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愿爱主     
于东晓 《天风》2001,(10):14
经文:约21:15 请问,“你爱主胜过一切吗?” “当然,有主就有了一切。” 是的,这是出自真诚的心愿和誓言。不过心灵刚强肉体软弱的我们,又怎么能过于匆忙地回答这个问题呢?君不见喔喔啼鸣于晨光里的公鸡,它每一次响亮清脆的高唱都是在提醒着:人哪,不该忘记彼得不认主的那一夜。他曾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我愿意为你舍命……”(约13:37)“众人虽然跌倒,我  相似文献   

2.
新订教学语法在虚词中增加了一类拟声词。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指摹拟事物声音的词。例如:“砰”“轰隆”“哗啦啦”“噼里啪啦”。拟声词摹拟事物的声音大都是蹩脚的。例如:“关关雎鸠”中的“关关”,摹拟雎鸠的鸣声;“坎坎伐檀兮”中的“坎坎”,摹拟砍树的声音;“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摹拟磨刀的声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溅溅”,摹拟流水的声音;“小马哒哒地跑开了”中的“哒哒”。摹拟马蹄踏地发出的声音;“雄鸡报晓的喔喔声”中的“喔喔”,摹拟雄鸡报晓的声音;“轰隆轰隆的车轮声”中的“轰隆轰隆”,摹拟车轮滚动的声音;“鱼在扑棱扑棱地跳动”中的“扑棱扑棱”,摹拟鱼跳动  相似文献   

3.
正一《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题为《公鸡和宝玉》。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粒好。"二一个小男孩和父母去农场,  相似文献   

4.
一只母鸡     
有一只母鸡,见公鸡不下蛋,每天还趾高气扬地唱着歌,到处游荡,十分羡慕。于是,母鸡去见上帝,要求变成公鸡,拥有一副好嗓子。上帝说:“我不能将你变成公鸡,但可以给你一副好嗓子。”母鸡得到了一副好嗓子后, 于是每天到处唱歌,再也不下蛋了。不久,主人发现鸡群中有一个只会叫、不会下蛋的母鸡,于是便把它杀了。 (编辑仕居孔昭)  相似文献   

5.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字"与"声"的关系时,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相似文献   

6.
正齐宣王有两大爱好:一是听竽,二是斗鸡。于是衍生了两个成语:滥竽充数和呆若木鸡。现在人们把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形容为呆若木鸡,含有贬义。其实当初却是褒义词,木鸡表面看是呆头呆脑,实则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厉害角色,真正是公鸡中的"战斗鸡",是名副其实的"武林高手"。《庄子·达生篇》记载,齐  相似文献   

7.
不论人们对雅乐与郑声的态度如何,有一点无可置疑,即雅乐与郑声都表现一定的"情".<乐记·乐本篇>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里有两点需注意:一是音乐源于人的内心,由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二是音乐是对声音运用艺术手段修饰的产物,即"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8.
风吹云动     
正住高楼的一大坏处,就是听不到雨声风声。以前住平房,听到"哗啦、哗啦"的声音,抬眼一看,树叶都在跳舞,哦,起风了。听到急骤的"嗒嗒"声,或是细微的"淅沥"声,抬眼一看,窗外全是湿湿绿绿,哦,下雨了。现在坐在窗前,外面只有一方天空,或灰或蓝,要看造化。  相似文献   

9.
公鸡和狐狸     
正一只老谋深算的年长公鸡,飞到树杈上瞭望。"老弟,"一只狐狸走过来,和颜悦色地说,"我们要停止对抗,从现在起实现全面的和平。我是来传送这个好消息的,快下来吧,让我们彼此拥抱庆贺。今天我还要跑20个地方去报告这个消息呢。你和你的同伴尽管开心地寻找乐子,  相似文献   

10.
妇孺皆知,公鸡有两大特点:一是好斗,二是善鸣。  相似文献   

11.
一位大学生,徘徊在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客人都离开后,他才走进店内买饭、老板娘看他都没选菜、就盛一碗白饭给他。大学生问:"我可以在饭上淋菜汤吗?"老板娘说:"你尽管用,不用钱!"大学生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汤不用钱,又叫一碗。老板说:"一碗不够是吧?那我再多给些!"。大学生答:"不是,我想装在饭盒里,明天带到学校当午餐!"老板隐约知道这位学生来自乡下经济不宽裕的家庭,于是在餐盒中悄悄放入一大匙"肉哨",再加一个卤鸡蛋,最后把白饭覆盖在上面。"加油喔!明天见!"老板娘向大学生挥手再见,大学生拿着沉甸甸的饭盒,心时更是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12.
心灵之饮     
秋雨的夜晚,阶前的嘀嗒声深一声,浅一声,声声滴落心井,溅起片片水声。轻轻地推开窗户,置一杯绿茶,于窗前的几上。静静地看着茶叶在杯底慢慢舒展、舒展,用力向上一跃,终于腾空而起,漫天飞舞,心亦像飞天一样超拔世间。杯口云雾缭绕,轻轻吹一口气,噙一口在嘴里,舌尖上打个旋儿,口舌生津,再咂一口,神清气爽,腋生双翼,便觉"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市声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这块有着古老民族文化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浚县的民间玩具“泥沽沽”就是盛开在这块土地上的一束繁茂花枝。波县“泥沽沽”从隋朝发展到今天,依然保留着古朴的艺术风格,经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艺术家的喜爱。浚县泥玩具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能吹响的斑鸠、小燕,因为他们能吹得“喔喔”作响,于是,人们便给它起了一个最通俗的名字,叫“泥沽沽”。从此,“泥沽沽”就成了浚县泥玩具的代称。  相似文献   

14.
花落的声音     
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  相似文献   

15.
楚简"融"字以往多分析为从"虫(蟲)"声,笔者曾主张声符应从"毓".今由<新蔡>简"融"及新出老簋"池"字的"也"旁可以证明楚竹书<周易·颐卦>"融"字所从的"口"形并非饰符,而是"子"字头部圈形替换为"口"形,从而可以说明楚简的"融"字应分析为从"毓"声.同时<说文>籀文"融"所从的"虫"旁应是一种讹变的写法,并非原貌.另外,楚简"鬻"字亦应分析为从"毓"声.  相似文献   

16.
李爱莲 《天风》2012,(2):29-30
“妈妈,如果我常常称赞别人,是不是就能让彼此变得更快乐、更灿烂?” “孩子,当我们将赞美分送出去时,就好像金苹果放在银网子里,那将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喔!”  相似文献   

17.
佛寺声钟丧仪是朝廷特命某些寺院专为去世的皇室人员和重要品官持续击钟若干杵之礼俗,体现着佛教的"拔苦"义理和皇家的政治"威仪"。佛寺声钟丧仪的声钟对象、声钟寺院和声钟杵数等虽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制度化,但文献稀见北宋时期国丧和臣丧佛寺声钟丧仪事例。南宋时期一定程度地践行了佛寺声钟丧仪,除了帝后等人丧仪外尚能降礼于个别重臣、权臣及其亲属。佛寺声钟的杵数常因逝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变化,未能形成固定的佛寺声钟杵数。宋代创设的佛寺声钟丧仪至明清时期尚用于部分帝后的国丧活动中,声钟杵数亦完全定制为三万杵。佛寺声钟丧仪自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定制,至雍正去世清廷诏命京师寺观为其声钟三万杵而终结。在宋、明、清时期的国丧活动中屡有施行,反映着国家礼制与社会信俗之间的互动与合流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楚竹书<周易>对应今本、帛本"盈"之字,学者们聚讼纷纭,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考释意见.本文认为其中释此字为左从"水"右从"局"的看法应该是可取的.我们对这一考释意见进行了多角度的补充论证,并援引楚简文字所见的"省声"现象,将此字形分析为"从水,盈省声",即释为"溋"字.  相似文献   

19.
爱的称呼     
正恋爱时,她跟着他的一帮朋友喊他:"浩哥"。这个称呼真好,满足了她多年的心愿。家里没有哥哥,小时候,当看到有哥哥的女同学和别人闹别扭时,张口就是那句:"等着吧,看把我哥叫来收拾你。"她的那份羡慕啊。现在,终于有了哥哥,她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小鸟依人的妹妹,有什么事,一声招呼,那个高高大大的男人就风驰电掣地跑来,为她扫净一切委屈和障碍。一声"浩哥",喊起来是满满的  相似文献   

20.
先秦形名家自觉以"形"作为"名"的根据,儒道自觉超越形名,而走向"形而上"。汉儒一方面将"名"听觉化,另一方面,提出听觉性的"号",并以"声"作为"名"的根据,以"声""言"通"意""心",时代主题由"名实之辩"转换为"言意之辩"。魏晋玄学家一方面质疑"心""意"与"声""言"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区分"名""号"与"称""谓",由此超越了"声名",消解了"言意之辩"。以"味"辨物,以"味"作为名的根据随之自觉兴起。从"形"到"声",再到"味",构成了中国传统命名根据完整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命名、分类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