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错误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放慢错误后反应的速度,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为了探讨刺激属性是否也在错误后的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从刺激同一性角度出发,探讨错误反应刺激与错误后刺激的同一性以及反应-刺激间隔时间(RSI)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错误后的刺激与错误反应的刺激一致时,可减小错误后反应时延长的程度,同时,RSI越大,PES越小.本研究得出结论,刺激同一性和RSI作为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在PES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
错误后减慢是指错误后正确反应与正确后正确反应相比反应时显著延长的现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错误后减慢、错误后正确率提高以及错误后干扰效应减少三种错误调控行为,其中错误后减慢是最稳定的错误后行为表现.早期研究主要从冲突监控理论、激活抑制假说、强化学习理论和失匹配理论等角度解释该现象,近年来,研究者又提出了注意朝向理论和评估适应假说.对于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错误类型、无意识加工、个体差异、新的分析技术的运用方面考虑,以便全面揭示错误后减慢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王丽君  索涛  赵国祥 《心理学报》2020,52(10):1189-1198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到错误可引起错误后调整, 但是未意识到错误能否促使个体进行错误后调整尚存争议。本实验采用基于go/no-go范式的错误意识任务考察上述问题, 并根据被试对自己按键反应正误主观报告将no-go错误反应分为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行为结果发现, 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后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正确击中试次(正确go试次)后正确率; 但是, 意识到错误后试次反应时显著快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 未意识到错误后反应时显著慢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该结果表明两类错误均优化了错误后行为表现, 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加快, 未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减慢。进而, 时频分析发现意识到错误相较于未意识到错误诱发显著更强的alpha波能量。并且, 前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前已诱发alpha波, 后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反应后诱发alpha波。该结果表明意识到错误一直处于持续的注意监控中, 而未意识到错误是任务引起的暂时注意控制。因此, 本实验说明错误意识影响错误后调整, 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主动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而未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反应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 个体会时时关注自己的行为结果并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在应激下个体能否有效地监控行为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依然未知。本研究招募了52名男性大学生被试, 将其随机分入应激组与控制组, 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诱发个体的应激反应, 并结合错误意识任务(Error Awareness Task, EAT)探索个体急性应激下的错误监控与错误后调整过程。应激指标的结果显示应激组个体在应激任务后唾液皮质醇、心率、应激感知自我报告和负性情绪均显著高于控制组, 表明急性应激的诱发是成功的。行为结果显示应激组的错误意识正确率显著低于控制组, 错误意识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组; 进一步地, 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 并且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低于控制组。结果表明急性应激降低了个体对错误反应的监控水平, 即便在辨别出错误反应的情况下, 个体的行为监控与调节也更差。本研究说明急性应激会损伤行为监控系统, 导致个体的行为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错误加工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错误加工在认知控制和行为监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监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结果,觉察到应该的反应和实际的反应之间的差别(即错误),纠正这种错误并防止再犯是错误加工的主要内容。错误反应或由代表反应错误等负性反馈刺激诱发的ERP相对于正确反应或由代表反应正确等正性反馈刺激诱发的ERP,表现出一个相对负走向的波形变化,称为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和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两者都定位于前扣回附近。错误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扣回与ERN、错误意识与错误加工、ERN与FRN的关系。对于前扣带回和ERN的功能意义的解释主要有错误检测理论、冲突监控理论、强化学习理论和预期违反假说。目前错误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等方面还存在些问题,这些可能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错误是人类决策和行为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 错误常常带来不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高危作业时的失误)。如何有效监控错误并优化行为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错误的发生受到内部心理状态影响, 个体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判断, 不确定状态增强还是削弱错误监控, 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却存在矛盾结果。在前期积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本项目拟从人格差异角度探索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不确定容忍度的差异意味着个体对于模糊情境的耐受性和错误的敏感性不同, 因而可能调节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过程。研究1采用行为实验, 揭示多种不确定情境中(如奖赏/惩罚)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整的认知特点, 考察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2通过考察电生理表征、时间加工进程和神经振荡机制等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本项目对于探明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规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对于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等具有较好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在心情愉快时,感到舒适,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随之事故减少或消除。反之,如果操作者带着哀愁、愤怒等不良情绪做事,心神不宁,无精打彩,工效甚微,失误增多,甚至出事。所以,不安定的思想情绪,还有错误的认识,是导致事故的最大隐患。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很多,诸如:  相似文献   

8.
错误正波(error positivity, Pe)是指在错误反应后200~600ms后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正偏转, 对Pe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错误加工机制的全貌。现有研究表明Pe主要产生于前扣带回喙部, 但不同的研究对其精细神经发生源并没有达成一致。Pe的功能意义解释主要有错误意识假说、行为适应假说、情绪评估假说。当根据有关P3的理论来解释Pe的功能意义时, Pe可能反映了对错误背景的刷新。然而上述每一种对Pe的功能意义的解释都还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质疑和挑战。基于此, 作者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并对今后如何对Pe的神经发生源和功能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结果评价或结果反馈的方式考察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但是任务前的社会评价怎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价任务,以错误后反应时和错误后正确率为指标,在两个实验中考察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正性和负性评价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的作用是一致的,且不受实验任务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和无评价条件比较发现,评价条件下的正确后反应显著慢于无评价条件,但是评价条件下的错误后反应与无评价条件无差异,说明社会评价加速了个体错误后调整。而且在实验2中发现高低自我效能组个体错误后调整效应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结果不受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说明任务前的社会评价促进了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但是错误后调整效应不受社会评价效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错误相关负电位(ERN)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丽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2008,14(2):180-186,192
错误动作发生后,在个体额叶中部可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负相电位偏移,这称为“错误相关负电位”(error related negativity,ERN)。有研究者提出了“强化学习理论”,认为ERN反映了当前行为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异。与此不同的是“冲突监控理论”,认为ERN与反应冲突有关。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失匹配理论”,强调实际反应的神经表征(错误反应)与当前任务所要求的反应表征的差异产生了ERN。在阐述ERN的理论解释基础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整合。  相似文献   

11.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层血流、左侧额下回血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也增快;在双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主任务心理负荷的增加,次任务的N1、新异P3和P3b等ERPs成分波幅降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式分类算法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在线评估.但是,各种研究技术在敏感性、诊断力、主任务干扰、实施需求、可接受性和信度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研究中,要注意促进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其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其诊断力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将GO/NO-GO任务范式和错误意识判断范式相结合,对21名ADHD儿童,27名正常儿童,在错误监控中的错误觉察水平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ADHD儿童能够正常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反应;2)错误意识判断任务诱发出ADHD儿童的错误延迟效应,这种作用,既是因为该任务能够刺激ADHD儿童的有意觉察,又因为该任务无形中增加了GO/NO-GO任务中的刺激间隔时间。该结果表明,增加刺激间隔时间,可能会促使ADHD儿童改变错误后的反应策略,对错误反应进行错误调节,提高其错误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最近10多年,越来越多的婴儿错误信念理解研究不断拓展自发反应任务的范围,发现婴儿的任务表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此,有研究者坚持丰富解释,认为婴儿能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也有研究者坚持贫瘠解释,认为婴儿只是借助行为规则等通过任务;近来还有研究者在新的概念框架下做出一种折衷的解释。最终解决婴儿是否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者们提出一个判定个体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明确标准。  相似文献   

14.
错误记忆具有可植入性。植入性错误记忆常常与真实记忆发生混淆, 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植入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错误反馈技术、想象膨胀、照片修改范式以及盛情-欺骗范式。研究表明, 植入性错误记忆发生在饮食、消费以及攻击行为等活动中。植入性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辨别主要包括结果、情绪、持续性以及生理机制四个方面。植入性错误记忆的解释主要有联结观和多阶段模型。目前研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要求特征、认知反应、范式选取以及实验伦理等。未来研究需要对植入错误记忆方法的有效性、个体特征与错误记忆植入的匹配、植入性错误记忆行为结果的测量以及实际应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暖言胜金     
一个高尚的人,往往更能为别人考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伤害别人的自尊。这是一种修养,一种自持。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本身有时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善待错误的人和行为,给他人以理解和慰藉,帮助有过失的人恢复自信。看过一个寓言:有个人落难山间,被母熊所救,母熊供其吃食和住宿,临走时又斩其掌相赠。猎人走时说,十分感谢,只是你身上的气味实在太臭了。多年后,猎人再逢母熊,问起母熊状况,母熊说,我的伤口早好了,但你多年前说的那句话,我现在心里还觉得痛。言语的伤害是最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自动化系统在现今航空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复杂的自动化系统的引入产生了新的失误模式,使航空人因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受多种因素影响,操作者在与自动化系统的交互过程中并不总能达到适度的信任校准水平。非适度自动化信任和依赖引发了严重的航空安全事故。值得欣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自动化显示设计和训练能够将非适度自动化信任和依赖调整到适度状态。  相似文献   

17.
对无意识信息引发的认知控制的研究是揭示意识的功能与局限的重要方法和步骤.在无意识认知控制研究中主要采用模式掩蔽和偏对比掩蔽创设无意识条件,使用客观测量方法对意识状态进行测量.作者从无意识抑制控制、无意识冲突控制和无意识错误加工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对无意识认知控制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明了无意识认知控制的存在,揭示了其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意识信息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也为未来进一步揭示意识的起源等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无意识认知控制和有意识认知控制的相互转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是由行为错误诱发的一种脑电波成分,最大峰值在错误反应之后的50ms左右,偶极子源定位于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附近。错误加工(error processing)的经典研究范式中出现的ERN成分可能反映了ACC具有错误检测、冲突监控、强化学习、情绪动机等功能。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和不足的错误相关脑活动(hyperactive and hypoactive error processing)可能分别与精神病理学的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disorders)相关联。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的内表型(endophenotype)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关于儿童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秀丽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5,28(1):122-124
欺骗是指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于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的行为。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儿童欺骗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欺骗与说谎的区别,欺骗的理论假设、相关研究,以及儿童欺骗研究的焦点和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误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从简略地回顾了人误研究的产生背景,介绍了人误的分类、类型和形式,以及传统人误研究的两种方法:概率估计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并指出了人误研究的新趋势一对组织错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