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外常用的无聊倾向量表,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法,编制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无聊倾向问卷。并对97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无聊倾向性的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问卷分为两个维度: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2)这两个维度由6个因子组成:单调性、约束性、孤独感、紧张感、自控力和创造力;(3)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大学生无聊指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基于Frankl(1963)的意义疗法理论观点和Steger等(2006)提出的人生意义双维构念, 考察人生意义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某东部省会城市1所理工科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的435名新生, 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意义体验与无聊倾向、抑郁负相关, 与希望正相关;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抑郁的相关均不显著;(2)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对抑郁具有交互效应, 对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 意义体验的保护作用更强;(3)意义体验通过无聊倾向和希望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抑郁, 且无聊倾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希望。  相似文献   

3.
自陈测量方式是无聊感研究中最早、最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文章中介绍了具有高信度、效度的BPS、BS、BC、JBS、LJBS、LBS、FTB和SBS等无聊感测量工具,分析了这几种自陈测量方法的优势及劣势,并对无聊感测量工具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红升 《心理科学》2005,28(6):1517-1520
与识别他人的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脑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为深入了解自我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探视“窗口”。  相似文献   

5.
消费者自我构念、独特性需求与品牌标识形状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上品牌标识形状各具形态,它们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品牌要素,如何设计出科学实效的品牌标识形状已成为营销策略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内容。什么形状的品牌标识更能获得目标群体的偏爱?本文从自我构念的水平视角出发,推论认为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独特性需求"上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形成对多角和圆润的品牌标识形状的偏好差异,独特性需求在自我构念与品牌标识形状偏好之间起中介作用。文章通过4个实验,一致证实独立型自我构念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更高,偏爱多角的品牌标识;相依型自我构念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更低,偏爱圆润的品牌标识。但上述效应只存在于公开产品购买情境,当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私人产品时,无论个体的自我构念是独立型还是相依型,他们对品牌标识多角与圆润的偏好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推进了自我构念、独特性需求、品牌标识形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企业在设计、调整品牌标识形状及制定配套营销策略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6.
宫秀双  张红红 《心理学报》2020,52(5):645-658
人们在自我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优于平均值效应,而上行社会比较会打破这一自我评价偏差,引发后续的补偿性消费行为。通过5个实验,依次论证上行比较(vs.下行比较)会提升个体对独特产品选项的偏好(实验1);其心理机制在于上行比较降低了而非下行比较提升了个体的自我独特性感知,从而促使个体出于补偿的目的而寻求独特性(实验2a、2b和2c);上述效应适用于经济状况这一特定比较维度,并且在感知经济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下得到强化或削弱(实验3)。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比较和独特性寻求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指导长尾市场中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个体缓解上行比较的威胁均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信息哲学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前沿领域之一,而关于信号的哲学研究是信息哲学的基础,也是信息哲学与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等其他领域进行互动的纽带,因此以关于信号和信息的哲学理论去理解意图的本质就成为了可能。意图反映的是行动者用以协调自己的行动以及协调自己与他人互动的实践推理能力,而这种协同性恰好可以运用信息哲学中的信号博弈模型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阐述,而且这种阐述还可以为意图区别于其他意向状态的独特性提供一种新的辩护,并进而运用到对诸如集体意图的本体论地位等其他哲学论题的探讨之中。所以,关于意图的信号博弈模型将会为意图的形而上学以及行动的形而上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阳  施俊琦  王明姬  刘霞  王垒 《心理科学》2005,28(6):1449-1451
本研究目的是修订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CNFU)的中文版。研究对两个样本共计918名被试进行了问卷测量。项目分析显示,31个题目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26个题目的中文版量表符合原量表的三因素(即标新立异、非大众化和避免雷同)模型。量表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量表具有较好的汇聚和区分效度,非学生样本得分显著高于学生样本。本文对量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浩  王琦  董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98-107
无聊是个体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目前, 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无聊的负性作用。但是, 无聊领域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层面, 概念定义尚没有完全统一, 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模型结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究无聊的作用机制, 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来改善人们的无聊状态。  相似文献   

10.
周林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8,31(6):1353-1356,1295
以上海市6所高校的56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文理科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偏好.结果表明,在信息获得偏好得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存在显著的年级与学科交互作用,随年级增加信息获得偏好得分呈递增趋势;在游戏偏好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显著高于文科生,随年级增加游戏偏好得分呈递减趋势,性别与学科,年级与学科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交往偏好得分的性别、专业、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性别与学科有非常显著的交瓦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建彬 《心理科学》2014,37(6):1461-1466
本研究探讨了金钱概念对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影响。通过三个实验,实验1研究表明启动金钱概念的消费者在进行产品选择时反从众需求更强烈;实验2研究表明金钱的丰富程度会调节金钱概念对消费者创新性选择的影响,金钱富有启动组选择独特性产品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金钱缺乏启动组和控制组;实验3研究表明金钱概念对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影响是通过社交距离的中介作用完成的,启动金钱概念的消费者会感知到更远的社交距离,进而产生更强烈的独特性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光耀 《世界哲学》2022,(4):89-100
海德格尔诉诸于无聊与畏这两种处身情绪来开辟通往无的道路,但又区分出了无聊的三种形式与畏的两种形式,这便使得无聊、畏与无的关联变得复杂起来。基于此,本文首先厘清海德格尔文本中无聊的不同形式与畏的不同形式,进而辨析不同形式的无聊与不同形式的畏分别关乎于何种形态的无,最终揭示出无聊与畏在通向无的路途中究竟承担了何种存在论功能。其中,深度无聊关乎的无表现为存在者整体的拒绝,《存在与时间》中的“畏”关乎的无表现为此在在世的纯粹可能性,转向后的“畏”关乎的无表现为使得此在之此得以可能的源始可能性,亦即作为源始敞开域的无/存在本身。在通向作为源始敞开域的无的路途中,深度无聊通过对存在者整体以及此在三维时间视域的悬置而超越了第一种形式的畏,同时也为第二种形式的畏预备了契机。然而,深度无聊中也蕴含了超越第二种形式的畏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孤独感和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基于激活假说,采用孤独感自评量表、简版无聊倾向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测验,对11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974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孤独感、无聊、焦虑和创造性倾向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孤独感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孤独感不仅通过无聊和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对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无聊和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其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孤独感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正视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积极影响,更好地促进自我调节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陆小风传奇之绣花大盗》是电视电影“陆小凤系列”中的一部,它在许多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一面。本文就它的独特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个体反馈寻求的基础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进 《心理科学》2006,29(2):490-492,475
目标定向作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主要内容,其反馈寻求的结构已引起人格心理学家的重视。感知到的代价和价值构成了反馈寻求的基础,而反馈寻求的频率、方法、类型、时机、来源和征兆等构成了个体反馈寻求的主体成分。对这些成分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反馈寻求与目标获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510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意志控制问卷和认知失败问卷考察无聊倾向对认知失败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意志控制在无聊倾向与认知失败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在低意志控制水平下无聊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失败,而在高意志控制水平下无聊倾向对认知失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无聊倾向能间接地通过意志控制对认知失败产生影响,意志控制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组织中个体寻求反馈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明 《心理科学进展》1999,17(4):44-493
该文综述了国外对寻求反馈行为的过程模型以及反馈源的探讨, 对寻求反馈的成本和价值感知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对寻求反馈行为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自我信息加工的独特性:来自人名识别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5):1127-1129,1138
与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参照加工等自我信息加工任务相似,识别自己的名字同样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自己的名字容易引起注意,识别速度快于对他人名字的识别,不容易被其他刺激所干扰和抑制。在生理指标上,与包括他人名字在内的中性刺激相比,自己的名字能够诱发出较强的P300,更显著地激活左前额叶等左脑区域。  相似文献   

20.
黄殷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732-739
群体独特性影响群体认同,较高或较低的群体独特性都可能引发群际偏差,分别称为“反射式独特性假说”与“反应式独特性假说”.调节作用研究揭示,在较低群体认同或上位群体分类凸显时,群体独特性越高越易引发群际偏差;而在较高群体认同时,独特性越低越易引发群际偏差.动机作用的研究表明,在具有群际竞争目标时,这两种过程分别受工具性动机与认同性动机的驱动.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研究显示,在低独特性条件下,社会身份复杂性与焦虑情绪可起中介作用引发群际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