人见解,翻译也就会成为留于表面的文字游戏。对翻译的本质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可取之处。翻译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行为,对翻译本质的思考应该从人入手,因此文章观点是翻译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转换语言的技艺。同时,翻译不是客观的文本之间的转换,没有任何译本称得上真正完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翻译。  相似文献   

7.
姚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05-105
一、引言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两位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80年代共同创立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由此,目的论对翻译过程提出的三项基本规则中,将“目的规则”作为翻译的首要规则。“目的规则”强调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目的进一步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赵涛 《周易研究》2022,(6):100-103
从话语的层面深度挖掘中国学术本土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疑是从文化底层逻辑重绘中国学术地图的奠基之举,极富前瞻性。回归中国学术传统,建构本土话语体系,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文言文的重新出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成为当今学术表达的正宗文体,文言文想完全恢复到当年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若能“以文补白“,充分发挥文言文在当代学术重建中的“补白”作用,实现文言与白话并行不悖,共臻于极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大有助益的。这是因为:第一,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以文言文写就的历代典籍是中国至为重要的本土话语与学术资源;第二,以文补白,正确处理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绕不开的话题;第三,当代文言文的重新出场,是找回文化自信,重建对域外民族文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翻译在人类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寻求沟通,促进交流。而文学翻译更是承栽着促进人类文化共同进步,增强各国各族人民的友谊,保护世界和平,使人类免于战争和灾难的伟大使命。因此,对于如何开展文学翻译工作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对文学翻译中备具争论的翻译原则—“神似”进行阐述,从而明确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也涉及到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过程的映射。翻译原型论有助于进一步阐述翻译的认知过程。作为翻译活动中一种较为特殊和复杂的现象,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可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映射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有不同的翻译技巧和质量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华锴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07-107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翻译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文化策略,科技翻译的发展也日益引起我国翻译界的重视。各种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时采取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科技文体的种类繁多,确定翻译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术语地道规范,措词精确严谨和逻辑层次清楚入手探讨科技文体翻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幅虽小,但是内容生动。小学生学好文言文,有助于汲取古代文化营养,润养儿童的语言体系,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同时,对小学与初中文言知识的衔接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还存在弊端,或教师一味逐字逐句串讲,或不关注文本思想文化内涵,或脱离学生实际过深拓展等等,这种现状削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悖逆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笔者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考前紧张不起来怎么办? 有许多考生向心理学专家说,自己在大考前怎么也紧张不起来,表现为神经兴奋抑制,头脑发木;激不起最后一搏的劲头。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考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苦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些疲惫不堪,大脑接收的信息过多和负荷过重,造反了一种保护性的抑制。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采取下述三个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研究主体性对研究翻译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评价及翻译学科建设等有着不可欠缺的作用。本论文主要从作者、译者、读者都是翻译主体的角度,以《挪威的森林》的两个译本为例,论述翻译的主体性。得出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引导文学作品翻译的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严复,作为东方的思想家,翻译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而皮特·法瑟特,是一位西方的语言学家,在翻译理论方面,他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识形态决定论”。本文通过对二者的翻译观进行比较,从意识形态与翻译,和“信”,两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翻译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趣说思维     
一天,有三个赶考的考生在街上闲逛,忽见前面有一个道士在那里算卦,于是他们三人就走上前去,请道士给算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能考中。这个道士收完钱后,伸出一指头,三个考生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问这个道士,道士也不回答他们。三个考生见问不出个结果,只好走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阐释性翻译的特点,新闻翻译的特点,浅谈新闻翻译中阐释性翻译的适用问题。,gL~J简要总结译者如何在进行新闻翻译时恰当合理地应用阐释性翻译。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重视知识的灌输、积累,向中考看齐。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的死知识,一塌糊涂。课堂教学结构单调,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练一练,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不但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它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相似文献   

20.
包智敏 《天风》2009,(5):26-28
今天我们手中的圣经是1919年出版的,称为"和合本"(UNION VERSION).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综合和吸收了当时已经翻译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多为文言文和地方方言译本).基本上按照1885年出版的圣经英文修订版(RV)为蓝本翻译的,而圣经英文修订版又是在圣经英语钦定本(又称雅各王版KJV)基础上修订的,同时,和合本圣经还是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专家联合参与的一项工程,故称为"和合",即"联合"之意.这项翻译工程浩大,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共同翻译联合圣经译本,到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至全部完成定稿,并于1919年全书出版,历时达29年之久.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教会而言,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正在推广的白话文而言,也是一件大事,曾获得"白话文先驱"的美誉.译经委员会把"信、达、雅"作为经文的翻译原则贯彻始终,使和合本圣经既通俗流畅,又有庄重的语感之美,成为今天全球华人基督教广泛使用的译本.目前虽有多个中文圣经译本问世,但和合本圣经的地位无法代替.我们为之感谢神,这一切都是在圣灵的引导带领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